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历年重要考点整理(1)

 字多搜不到 2018-03-11


2018-03-08 



笔试备考冲刺阶段,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战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旗下品牌亿师学定时更新教师资格证常考知识点及做题技巧,帮助大家每日进步一点点。

    

一 、教育研究基本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1.概念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2.类型

    

(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二)教育调查法

    

1.概念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2.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3. 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或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人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以获得被试心理和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明确总体和样本)的各种作品,如笔记、作业、日记、文章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三)实验法

    

1.实验研究的含义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四)历史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六)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七)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包括: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1.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

    

1.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如“出淤泥而不染”。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社会实践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如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示范性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创造性

    

1.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2.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及方法的运用和选择上;

    

3.表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

    

4.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三)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2.教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

    

3.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

    

4.教师劳动的能力需要是复杂的。

    

(四)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五)长期性(延续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

    

二是,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

    

(六)劳动效果的隐含性(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效果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德”“才”之中,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显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