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笔记:本心的自我开显与自我表达(六)

 老刘tdrhg 2018-03-09

王阳明心学

第六讲

本心的自我开显与自我表达

本讲核心内容:

1、致良知的现实必要性;阳明对生命现状的忧虑;

2、致良知的双向开展;良知的“自知”、“自明”与“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3、致良知与个体主义世界的宏观建构。

 

王阳明为什么要提出良知说?我个人理解,良知学说的提出表达了王阳明对于我们人现实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层的忧虑或者说是担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会看到这种情况,比如说从孟子开始讲性善,我们很多同学就会提这个问题,如果每个人心都是善的,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坏人坏事,如果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都是如此这般美丽、光明、美好。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应该每一个人都是圣人,怎么会有那么多坏人坏事,贪官污吏。怎么会这样?这一个现状,我们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人类社会的当前状态,我们人的生活的当前状态。所有这些不人道的,不美好的,不合乎人生本身价值的,这些现象的存在,我个人认为恰好是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的现实依据。怎么讲,我们假定这么个情况,来看一个简单事实,就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来讲,我们的人如果按照王阳明良知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位在座的个人,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去时时的反省、反思、观照自我。这件事,太要紧了。如果说我们不这么做,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凭借什么在生活着,我们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好像你跟着感觉走很美好,我们凭借着我们跟着我们自己的官能感觉在走,眼睛告诉我那个美丽,然后我认为那个美丽,我就去追逐着那个所谓的美丽。嘴巴告诉我们那个好吃,然后我就认为那个好吃,然后我就去追逐着那个好吃的。诸如此类,如此这般,这就是我们人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状态。但是糟糕的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对于外界的,我们人为假设的,所谓的这种美啊好啊等等这一类东西不断追逐当中,我们人怎么样,正是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丧失了我们的良知,我说丧失不是说没有了,用王阳明的话说收做遮蔽。我们正是在欲望的追逐与满足过程当中,在不断的追逐与满足的过程当中,我们结果把自己的良知给遮蔽起来的。良知的遮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本身的堕落;意味着人道价值的失落;意味着人在离他自身原来的状态越来越远;意味着人的生活正在逐渐走向生活的自身悖反。正是这样的一些状态,人的这样的一种现实的生活状态,引起了王阳明的深沉的忧虑。所以他要提一个良知,不仅提一个良知,而且要提一个致良知。这个致字要善加领会,不是无缘无故加上去的,大家都记得关于格物致知之说,良知提出来之后,良知学说提出来之后,致知就变成了致良知。在王阳明那里讲格物致知那就是致良知了,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什么叫做致良知,简单的说就是要把良知找回来。用孟子的话说那叫做什么?求放心。孟子曾经讲的很清楚,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对吧?把那个放逸掉的心重新请回来,请到哪里来,请进腔子里。使它重新成为我的生活的主宰。重新在我的内心建立起来。我们所谓的主体性,只有这样子做生命才有可能回归于他自身的本源之地。我们才有可能立定脚跟,脚跟才有个站立的地方。生命才有一个建基的基础,这叫安身立命。否则你安什么身立什么命?没个基础怎么安身立命?良知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基础。没有这个东西我们的生命便是漂浮着的,就像蓬草一样,没个基点。那不应该是我们生命的真实本相。所以王阳明提出良知说。

