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陈寅恪名字里的恪要念que?

 兰博2000 2018-03-12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恪的读音历来是比较有争议的话题,陈寅恪与汤用彤、、吴宓被称为哈弗三杰,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四大教授。由于陈先生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人们对他的名字也就比较感兴趣,笔者偶然接触到这一话题,倍感新鲜,想试图分析一下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中国有句俗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见姓名是我们人类每个人的标志,即是说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人的名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包含着人一生命运的全部信息、是沟通天地万物的枢纽,体现着人与自然血肉契合的直觉意识。中国人是很看重名字的。陈先生的名字就体现了其父陈三立对他寄予的深切厚望!寅,是古代历法中用来计时的十二地支之一,寅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凌晨3点到5点这段时间,公鸡一般会在这个时间段打鸣,为人们报晓,由于古时寻常人家没有计时器,根据鸡鸣三遍应是拂晓的常识,陈父为儿子取带有寅字的名字应该是从唐颜真卿的一首《劝 学》诗得到启发: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众所周知, 这首诗告告诫我们: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陈家自古以来是书香门第,当然希望其后代能继承家学,刻苦学习,有所作为!当然陈先生没有辜负其父厚望。有关他的掌故逸闻广为流传,如背着《皇清经解》留学列国;能背诵“十三经”;与吴宓、通二十几国外语;没有学位而被梁启超推荐为导师;记忆力惊人;目盲著书等等,成为上世纪独领风骚的学术大师!陈父为其取这个字不可不谓用心良苦!

讲完了寅,再来谈谈本文的重点恪字,据陈氏家谱记载,自陈寅恪祖父陈宝箴(字右铭)亲自创制“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的字派颁行后,修水老家著录在《宗谱》上的“恪”字辈,已不下千人,其中有六个“陈寅恪”。这些以“恪”字命名的宗亲,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他们的长辈(包括寅先人陈右铭、陈三立诸先生),都读“恪”为ko (古入声),怎么会变成que呢,这牵扯到是赣方言的一大特色。即赣方言里“确实”,“的确”的确都读为都读“恪”为ko (古入声)。而这个音又来自粤音,清末的广州,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广州十三行是贸易的中心,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为了普及文化教育,曾经一度出现过许多像粤方言学习官话的识字读本,粤音里面标“却”“确”的音标都为ko,江西与广州毗邻,出外打工的人把这个音带回了老家江西,江西人也慢慢的就习惯了这样的读法,而且还一直延续至今呢,如 上世纪70年代的音译的外来词dacron,它的英文意为思是一种以醛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布料比较细腻,透气,由粤语谐音翻译成了“的确(ko)凉”虽然是大白话,但听起来的确凉快。炎炎夏日,穿着这种布料做的衣服想不凉快都不行了。我80多岁的爷爷至今还保留了这种布料做的衣服,一到夏天就念叨说:的确(ko)凉布做的衣服就是穿的凉快!既然恪与确的读音是一样的,既然确变成现代汉语可读为que,而恪又为什么不可读为que呢!

最近看书发现了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陈寅恪的表叔俞明震,字恪士。近代著名诗人兼教育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四中称其好友俞明震就写作“俞确士”而不是“俞恪士”。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陈衍当然知道俞的字是“恪士”,写成“确士”是由于“恪”与“确”同音。

一直以来,主张一定要读为ke的人都是从恪字的来源来解说的,“恪”字本作“愙”,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愙,敬也。从心,客声。”宋代的文字学家徐铉说“今俗作恪”。因此,“恪”是“愙”的俗体字,表示恭敬义,字从“客”得声。而“恪”在宋代编纂的韵书《广韵》是“苦各切”,这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叫“反切”。根据这个反切折合成今天的北京音是kè,因此,“恪”的规范读音是kè已成为学界的一致看法。 我觉得这是不妥的,它没有考虑到语音存在的现实情况,如瓜子壳的壳,普通话读为ke,但在赣方言里至今还是是读为ko的,陈先生是江西修水人,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ko,因为“恪”在义宁话( 修水话)读【ko】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确”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这也是另一个铁证。 更大的背景是陈宝箴制定的“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字派对凝聚宗族起到了巨大作用。寅恪兄弟对祖父素所敬重,不会在自己名字的读音上违逆先祖的意愿。因此1925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学生肄业证上,登记自己名字为Tschen Yin Koh;1936年,陈寅恪在哈佛《亚洲学报》发表两篇英文论文,署名Tschen Yinkoh;、1940年5月,陈寅恪在写给牛津大学的英文信中,亲书自己姓名为Tschen Yin Koh;、1956年中山大学《本校专家调查表》上,陈寅恪填写自己名字的外文名为Yin Koh Tschen(德文拼音)及Chen Yin Koh(英文拼音)。这些英文名都说明他并没有认同把“恪”念为ke。于此同时陈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读为què。这也体现了对乡音的尊重与理解。

行文至此,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辞书为什么不收入这一说法,既然大家都约定俗成的把它读为que,根据存在即有其一定合理性”的哲学原理,我们又何苦拘泥呆板的把它读为ke而不尊重语言事实呢!虽然汉语有规范化的必要性,但语音也是记录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怎么能够忽视呢,陈寅恪的恪字的读音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对《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修订》做一个深刻的反思,我赞同“知古是好事,迷古可就是坏事”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脱古尊今。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名人名字读音的尴尬局面,我想这是致力于现代汉语研究的学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