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二十二)

 金色年华554 2018-03-11

将星陨落

战场上节节失利的消息不断地报送给朝堂,秦昭襄王慢慢的变得愤怒起来。他的愤怒并非是因为战场上秦国儿郎没有用尽全力,而是战争的走势果然沿着白起的预想一步步发展。白起的料兵如神,更加对比出秦王刚愎自用和意气用事。为了挽回一些损失和颜面,秦昭襄王准备强迫还在病中的白起带兵出征,他甚至痛恨发出狠话,如果事成,会重赏白起,如果不出征,秦王将会痛恨白起。带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再难看到那个以大局为重的冷静稳重的秦昭襄王,而现在的秦昭襄王变得执拗和小孩子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年龄的问题。秦昭襄王应该是在19岁成为国君,到邯郸之战秦军败北已经使秦昭襄王五十年的事情了。现在的秦王已经七十岁左右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七十岁的人已经是十分稀少得了。在那时的医疗以及营养水平下,这个岁数的人的生活质量和精力应该较现在的人先去甚远。此外,人到了一定岁数大脑就会退化,情绪会变得不稳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老小孩。而此时的秦昭襄王已经风烛残年,精力和胸怀已经不能和往日相比了。秦王现在执着于面子和虚名,而把客观事实放到了一边。

第二,虚荣心驱使。秦昭襄王被秦宣太后和魏冉压制了将近四十余年,在这期间,虽然貌似相处的十分融洽,但是政治斗争却此消彼长。经过多年的斗争,秦王终于杀出重围,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坐上了宝座,秦昭襄王的霸道野心日渐增长,尤其是当范睢一众衷心而又甘于充当奴仆的得力助手来到秦王身边时,秦王的威信似乎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此时的秦王,已经不如以前冷静和胸怀若谷了。尤其是在距离终点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更加恐惧以失败和在人们的耻笑当中谢幕。所以,秦王觉得自己不能失败。

第三,秦白起王将几十年的忍辱偷生所背负的委屈和不满,在此时完全释放出来。尤其是白起曾经和魏冉并肩作战,白起此时的据理力争似乎是在为魏冉鸣不平,同时也似乎在嘲笑秦王的无知与无能。有白起在,秦王的能力,至少是军事能力似乎根本不值一提,甚至是差的一塌糊涂。白起的存在,似乎就是在无情的羞辱秦王。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秦王和白起杠上了。那白起是否会向愤怒的秦王低头呢?我们来看白起的表现。看到秦王如此恼羞成怒,白起内心更加的悲凉。看着暴跳如雷的秦王,白起悠悠地给这个愤怒的火球来了一记软耳光。白起表示虽然他明知到按照秦王的意思出战,就算战败也不会收到重罚,如果不出站,就算白起无罪也会受到责难。但是白起还是希望秦王能够听取白起的意见,等待更为成熟的时机,再来对付赵国。要根据师局另作打算,只有这样才能保存实力,使秦国的百姓和士兵休养生息,不要急于争一时之长短。虽然现在罢兵,似乎秦国面子上过不去,但是却可以更为长远的图谋天下。如果秦王一意孤行,逼迫白起出兵,白起宁死不从。

有人认为这一席话是白起鲁莽之举,也为白起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我同意后者,但不同意前者。白起是一个战争方面的专业人士,更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他的坚持和对战争的理解,甩出秦王几十条街。他并非不知道违背秦王的意愿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但是他依然这么做,主要是他热爱着自己的事业,热爱着冒死冲杀的前线兵将,他关注着百姓的疾苦。他不希望这些都变为秦王鲁莽行动的炮灰,同时秦军一旦败北,其他诸国连纵之势必起,秦国局势将会更加不利。他争的不是面子,不是权力,更不是爵位,而是一个理字,一种公正,几十万大军的性命以及秦国百姓的疾苦。还有一个白起今生跨不过去的槛,那就是长平被屠杀的几十万俘虏。如果长平之战后继续攻打邯郸,杀降这件事就成为了战略的一部分,但是秦王听信了范睢的谗言,撤销了这一战略,那杀俘虏这件事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残忍屠杀的事件,而白起屠夫的万世骂名是要背负下去了。白起不要做唯命是从的奴才,他要做响当当的人杰。所以白起是不服气的,他认为这种以命相博是值得的,而看这些文字的看官们,你们觉得值不值得呢?