实际上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讲,至少在我个人理解上说,已经代表着或者说在表达着不仅仅是在表达着对于生命现状的一种忧虑、忧患。并且在表达着对于所有和我们人道理想相违背的各种生活现象的反思与批评。已经在包含着这个意思了。那么关键问题在哪里?王阳明良知学说提出来之后,他特别强调的是要致良知,所谓的致良知就是要把良知请进来,怎么个致法?良知本身在我生命的显现或者说显扬,这就是致良知。所以我们如果一般的来理解,我个人以为,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它了解为两个层面讲致良知。第一个层面的了解,那就是每一个个人去自我建立起良知,这个良知也要自我建立。尽管它是在那里的,但是你要理会它,理他,这个东西如果在那里,你不理他,他不和你发生关系啊,你要理会它。我们打个比方,王阳明似乎也打过在这个比方,比如我喊某人,我喊小王,你会哎,我不喊你你会不会哎?你哎是什么意思?表示我在,我在这里。那好良知也是一样,你要理会它,它才告诉你我在这里,你不理会它它在那里和你也没关系。第一个意思讲致良知,那就是你要自己去呼唤你自己的良知,让它回应给你。哎我在这。正是这样的一种自我的呼唤,良知才以它自身的原本样态,以它自己原本的状态在我们的内心马上显现出来。这一个过程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们用什么办法去呼唤它呢?去呼唤自我的良知呢?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只有一个途径,我的简单的理解那叫做反思。所谓的反思那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行为,进行重新思索。请注意这个思索,不是我们后来讲的这种考虑,考虑考虑,权衡权衡,不是这个。真正的反思实际上是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各种各样的观点、意识、行为。我所想的,我所说的,我所做的,直接的放到心灵面前来,进行自我的内审,或者说是观照,内在的审查这叫做反思。这叫做自我的内省,只有经由这种自我的内省的过程,用王阳明的话来说,那也同样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内在的良知就会以它自己原本的样子告诉我们,你这件事情做的好,那是善的,或者说是的。那件事情做的不对,那是不良的,是非的。他马上会告诉你。所以王阳明经常告诉我们什么呢?良知本身就知善知恶,知是知非。它自己就是会知道。请注意,经由这样的一个反思的过程,因为在这个反思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任何其他的因素被牵扯进来,那完全是个人自我和自我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当我们主动把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意识的、语言的、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放到内心的那个真实的自我面前的时候,那个真实的自我同样也是会以它自己毫无遮掩的形式显现给我们。一点利害关系都没有,这才是纯粹的,自我反思的过程。只有经由自我反思,我们的主体性才得以建立起来,才表明我们是一个反思着的自我,那个反思着的自我才是我们真实的主体,这个过程。如果用我说的这个反思的过程用传统的话来说,包括用王阳明的话来说,那叫做诚意。所谓的诚意无非是把我们的意识、观念、思想、念头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放到良知面前去观照一番。合乎良知的那就叫做诚,不合乎良知的叫做不诚。合乎良知之诚,这种诚是两者之合一,所有诚是一, 诚是实,一个意思。那这个过程是诚意。同时也是什么?就是正心。所有王阳明讲的很清楚,本心你如何正法,本心没有不正的。原本都是正的,所谓的正心无非是通过诚意的这种方式使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在我们所从事的这个工作当中,对于事件的处理当中,使事物各得其正,这就是正心,这就是诚,这也就是致知,也就是致良知。因为经由这样的一种方式,良知就会以它自己的原本的样式在我们的内心呈现出来,半点都虚假不得。这是致良知的第一个层面意思。那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那叫做良知的自知,良知的自明。所以自知、自明,它同时表明这一个工作不可能通过任何的其他的人来替你承担,必须要每一个个人自我承担。只有这一条办法。王阳明讲的很有意思,我这个心,这个良知就是不明怎么办,那你把心拿来我给你明,我这个知行就是不合一怎么办?你把知行拿来我给你合一,可以吗?那是不可以的,表明只是自知自明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正是自知自明才表达了真正的主体性的自我建立,它必须是靠我们每个个人自我来承担的,任何其他人都帮不了你。如果你不愿意做,那就意味着你只能在背离良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同样没有其他的办法。我们的良知本来是明的。王阳明有个比方,就好比是镜子,原本是明的,明的是什么意思?明的他才能照啊,所谓的能照,那就是能够切实地、如实地对外界的事物,对我们经验生活当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各种各样现象的价值,各种各样现象的真伪实行确切无误的判断。这个是讲照的意思,那好了,如果你说这个镜子生了锈,锈迹斑斑了,它还能照吗?不能,那王阳明问我们一个问题,生了锈的镜子你把它叫做什么?还是镜子,你不能说它不是镜子,只不过是生了锈而已,还是镜子。你把这个锈磨掉,你磨它,磨完以后怎么样?它还是亮还是镜子,镜子的一切功能都没有丧失。他是用这个经常打比方。那怎么个磨法?那就要在意念发动之处去磨,本心原本是正的,没有问题,但是意之所在,这个意要动,这一动就比较麻烦,你就不能完全保证,它一定能够按照它自身原本的样子去动,为什么?这个很麻烦,因为有另外一个因素牵扯进来,有一个物的因素,有这个境没有这个境我们的心是不会动的,有境这个心才动起来,而心一动就会有物在,因为你一定是缘于物而动,不会缘于其他东西。所以这个动了之后,才会有善有恶,有是有非,但是这刹那之际,良知它马上就会知道,你这个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是错的还是不错的,是善的还是不善的,良知马上就会知道,所以王阳明说在这种关键这才是关键时刻,那你就按照良知告诉你的去做,可是糟糕的我们就是不愿意,良知如此这般地。