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欠下的“睡眠债”,要怎么还? 作者|卤肉饭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凌晨3到5点,本应是人体养精蓄锐的时段。但如果因为夜班而得不到休息,人的警觉度、认知力、协调性和情绪都会降到一个低谷。对付完夜班,感到“身体被掏空”的人们不得不选择在最不适合入睡的白天补眠,长此以往,又将导致慢性睡眠障碍的发生。 甚至从长远来看,夜班的潜在后果也不只是油腻与脱发那么简单(90后们瑟瑟发抖 有感于此,来自英国的学者Helen Mckenna等人在《英国医学期刊(BMJ)》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为饱受夜班困扰的人们奉上有关睡眠管理的“锦囊妙计”。 事实上,睡眠和行为现象十分复杂。在实际研究中,它们往往难以被有效控制和精确衡量。因此,简单的干预措施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睡眠改善。要“智取”夜班,只有依托可靠的试验证据和专家观点,因人而异、多管齐下,才是上上计。 夜班期间,让人昏昏欲睡的力量来源于两种机制:一是正常的昼夜节律,二是出于各种原因不断累加的睡眠需求。人们的睡眠结构各不相同,睡眠时间是其中的一方面。如果主动限制睡眠,致使睡眠无法达到所需时长,两者之差即所谓“睡眠债”。当“睡眠债”大于2小时,就会状态不佳,且“债”欠得越多,状态就越差。 于是,尽可能地减少“睡眠债”成了关键所在。夜班当天早晨,如果可能,请放弃闹铃,让自己睡到自然醒(←美好想象 夜班时,大家自然很难有吃鸡刷热搜的满满元气。那么,如何保持较好的状态呢?Helen为此提出了几条具体而又实用的建议: 1.适度小睡:睡眠由不同时相循环交替构成,每个时相持续的时间不同,从不同时相醒来的清醒程度也不同。夜班期间小睡30分钟以内,能够让睡眠及时“刹车”,防止其进入更深层的睡眠,从而避免醒后的“睡眠惯性”。如此,既能恢复精力,又不至于在醒来后昏昏沉沉。因此,小睡虽好,可不要贪睡。 2.适量、适时摄入咖啡因:在值夜班、倒时差等场景中,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茶、功能饮料等)能有效提升方向感、注意力及判断力。就剂量而言,在预期睡觉时间之前8小时,按4 mg/kg的比例摄入较为合适;从时间来看,考虑到这类饮品的作用会持续一段时间(3-5小时),为避免其对后续休息产生影响,睡前至少3小时内不宜饮用。 3.谨慎服药:有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一些兴奋剂(如阿非达莫尼、莫达非尼)能减轻睡意,但可诱发严重的皮肤反应,其尚未明确的远期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4.合理进食:和生物钟一样,消化过程也遵循着昼夜节律:胃肠道运动、肝功能、胰腺活动和糖耐量的水平都在夜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在夜班胡吃海喝以图抚慰心灵是不可取的,明智的做法是夜班前准时吃正餐、夜班中少量加餐,来抵消饥饿所致的胃肠不适。 5.必要时进行额外检查:做到了以上几点,依然不能保证完全消除夜班带来的影响。对于医生来说,在处理重要病例时,还须进行额外检查(特别在早晨的最初几个小时),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所担的风险。 Helen还指出,虽然理论上,亮光能够抑制褪黑素分泌,进而减弱睡意,但是目前并无证据支持这种改变能改善夜班状态;更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褪黑素的水平下降或可增加患癌几率。所以,不应将暴露于亮光作为优化夜班的常规举措。 夜班之后,大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本该清醒的白天,却因为时相扰乱而昏昏欲睡。有研究显示,时相上的差值一旦大于5小时,就可能导致不同器官工作上的不同步。 更扎心的是,由于周遭环境的干扰,夜班后人们通常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生理适应。这个时候,想法设法睡个好觉、补偿欠下的“睡眠债”,就显得尤为重要。 ■ 一方面,做好全方位的睡前准备: 1.佩戴太阳镜、缩短电脑及手机使用时间,避免室外阳光、电子设备蓝光的直射; 2.使用不透光眼罩、耳塞、白噪声发生器等,营造安静、昏暗、爽适的休息环境; 3.确定一项睡前常规节目,如沐浴、阅读、轻柔的拉伸运动等; 4.注意刺激因素的影响(包括咖啡因和尼古丁),睡前至少6小时内避免接触; 5.考虑到药物依赖可能及缺乏有力证据的支持,慎重对待安眠药(如吡嗪哌酯)或镇静剂(如苯二氮卓类); 6.重视内源性褪黑素的正面效应。 ■ 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使作息重回正轨。Helen将这一过程称为“复位(reset)”。偿还“睡眠债”,不是倒头就睡,还应与固有的昼夜节律相贴合。比如,小睡90或180分钟(即1或2个睡眠周期)后,应当来到室外,沐浴于日光下,甚至参与到人际社交之中。一项荟萃分析亦表明,规律的户外运动能够增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BMJ 2018;360:j5637 doi:10.1136/bmj.j56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