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1991年——1996年在山西中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工作。学术上,精研张仲景、李东垣学说,主张中医回归传统,用传统的思维解读、运用和发展中医。临床上,擅长使用中医“霸道法”治疗急性危重病,使用“王道法”治疗慢性疑难病。著有《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 夏某某,女,55岁,2009年10月18日初诊,胃胀痛2年,复发一周。 初诊:患者于2年前胃胀痛,被诊断为胃溃疡,曾服用西药后缓解,此后反复发作,后又服用附子理中丸等成药和汤剂,效果不佳。 二诊:胃胀痛,偶有嘈杂泛酸,饥饱皆不适,喜温,腰困,小腹胀,咽干,头昏闷,鼻干,眠欠佳,便不调(不实),舌淡暗苔白,脉细弦缓。有高血压病史2~3年,数年前行子宫全切除术。辨证为寒热错杂痞证,属半夏泻心汤方证。 处方:姜半夏9g,干姜6g,黄芩12g,黄连3g,党参6g,陈皮9g,乌药9g,炙甘草3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09年10月24日)诸症皆大减,稍进食油腻轻微疼痛,而后高建忠告之可继续服用7剂,注意饮食清淡,7剂服完告之,诸症皆消。 按:临床上对于消化性溃疡,不应单纯侧重于局部病变,应特别着眼于整体病情,应按仲景的“随证治之”的原则。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升降失常,邪气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度而病矣,脏腑功能失调也即气机升降失度,临证重在调其升降,复其功能为治本之法。且临床上病单纯的寒,单纯的热,都好治,然寒热错杂之邪,也有寒也有热则不好治,治寒还有热,治热还有寒,如果不学泻心汤的方义,没有理论指导,在临床上治这种病就难治,也有点效但总不彻底。 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皆使,配伍十分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一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呕,心下痞;一个是大便不调,临床上也可不见腹泻,脾气不升,会出现大便不调;胃气不降就有点呕吐,同时心下痞。黄芩、黄连降胃气上逆;干姜、半夏辛药,能够散脾气之寒,再加上甘温药,党参、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补中气,古人概括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陈皮走脾兼顾胃,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乌药辛温,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脾而宽中,行气散寒止痛。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3-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