因为如此才不断地被遮蔽起来。所以王阳明也同样非常强调,要在动念之际,心的动念之际为善去恶,有一善念起来那就按照善的念头去做,有一恶念起来你就要把那个恶念给克倒了,这就叫做诚意,叫做正心,叫致知,一个意思。所以我们刚才讲了我们都可以把它了解为致良知的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良知的自明,自知,良知的自明自知实际上只是讲一个意思,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人经由内在的自我反思,使良知以它自身的样子显现出来。这既是良知的回归它自身的本位,是本心回归其自身之本位,同时也是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主体性的真正的自我建立,第一个层面讲到这个地方为止。还有第二个层面,不能说我有良知,我良知太好了,我有这个良知我光明,我通体光明。我有良知,那我们儒家的这个观点是说,没错,你有良知,拿出来看看,表达它自己,良知的自我建立之后,还有一个跟着的过程,那就是必须要表达它自己,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的第二个层面的意思,那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就是良知的自我展开,自我在生活当中,在经验当中,在事物的处理过程当中的展开。良知要显现它自己,要表达它自己。那我们这一个过程讲致良知是最重要的一个意思了。因为我们曾经讲过他的格物致知的问题,刚才也提到过他的正心诚意等等,这个致良知的过程那就是实践上是我们人在经验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主体性的自我展现。你是怎么来表达你自己的,这种主体性的所谓的自我展现,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的存在本质的自我显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嘴巴说的,而是行动来显现的,王阳明非常看重这个意思。他说致良知的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大学》讲的明明德,明德原本是自明的,但是自明了还不算,你要使它彰明地、明白地、明显地显现于天下。明明白白显现于天下,这叫明明德于天下,这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不论是我们做一件事也好,还是干什么也好,我们都需要在良知的主导之下去完成这件事情。这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你是本着良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你是本着正心的,本着诚意的,或者说你的心是正的,你的意是诚的。那你做出来的是能歪吗?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歪不了的。那就叫做格物,那叫做物得其正。如果你的心,你不懂得致良知,现在你的良知是蒙蔽着的,那你叫做胡作非为,叫做妄作。你的事能正吗?那就正不了。所以事事物物各得其正,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按照王阳明本身的这个观点来说,它不仅仅是我们良知在生活当中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并且是我们个体的,主体性的自我表达。同时也是我们存在性的自我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我们生活世界的不断的开阔,不断地扩大,那么我们的主体性,或者说我们的本质存在性的表达境界也变得愈来愈宏大,愈来愈开阔。我们每一个个人的生活世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这种良知的自我表达方式而被建立起来的。脱离了这一点,我们的这个世界同样会变得犹如无源之水,犹如无本之木,没有本源,没有根据。而这样的一种生活实际上是不符合我们生活的原本样式的。讲到这个意思,致良知的第二个意思那就是如果用《大学》的这个程序来讲,那就是我们的身、心、意、知、物全部融为一体。我们主观的世界,或者说我们内在的主体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世界,和我们所谓的外在的客观世界融为一体。人的实践永远只有人的实践才把我们主体的内心世界,内在世界和我们的客观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第二个层面的真实意图,它的真实内涵。

人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充分表达了他自己的作为主体的存在性,他作为有德性的存在者。同样也只有在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当中才获得真实的表达,所以我个人觉得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整体的来看,王阳明讲致良知那就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就是良知的自我明,开明、自明、自知,那是主体性的。主体世界的自我建立。第二个层面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那是我主体性的外向开展。这样子的两个层面才是致良知的一个完整的意涵,完整的理解。也只有这样子一种完整的理解我觉得才提示了阳明学或者说王阳明关于致良知说的真正意义,无论在哲学上的还是在生活上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人的存在才叫做是完整的;我们的人格才叫做是完整的;我们的生命才叫做是完善的。良知学说的提出本身就表达了王阳明对于我们这个生命现象的一种深层忧虑。那意味着什么?那样的一种现象所代表着的实际上是人道的堕落,或者说本质的异化。如果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我们同样可以说两个层面的致良知学说的完整建构恰好是可以说王阳明是在坚决地反对或者据斥人的本质异化。他试图使我们人的生活回归于其自身的本质所应有的状态。那致良知是唯一之途径,这个里头没有任何的玄妙,没有任何的玄思,最后落实到的是什么?完全彻底就是我们生活的实践,知良知最后是以一种实践的方式展现给我们的。

——区分良知和私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