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得糊塗”的郑板桥

 龙首村夫 2018-03-12


 

南京博物院藏郑板桥诗、书、画多幅,其中含“难得糊塗”墨迹拓片。一时间,议者如云。更有甚者,将其铸造成胸牌佩戴,成为时尚。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享年73岁。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三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蜚声古今。

郑板桥为何要书写“难得糊塗”字幅,古今学人又为何钟爱此语,这要从郑板桥的颠沛人生,坎坷仕途谈起。

郑板桥出生于家境破落的书香门第。四岁丧母,生活贫困,青年时代便在人生的艰难选择中徘徊:一方面坚守祖训,在科举之途辛苦跋踄;另一方面又承续家学,刻苦书画,为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郑板桥三十岁时,父亲去世。他只能靠卖画为生。“十载扬州作画师”(板桥诗)即是他青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郑板桥的刻苦勤奋,年青的他,已是扬州地区领军的画师。

同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文人一样,他的科举仕途并不通畅,他三十岁中秀才;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五十岁时才因乾隆的叔叔慎郡王允禧的相助,当上了山东范县知县。后四年,改任为山东潍县知县,任期八年。任期中,郑板桥尽力施展才华和抱负,多有惠政善举,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但是却触犯了权贵者的利益,六十一岁时,终因赈灾济民,逆忤大吏,罢官回家。《清史稿》称他:“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足见其政绩、人品和志向。

陷身科举之途三十年的郑板桥突然醒悟开朗。他在《罢官作》诗中写道:“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那份释然,那份欣喜,显然和东晋诗人陶渊明弃官归居的田园心境和心态相似。“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步入晚年的郑板桥,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艺术理想的新生活中。

卖画渡日的生涯虽然十分艰苦,但是那份恬淡,闲适和自由不羁的生活却修塑了郑板桥人品和作品的独特个性,在中国绘画史上矗立了一座熠熠闪光的丰碑。

中国汉语有着独特的表达功能,一语双关,或一词多义、歧义的表达方式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细腻思想感情。“难得糊塗”的慨叹,既是郑板桥对仕途人生和艺术人生的总结和批判,又是其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另类体现。

糊塗乎?聪明乎?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任人评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