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动脉手术的一点积累 | 焦力群的 Zine 专栏

 渐近故乡时 2018-03-09

颈动脉手术的一点积累

—血流监测设备 & 大动脉瘤

感谢大家对前面椎动脉相关内容的鼓励,近期的6篇文章讲了4篇,接着汇报,还有2篇是关于颈动脉的手术,一是少见疾病的长期随访,另一个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小设备。

  • 颈动脉颅外段巨大动脉瘤的复合手术及长期随访

这是我们科齐猛医生的一篇个例报道,他是处于专培阶段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在我们专业组轮转时,恰好管理了这个病人,进行了很好的工作记录,可不要小看这个工作的总结啊,齐猛医生因此参加了2016年的欧洲卒中会(ESC),还获得了一个大奖,真金白银的欧元奖励哦😍。

顺带说一下我们高大上的神经外科专培,同工同酬啊,可能还会有齐猛医生这样的欧元奖金😋。

回到文章,尽管这个手术的做法是我们的常规,但就是常规在眼前的东西,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将这些细节整理出来,规律挖掘出来,就是科学。

这个疾病之前我们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盲目的采用介入治疗,有过坚硬的覆膜支架顶破动脉瘤的,也有过多个闭环支架后血栓形成导致皮肤破溃,感染死亡的。在首选手术治疗后,又面临如何做的问题,其实关键就在于动脉瘤远端显露、颅神经保护、手术创面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尽管我本人对颅底手术较为生疏,但鲍遇海主任的强大实力可以保证我们顺利到达颈内动脉的任何部位,但是,必须这样做吗?我们利用了介入的方法,将顺应性球囊放置到动脉瘤远端进行阻断,穿刺动脉瘤释放出血液及血栓,降低动脉瘤压力,使其变软,从而顺利分离动脉瘤的界限,而不必开放过多的术野范围,这是一个讨巧的办法,但很有效,这个病例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手术切口并不大。这个病例因为动脉瘤是整段动脉的膨大,不得已切除了这一段动脉,以人工血管替代,长期随访结果还是很好的。

这类疾病也不知道何时开始越来越多,近7年,我们单中心就已经做了近30例,还经常看到其他医生的病例,相信随着手术技术和理念的提高,这样的手术会变的越来越安全。

  • 介绍一种特殊的脑血流实时监测设备

作为一个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团队,我们的CEA手术一直是脑防委基地医院中较多的,所以更加关注围手术期脑血流的监测问题,感谢华扬主任,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脑血流监测团队,不分昼夜和节假日的与我们配合,但是,很多医生经常会问我,我们没有这么好的超声团队怎么办?有没有傻瓜式的监测设备?虽然诱发电位可以帮助我们,但那毕竟是脑功能状态的监测,属于下游的环节,相对滞后,一旦出现问题,是否一定可以逆转呢?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设备(很新,以至于还没进入中国呢😓),C-Flow,这是基于光和多普勒的一种复合评价方式,原理就不说了(其实是自己也没懂😜)。

我们希望评价它与华主任团队TCD之间的准确性差异,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前瞻性、单中心的诊断性研究,样本量经过计算设定为73例,这个试验的设计完全由王旭医生完成,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这是极为难得的,并在杨斌医生的帮助下完成这个研究,感谢两位医生的努力工作。

在术中,依据不同的血流情况定义了几个时间点,T0:全麻后的基线状态,T1:动脉完全阻断后,T2:动脉再次开放时,在这三个时间点,分别获取TCD数据、C-flow数据、平均动脉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结果显示,C-flow与TCD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特异度可以达到94.9%,这为我们外科医生提供了另外一个工具,与TCD相比较,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非常成熟的超声团队,而且额部的电极片相对于TCD头架而言舒适很多,更适于长期的监测,但是,其与TCD相比的灵敏度没有特异度那么高,仅达到75%,这提醒我们C-flow是无法完全取代TCD的,但似乎更适用于术后的监测。

顺便祝贺我们团队最铁磁的伙伴—华扬主任,荣庸2017央视最美医生,她无愧于这个称号,凌导说的对,华主任就是我们的眼睛。

总结一下,这两篇小文章其实都是关于患者的安全,无论我们的技术如何高深,操作如何繁复,其实最重要的是临床安全,如何让病人不增加风险,这就需要我们放弃一些自己所认为擅长的固有思想,打开心防,积极接受其他技术领域的帮助,因为一切是为了病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