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立老师应用小柴胡汤验案举隅

 123xyz123 2016-09-29

【关键词】  小柴胡汤

    摘 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张立老师擅用经方,尤其是应用小柴胡汤,屡起沉疴。现总结张立老师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输尿管结石、中耳炎、胆心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验案4则,以丰富小柴胡汤的应用。

    关键词: 张立;小柴胡汤;验案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著名的方剂,也是“和解剂”的代表方。该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以和解少阳为主。主治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散中有收,升降协调,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功效。吾师张立临床近50年,精于医典,擅用经方,尤其是应用小柴胡汤屡起沉疴。吾师云: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为主,但少阳为枢机,其病机转归错杂,既可波及上、中、下三焦,又涉及五脏六腑,故上、中、下三焦病变亦可从少阳论治。笔者有幸师从张立老师继承学习,感触颇深。今举小柴胡汤验案4则,供同道参考。

   1 输尿管结石

    苏某,男,45岁,2003年12月1日初诊。患者右胁下疼痛,痛引右下腹,间歇发作3个月。b超检查、肝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曾服用消炎药及“逍遥丸”、“元胡止痛片”等药,无效。目下症见:右胁下疼痛、痛引右下腹,伴口苦纳差、小便涩滞、尿道微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查右侧输尿管走行区压痛。尿常规示:rbc(+)。拟诊为“右侧输尿管结石”。证属少阳证,三焦不利。治以和解少阳、清利三焦、化石排石。处方:柴胡、黄芩、半夏、青皮各10g,延胡索15g,白芍30g,炙甘草6g,冬葵子15g,金钱草30g,白茅根30g,石苇10g。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3年12月5日复诊,服上方4剂后,口苦消失,疼痛部位下移至右侧下腹,牵引右侧腹股沟

    疼痛,小便时而涩滞不利。舌脉同前。继服上方加鸡内金15g、车前草30g。3剂,服法同上。

    2003年12月8日三诊,服上方2剂后疼痛消失,晨起小便时排出米粒大小石块一个。

    按: 输尿管结石以腰腹疼痛常见,本例患者以右胁下疼痛为主,痛引右侧下腹部。尿常规示rbc(+),且输尿管走行区压痛,故拟诊为输尿管结石。疼痛部位为少阳胆经循行所过之处,并伴有口苦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弦等症,故老师辨证为少阳证,伴三焦不利。投以小柴胡汤和芍药甘草汤加青皮、延胡索以疏利肝胆,行气止痛;冬葵子、金钱草、石苇、鸡内金以排石化石。诸药合用则枢机运转,气机宣畅,三焦通畅。随访1年未复发。

   2 中耳炎

    张某,女,43岁,2003年12月5日初诊。患者受凉后引发左耳疼痛3天,自服“双黄连口服液”、“阿莫西林”等药,效不显,遂求治于我师。目下症见:左耳内疼痛,耳内有堵塞感,听力轻度减退,伴胸胁苦满、口苦作呕,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少阳证,风热上扰。治以清解少阳、疏风散热。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金银花10g、连翘10g、蝉蜕10g、射干15g、赤芍15g、车前草15g、生甘草6g、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3年12月8日复诊,服上方1剂后,耳痛、耳塞症状减轻。3剂服完诸症消失,依原方再服2剂以巩固疗效。

    按: 该患者以耳痛为主,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云:“两耳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苦、干、眩者皆相火走空窍而为病也。”又《伤寒论》第264第条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胸中满而烦……”故老师投以小柴胡汤以疏解少阳,加入金银花、连翘、射干是遵“火郁发之”之法,再加赤芍凉血活血。全方清泄少阳,疏风散火而奏效。

   3 胆心综合征

    陈某,女,67岁,2004年3月26日初诊。患者心慌、心悸间歇发作3年,曾在外院诊为“冠心病”、“慢性胆囊炎”,先后服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通心络”等药,疗效不显,遂去省级某医院就诊。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诊为:“胆心综合征”。遂求治于中医。目下症见:胸闷心悸、左胁下痞硬、恶心腹胀、头目昏眩、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证属少阳证,饮凌心胸。治以疏解少阳,温阳化饮。方以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半夏10g、黄芩10g、柴胡10g、郁金15g、炙甘草6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蒲公英30g、杏仁10g、枳壳10g、生姜3片、大枣3枚。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4年4月30日二诊,服上方后心慌、心悸有所减轻,小便量增,上方加瓜蒌15g继服5剂,服法同上。

    2004年5月8日三诊,患者服上方后,全身情况好转,心慌、心悸偶发,无腹胀恶心。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原方。共服20余付,治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 胆心综合征,中医无此病名,观其症状当属“胸痹”范畴。患者以左胁下痞硬、恶心、腹胀为主症,此乃邪郁少阳。少阳经气阻遏,疏泄失职,以致同属少阳之三焦决渎失司,水饮蓄留,上逆凌心则心悸、心慌。水饮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目昏眩。舌苔白滑,脉细弦,为少阳郁遏、水饮停留之舌脉。故老师以小柴胡汤加郁金、枳壳疏肝利胆,开郁通气,推动气机使六腑通畅,气血调和;加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温阳化饮。全方共奏畅气机,调脏腑,印证了小柴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治疗机制。

    4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许某,男,56岁,2004年3月17日初诊。患者2年来不明原因烦躁郁闷、心神不宁、失眠多梦、阵发性烘热汗出。曾在省级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脑力清”、“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等药,罔效。刻下症见:胸胁苦满、善太息、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反应迟钝、烘热汗出、汗出后背发凉、口苦纳减,舌淡苔白,脉沉弦。证属少阳证,郁热内扰。治以疏肝散郁,镇惊安神。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太子参10g、酸枣仁15g、郁金15g、神曲15g、焦栀子10g、香附10g、川芎10g、龙骨20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4年3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诸症有所减轻,自觉心宁神定,仍纳差,故守方加谷芽、麦芽各15g,共服15剂告愈。

    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属于中医“郁证”范畴。该患者心胸烦闷、善太息、口苦,乃邪郁少阳,少阳经气不舒。盖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循胁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少阳郁而化火影响脾胃则纳食减少。循三焦上炎则心神不宁、头目眩晕、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汗出后背发凉乃气血、表里失和所致。证属少阳证,郁而化火。治以疏肝散郁为主。老师选用小柴胡汤加入郁金、香附以散郁行气活血;焦栀子清热除烦;酸枣仁、龙骨以养心镇惊。全方合用使肝气得以舒畅、火郁得以散之而收效。

  (兰州大学附属天浩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