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其中的“行”,就是指擅长的工作。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质量的提高,有些曾经“一人便可养活一家”的行业,正在因为某种原因而逐渐消失,甚至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下面这几个老行当,00后几乎没见过,您又认识几个呢? ![]() 一、写字行,代写书信从前车马慢,一生只爱一个人。 曾几何时,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很少,写信成为了人们的刚需。 但碍于旧时代文盲率高,再加上择日、写店面招牌、为儿孙起名又都是大事,于是便催生了“写字行”这个传统行业。 ![]() 不过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这个行当几近消失。 就算偶尔遇见,也不会成行成市。 二、锻磨匠,锻磨盘5万次斧凿,上千小时的锤炼,是每一个成熟锻磨匠的必修课。 ![]() 在我国,石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现代机械没有出现的年代,人们吃的五谷都是经石磨磨出来的。 它通常由两个圆石组成,上扇的圆石为“公”,下扇的为“母”; 只有磨齿的高低和深浅一致时,才能将五谷研磨成粉状。 ![]() 但由于两扇圆石不停地摩擦,会造成磨齿损耗。 所以每使用一段时间后,都要对磨齿重新进行打磨。 于是便催生了“锻磨匠”这个行业。 ![]() 据了解,一般成熟的匠人两天可以锻一盘磨,而每锻一盘磨的收入也相当可观,足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机械化的兴起,锻磨匠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补锅匠“补锅——补锅——哟!”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无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乡间小路的田埂之间,只要听到“补锅咧”的呐喊,就会有人提着自家的破壶烂鼎,闻声而出。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物质条件并不丰富,钢精锅子还是个稀罕物,普通人家用得最多的就是铁锅和铝锅。 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用铁锅做饭,用铝壶烧水,用时间长了就会破损,而坏了的锅子又不舍得扔掉,只能一补再补。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大家富裕了,只要锅子一坏,就立马换新的,甚至有的人觉得新买的锅子不好用,就直接丢掉了。 ![]() 现在有补锅需求的,都是上点儿年纪的人,他们吃过苦,勤俭节约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门手艺正面临着失传。 四、弹棉花“嘭嘭、啪啪~”。 伴随着棉花匠手持榔头均匀地落到羊肠线上的声响,一坨坨堆叠如山的棉花,没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床柔软的棉被。 ![]() 以往,每逢冬天,就是弹棉花的旺季。 走在炊烟袅袅的村道上,经常能听到那首“弹棉花哎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的民谣。 但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蚕丝被,羽绒被,等涤纶产品的相继出现,弹棉花这个老行当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 如今,即便在一些偏僻的乡镇依旧还有弹棉花的店铺,但也大多以机械代替了手工。 也许,不久后,这个“嘭嘭嘭”的声音只能残存在记忆里,成为回忆。 五、鱼鹰,鸬鹚捕鱼鸬鹚,江南的土话唤作鱼鹰。 因个体肥大、目光凶狠,被江南一带的渔民驯化,用来为人类捕鱼。 ![]() 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围的鱼鹰兴奋地拍打着翅膀溅起水花,渔翁身披蓑衣,脚踩草鞋,手持竹竿,驾一叶扁舟,徐徐而行。 下水前,渔翁先在鱼鹰的颈部系上稻草,卡住食道防止它们吞下劳动成果。 这并非某种“酷刑”。 按照渔民的经验,如果鱼鹰边吃边劳动,很快就会丧失干活的动力。 所以会在鱼鹰上岸后再奖励。 ![]() 捕鱼时,鱼鹰腾空而起,在平静的湖面上下翻飞,激起阵阵浪花。 偶尔有放学归来的孩童路过,必定引其驻足。 但不知曾几何时。 这些在我国南方经常见到的画面,现在却变成了水墨画上的风景。 ![]() 六、收头发“收头发,收长头发,收长头发辫子”。 记忆里,小时候在街上每天都会听到这样的吆喝。 每逢这时,头发长的小女孩们都会躲得远远的。 要是哪家孩子剪了辫子,小伙伴儿们得追在后面笑话老半天。 ![]() 上个世纪80年代,自经济体制改革后,挣工分过日子的生活方式一去不返。 如何不让一大家子人饿肚子,成为了那些一下子“闲下来”的青壮劳动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起初,先是有一些发制品企业到村里来收头发。 