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静海寺,讲述郑和下西洋和《南京条约》的荣耀与耻辱

 一个虫虫的旅行 2018-03-07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2001年古静海寺遗址,门票3元。门票已成为古董,现在景点已扩建并免票。统计的旅游旺指数2颗星。

38

静海寺坐落于南京市下关区,狮子山西南麓,天妃宫西侧。

郑和下西洋当时绝对是“国家行为”,其他任何人和集团都不可能实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明皇帝朱棣通过“清君侧”也就是兵变夺了侄儿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帝位。建文帝在宫中放火自焚,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有逃亡海外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是明皇帝朱棣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正史(《明史》)的说法是“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就是为了宣扬大明威德,教化落后蛮民才派郑和下西洋的。

郑和也是传奇人物。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人。明皇帝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发大军平云南。在战乱中,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后来进入南京宫中,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朱棣挑选官员到府中为身边服务亲随授课,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在靖难之役中,马和在河北一个叫郑州地方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后来成就为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史称三宝太监 。

出海远洋要先造船。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为造宝船明政府在南京特建“宝船厂”,现存遗址。其它船只还分别打造于江苏太仓、福建长乐以及分布于浙江、湖南、江西等省的造船厂,但规模都不大。

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图片|网络)

宝船厂2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711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大船62艘,船队由100多至208艘海船组成,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开启了第一次远洋大航海。

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将每年的7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

中国航海日

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的功绩敕建静海寺,并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古静海寺规模宏阔,占地三十余亩(2万多平方米),供寺中和尚使用的僧院就有四十间大房。寺内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场所,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古静海寺就是一座“西洋博物展览馆”。被誉为“金陵律寺”之冠。

数百年来,静海寺几毁几修,历经沧桑。道光壬辰年(1839年),一场大火把寺庙几乎化为灰烬,又再度重修。此后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日军攻占南京,解放后静海寺仅存偏殿数间,古静海寺已不复存在。1987年在旧址上复建了一仿明建筑,被称为"古静海寺旧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1990年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为迎接香港回归,1996年底静海寺进行了扩建。

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图片|网络)

静海寺

静海寺2

可能我们会感慨,曾经盛世的明王朝,曾经举世最强大的中国航海,为什么没有持续下去?否则世界历史会因此而改写?其实郑和远洋航海花费资巨,而且明帝国不是为了开展海洋贸易,更不是为了掠夺他国,只是“宣明国威”,“抚慰众夷”。郑和下西洋花费多,收益少;送出去多,拿回来少,并未给明朝带来足够实际利益,反而造成巨大物资浪费,导致后来国库空虚。郑和下西洋厚往薄来与四处馈赠,倒是反映了明成祖朱棣的帝王虚荣心态与好大喜功个性。明成祖去世后即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对大航海就没那么兴趣了。

在最后一次航行中,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令人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后来不但被销毁,那支庞大的“特混舰队”也无影无踪,给后人留下无数待解谜团……。

据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但大批郑和档案失踪,却给郑和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七下西洋后400年,18406月,英国以鸦片遭禁为借口悍然发动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月~18428月)。

184110月英军进一步扩大对华战争,他们决意入侵长江,切断大运河,直趋南京,以胁迫清政府无条件地接受英国的全部要求。

184284日上午1115分,载有72门大炮的英旗舰“康华丽”号首先到达南京城外,在以后的五天里,70余艘欧式舰船先后集结到南京下关江面上。陆军由燕子矶登陆,从水陆两面包围南京,实可谓“兵临城下”。在侵略者尖船利炮的威逼之下,道光帝慌忙命两江总督牛鉴就近告知杭州的耆英、伊里布为议和大臣来南京和英军谈判。

一开始的几次接触是在英舰进行的。后来怎么会转移到静海寺来了呢?南京的八月,天气炎热,英国人觉得坐在船上说话很不舒服,有意找一个凉快、宽敞、离下关江面近的地方谈判。静海寺离江边很近,树荫繁茂,英国人站在军舰上一眼就看到了。于是他们下了船,乘小艇上岸,走进了静海寺。分别于1842812日、13日、14日和24日在静海寺议约,尤其是24日这一天,代表双方的最高官员:议和大臣耆英、伊里布,英军全权代表璞鼎查及海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都到齐了。

18428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签订后,耆英、伊里布竟在静海寺内杀猪宰羊,摆下酒宴,犒劳英军,还为守护军舰的英军送去酒食“慰劳”。静海寺,成为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的历史见证。

南京条约2

为迎接199771日香港回归,南京市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铸造的“警世钟”。

2001年自拍

警世钟

附:郑和七下西洋

第一次(14051407年):终点古里。

第二次(14071409年):终点古里,分船队到达阿拨把丹。

第三次(14091411年):终点古里。 第三次下西洋的海域仅至印度西海岸,并肃清该海域中之海盗,对东南亚及南亚诸国抑强扶弱,保证了该地区的稳定和这一海域国家的正常朝贡。 第四次(14131415年):终点忽鲁谟斯。郑和宝船队开始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同时还帮助苏门答腊国平息内乱。招徕忽鲁谟斯国入贡。 第五次(14171419年):终点东非麻林。
第六次(14211423年):终点东非卜剌哇,分船队到达榜葛剌。 第七次(14311433年):终点东非竹步,分船队到达榜葛剌、祖法儿、剌撒、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天方。皆有专人代表郑和奉敕前去各国颁诏抚谕。

附:南京条约(全文)

18428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息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将所奏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永存和平,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例,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三、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元偿补原价。

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员,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六、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员,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84181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树,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七、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员,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此时交银六百万员;卯年(1843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员,共银六百万员;甲辰年(1844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员,共银五百万员;乙巳年(1845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员,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员,共银四百万员;自壬寅年(1842)起至乙巳年(1845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员。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员加息五员。

八、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九、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侯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眷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初,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英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十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十二、俟奏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员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在行阻拦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鼓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以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十三、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亖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朱、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钦差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汗华丽船上衿关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