愤怒的秦王拂袖而去,他又派范睢过来威吓白起。但是此时的白起已经坚定了信念,连秦王都不怕了,范睢还能放在眼中。估计此次白起与范睢的碰面,一定充满了火药味,甚至白起可能会将怒气撒在这个唯命是从并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范睢身上。狼狈的范睢从白起家落荒而逃,估计他在秦王那里又说了不少白起的坏话。于是秦王一不做,二不休,讲了白起的官阶,贬为士伍,并到阴密这个地方履任。可是白起正值大病,无法起身。

此时战场上的局势对秦国来讲越来越不利。联军接二连三的攻击秦国的军队,秦军节节败退。虽然秦昭襄王屡次派兵,并且错误的重用了范睢的好朋友郑安平,导致秦军再一次溃败。啪啪打脸的战局以及用人策略,让这个本来就已经恼羞成怒的秦王更加暴躁,他把这部分情绪归结为白起,强迫病重的白起离开咸阳。白起其实早就算到了这一天。如果秦军胜了,白起便可安然无事,只不过会受到秦王的羞辱而已,但是秦国败了,白起的末日也就来临了,因为秦王是不允许一个对比自己无知无能的人物活在世上。白起按照命运的安排,拖着病恹恹的身体,离开了咸阳。这时,范睢不失时机的在秦王那里打小报告,说白起临出发之前说了很多秦王的坏话,秦王大怒,于是派使者,追上白起,命其自刎。

回首望向咸阳,白起老泪纵横。此刻,他并非是因为恐惧而落泪,而是他在慨叹人世的不公。白起一生为了大秦帝国立下了悍马功劳,然而就是这个赫赫战神,没有死在风起云涌的战场,反而死在了自己老板的手里。白起不服。但是他又想到了那几十万被自己屠杀的赵军,想到了年轻将领赵括,白起苦涩的笑了。其实世上哪有什么公平,哪有什么理字。赵国军队那么强悍,不也是被赵国内部斗争给拖垮了么?而手无寸铁的赵国俘虏不也是被自己屠杀了么?好了,现在可以做个了断了,白起一死,是否可以让这些冤魂得到解脱呢?

白起猛然抽出秦王所赐的宝剑,架在了自己的脖颈上,一丝寒意袭遍白起全身。就这样结束了?白起闭上了眼睛,双手用力将宝剑推向自己。黑暗中,盛装的秦宣太后微笑着向白起招招手,她曾经是十分器重和疼爱这个晚辈的,白起感受到了一股温暖;而站在秦宣太后身前的是魏冉,只见魏冉容光焕发,盛气凌人,他伸出手,拉住了白起。二人四目相对,有着千言万语,却难以开口。魏冉眼中,永远透露着对白起的信任和娇惯。身后有人拍打后背,白起转身,鹤发童颜的司马错捻着胡须,微笑着看着白起。这个老人曾经向父亲一样,将他的学识全部青囊相授,帮助白起迅速成长起来。白起满眼是泪。这不是很好么?累了、倦了,终于可以休息了。一声马嘶,白起回头望去,只见远处黑压压一片,原来都是曾经被白起砍杀的各国军队,在最前面的一个大大的赵字军旗迎风飘扬,队伍中一个年轻战将,胸前插着一只雕翎。白起再次忍不住哭出声来,他双腿一软,跪在地上,朝着年轻将官的方向用力的叩拜。

当啷一声,白起手中染着血的宝剑掉落在地上,战国晚期的最有成就的战神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起死后,再无战神。

失去了白起的秦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取得过战略性的胜利,反而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左右,被诸侯合纵再次击败。然而,诸侯各国并没有因此而发愤图强,反而照旧互相攻击,大肆抢占领土。秦国日强,诸国日弱,使秦国六合天下成为了必然之势。

其实,在这里还有一个悬案没有落地。那就是长平之战,白起遇到了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位对决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我认为赵国照样会输。为什么这么说呢?

纵观白起的战绩,只要白起出站,秦军必胜。但是白起的胜利不是靠他的勇猛和运气,而是他的策略和战略是高人一等的。比如伊阙之战,他的作战思路很明确,才打出了以少胜多。伐楚之战,也是思考好了敌我优劣势,一举而攻下了楚国的郢都。长平之战,他又赵军掉入到自己的节奏而被围歼。这一切表明,白起出战前就已经为战争定下了胜负。所以长平之战,白起既然出马,那他就有了必胜的把握,而廉颇只是一勇夫,只能勉强和王龁打个平手,真的没有实力和白起一决高下。

另一方面,赵国已经拖不起这场战争了。长平之战,几乎把赵国能够打仗的全都集结在此。而一年多的消耗,也使赵国困苦不勘。但是秦国要好得多,他的国土面积2-3倍,人口和生产能力远胜赵国。两国相战,基本上打的是国力,相较之下,赵国国力远逊秦国,高下差距十分明显。所以就算廉颇固若金汤又怎样,如果赵国的国力被拖垮,廉颇能独善其身么?

还有就是廉颇为人毛躁,心胸狭窄,前与蔺相如争地位,后又与乐乘不睦,导致乐乘奔投他国,而廉颇自己逃到魏国避难。这样的一名将军,如果在外有强敌,内有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做出什么不理性的事谁也不好说。所以,以廉颇的能力和人品,不足以支撑起赵国的防线。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我们只能在此自娱自乐一番了。

夜上戍楼看太

行雨行云一时

但使将军能百

看君谋智若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