于是有个别脑子灵光的村民便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 一个编织袋,一袋干粮,几十元碎钞——这就是每个收头发匠的全部家当。 但随着现如今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这一时代的产物正在逐渐消亡。 七、摇煤球还记得小时候家里那个飘着刺鼻煤烟的小煤炉吗? ![]()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各种取暖设备的更新换代。 很多家庭的煤炉估计早已弃用。 但回想起往日某个寒风凛冽的早晨,那一声声送煤球人的吆喝,还是会心生暖意。 ![]() 摇煤球,在现代人看来,一定会认为这是一种又脏又累又土的行当。 脏和累自然不用说。 但这个行当并不土,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上了一种唤作“黑石”的燃料用来取暖。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最终才成为现在的煤球。 八、绞脸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 ![]() 男子修面,女子绞脸。 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术,俗称开脸。 起初形成是由于农妇整天背朝黄土劳作,脸上会出现黑斑一类的瑕疵。 尤其是到了女子出嫁之前,更需要绞脸,意为让新娘别开生面,婚姻美满幸福。 ![]() 那时,能担任”绞面师”这个重任的,多半是女子的左邻右舍,或稍微沾点儿亲的姨、姑、婶子。 而新娘作为回报,还要为绞面者准备红包。 但随着现如今美容产品和设备的普及,年轻人已经不再钟情于这种古老的行当。 九、擦鞋匠皮鞋是男人的第二张脸。 ![]() 在旧上海,一身板正的西装和锃亮的皮鞋,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标配。 起初,由于是高奢用品,能穿皮鞋的人屈指可数。 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穿皮鞋的人逐渐增多,才衍生了擦鞋匠和修鞋匠的行当。 ![]() 不过现如今,擦鞋匠因为妨碍交通,已经把摆摊儿的地点从大马路换到了地铁内和城市公园附近。 而擦鞋的品类也逐渐从单一的皮鞋,扩展到一些限量的球鞋。 ![]() 十、吹糖人“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 一个炉具、一把铁勺、一小块热糖,经过吹糖艺人的巧手一吹一捏,分分钟,一个惟妙惟肖的小东西就浮现在眼前。 ![]() 吹糖人这个古老的行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关于它的起源,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传,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于是就造了一个”功臣阁”火烧开国功臣。 刘伯温侥幸活命,后被一个卖糖的老人救走,之后便一直跟着老人四处奔忙。 ![]()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用空心麦秸吹制成各种动物的形状,煞是有趣。 经常引得路过的孩童争相购买。 路上遇到向他请教吹糖工艺的路人,刘伯温也会倾囊相授,一直传承至今。 ![]()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些地方的吹糖艺人为了生意好做,几个牙膏皮便可以换一个大公鸡或是其他小糖人。 可现如今经济发展了,可供孩童娱乐的玩物变得多样,糖人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十一、剪纸一张普通的白纸能变成什么? ![]() 人们第一时间肯定会想到纸飞机、千纸鹤。 但是如果告诉你,一张纸能剪成大熊猫、玫瑰花、仙鹤、龙,甚至是狮子,你信吗? ![]() 据考证,我国的民间剪纸起源于西汉,成熟于明清。 主要用于窗花的装饰和刺绣的底样。 ![]() 或者被人们用来祈求福祉、人丁兴旺、万事如意等朴素的愿望。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当设计师将剪纸艺术和雕刻艺术互相融合,就是另一种视觉冲击。 ![]() 十二、石匠晴空万里的骄阳下,被铁撬溅起的灰尘不断飞扬,最终化作时代的一抔土。 ![]() 虽说石匠这个行当在当今社会的众多职业中,并不是抢眼的代表,但石匠却是历史上传承时间相对较长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再到现代石匠的精雕。 从人类文明奇迹——230万块石头垒就的胡夫大金字塔,到上亿块大石条砌成的万里长城和红旗渠,再到现如今精美绝伦的石狮、石人。 石雕作品不断精进和创新,离不开一代代石匠坚忍不拔的付出和传承。 ![]()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型切割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的相继出现,石匠这个行当正在由繁荣走向消亡。 结语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呢? 文|墨染雨烟 编辑|墨染雨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