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美德的物质载体,君子的象征,自古以来,以其质朴、高尚和谦虚的气质赢得无数仁人志士的喜爱。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写竹、画家画竹、艺人刻竹,竹子一直为大家颂扬。 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如佛像、人物之类的工艺品。明代中期,竹刻大兴,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江南一带蓬勃发展,形成以朱氏嘉定、濮氏金陵、张氏浙派等为代表的流派。 嘉定竹刻始于明正德年间,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为代表。嘉定竹刻用刀稳重,精刻细镂。作品有着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被明代人赞誉为“简老朴茂,逸趣横生”,是历代文人的雅玩清供。 金陵派以明代濮澄为创始人。濮仲谦巧用竹的盘根错节,略作刀凿和勾勒,即成珍品。张岱谓其“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金陵派竹刻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巧妙地运用竹子的天然色泽和纹理,仅仅在表面略加刮磨,变古朴有味,秀逸典雅。 浙派竹刻,以留青为特色,由“留青圣手”张希黄开创。张希黄是浙江嘉兴人,其作品精致细腻,犹如绘画中的渲染效果,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张希黄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刻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留青风格。 以竹雕炉·熏香炉 就生活习惯而言,人们认为香炉无非是件礼器,其最大功能是用于礼佛敬祖。其实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桌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定然提神醒脑,收摄杂念。灵性的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它穿越时光隧道,引人追逐、领略博大深远的传统。 竹,凌风拂云,有清雅高迈之态;直节不屈,有坚贞刚正之骨;中通外直,有谦逊明通之德。竹的精神、竹的气质、竹的品格,早已与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融为一体。而自然造化的青青翠竹,经文人巧匠的妙手施艺,更是铸就了不少高雅而清秀、素静而质朴的竹工艺品。无论竹刻、竹编,还是简牍、竹艺、建筑,巧手名匠们都展现出不俗的高妙技艺,让竹子的风雅性灵展露无遗。涵泳于清雅高洁的竹韵幽香中,不觉让人尘襟尽涤、返璞归真! 《中国传统家具》编辑/敖凯璐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自“见山堂”) 在这里,我们邀请业界精英,议论行业热点话题,解析市场行情走势,传授红木鉴赏要道,研究传统家居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