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与音乐养生

 草篮子 2018-03-11

中国古代的音乐疗疾思想在《黄帝内经》中体现得最为丰富,其开启了音乐疗法的新纪元。古代真正高明的中医不但用针灸或中药,而且用音乐,通过五音作用于五脏,影响情志。元代名医朱震亨曾说过:“乐者,亦为药也。”《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将音乐和人的身心状态进行联系,强调不同音乐对人体五脏以及情志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可以预防和治疗不同疾病。


一、五音与五脏的关系



   《黄帝内经》阐述了五音与五脏六腑的联系。《灵枢.邪客》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进一步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观点。把五音宫、商、角、徵、羽及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运用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通过五行具体论述五脏与五音的联系,“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南方生热,热声火……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二、五音与情志的联系



《黄帝内经》音乐疗法的基本原则是运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来调节机体的情志。《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以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角为肝之音,调而直也;徵为心之音,和而美也;羽为肾之音,深而沉也。”《史记.乐书》也说音乐可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其旋律的阴阳升降可以协调人体阴阳升降的平衡。《金峨山房医话》进而记载:“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旺,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在这里,音乐本身被赋予了一种情感,它可以使人体获得全方位的音乐体验,引发身心状态的变化,达到轻松、愉悦、悲伤、愤怒等情绪的共鸣,进而达到身心平衡、调畅情志,达到治病的效果。



三、《黄帝内经》中音乐疗法治疗疾病的经验

  失眠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关于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理论颇为深刻,并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治疗失眠的方法,其主要从阴阳气血方面探究其病因病机,并依据此理论进行辨证治疗。《灵枢.大惑论》在解释失眠时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五音疗法也是以调节阴阳为核心治疗失眠症的。用乐如用药,也要辨证论治。五音疗法根据不同的症型对失眠疾病进行辨证治疗:肝火扰心型可选用角调式类音乐,以调节肝胆的疏泄功能,促进人体气机的升发调畅;痰热扰心型可选用徵调式音乐,以助养心气;心脾两虚型可选用宫调式音乐,以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促进全身气机的稳定;心肾不交型可选用羽调式音乐,以助养肾气,促进人体气机的下降。



 四、《黄帝内经》与音乐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音乐疗法在养生上的应用《黄帝内经》音乐养生理论集中体现在养形与养神上,即:保持形体与神志,脏腑与阴阳,人体正气与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动态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贯穿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基本脉络,“阴阳平衡”是调节情志、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黄帝内经》音乐养生疗法以调节阴阳情志为媒介,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标。

《礼记.乐书》云:“致乐以治心,耳目聪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疾病与战乱相比拟,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并通过对伤病经验的积累,逐渐产生了预防疾病的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音乐养生思想改变了人们对养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养生理论的新领域。《黄帝内经》音乐养生不只是局限于权威的医药膳食养生理论,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使形神合一,进而身心统一。音乐养生更加注重音乐对人体情志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心神所起的作用,音乐养生理论告诉我们,要学会看音乐表象下真正的养生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