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3:有大志的《物演通论》

 qyliaowei 2018-03-13



《物演通论》读书笔记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按照我的理解整理了几句话,来说说本书的主要结构。

一切存在都有求存的动向;

一切存在的存在度在递失;

抵制递失需要代偿,于是有了递弱代偿规律

自然、精神和社会都是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个同一性支配着任何事物的变化。

对自然存在变化机制叫做递弱代偿

对精神存在变化机制叫做感应属性益增

对社会存在变化机制叫做生存性状耦合

递弱代偿、感应性属性增益、生存形状耦合说的是一回事。

 

先解一个题


“物演通论”四个字该如何理解?是我读这本书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乍一看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当然不是作者不知所云,而是看到这四个字的我不知所云,只能不明觉厉。

打开书本的扉页就可以看到在“物演通论”之下还有一行字“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

原来“”就是存在,就是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就是演化,演变,当然也有达尔文的变异、变化之意。“通论“就是统一的理论,作者东岳先生要统一哲学原理。因为他发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哲学的发展依据的基石都出了问题,没有统一,尤其是没有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没有统一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没有统一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东岳先生并非哲学科班出生,据说其父亲是哲学教授,只是既然东岳把以往的所有哲学都认为有瑕疵的,不是出身哲学对他来说是一个优势,拿他自己的话就是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没有受到现有哲学体系的“遮蔽”,自己的思维没有被“禁闭”。

东岳先生原本学医,后专心研究哲学,至少看上去与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还有孙文先生的弃医革命有点类似,只是东岳先生放弃医学扎进了人类最革命的思想的海洋,从他的“统一哲学原理”几个字我们也看到了他也有鲁迅和孙文先生的类似勇气——想改变至少影响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谈何容易,但是似乎可以做到。

说实话,若东岳先生真有这种勇气,我很佩服,因为我们的文明似乎没有被近代西方科学文明启蒙。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对中国的重要性,就如明治维新对日本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又感到东岳先生有点像提出脱亚入欧的福泽谕吉。若真实如此,或许那一天东岳先生的图像会印在人民币上,甚至是发行的面值10000元的货币上。

瞎扯了一番,还是回到书本上来。


物质与精神是同一的

精神与物质从学校的政治课和哲学课中习得的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但是物质究竟怎么决定精神,精神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物质,我们不知其所以然。当然由此还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教科书中是不可调和的、绝对的和不相容的。只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物质,什么又是精神?

若物质的独立存在只是一个假设,那么精神为什么不可以是独立存在呢?

东岳先生没有直接去碰物质和精神,而是从存在入手。本书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哲学上所谓的存在,仅仅指感知中的对象之综合。这样我们就会问,这个定义对了吗?既然存在就是感知的对象,那么精神也是我们感知的对象。那么说,精神也是也中存在;社会当然也是我们感知的对象,那么社会也是一种存在;自然当然更是一种感知的对象,那么自然也是也存在。到此,我们明白了,东岳先生为什么要把,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放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在他看来,自然、精神和社会都是存在,物质与精神,并没有那么矛盾,是统一的,本质上都是存在。上帝存在吗?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的问题是有人相信上帝存在是真实的存在。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进原理

存在的度量方式是存在度,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就要满足一定的存在基准,即存在阈。低于这个阈值,则任何质态的存在皆不能实现,这也就是无的哲学概念。哲学中的无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而是作为未能实现某物的“无”,因而有待实现为某物的潜在,所以才说有生于无,或者说无中生有。

克服动摇,以避免失存是存在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倾向。追求成全或补偿本质性不足的自发倾向就构成”演化”或“发展”的内驱原动力。这个就是存在的性质,是存在的道,是存在性,是存在的原委和所以然,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会存在。

“任何一个基层存在都倾向于成全或者补偿不圆本性的相对残弱单元。存在从一开始就自持地存在着,即使其原始存在度接近于1也罢(1是最高的,最低为0)。我们把这个不能尽失也不能圆满的存在效价成为存在度“。

东岳先生称呼这种补偿为代偿,是一个含有运动矢量概念,既有方向上的要求,又有数量上的要求,这种演变在方向要能符合存在度的要求,在量上要能补足存在度的消耗,这样才能让一个事物存续。一个事物的存在度递减,代偿度递增,最终一个事物的存在度加上代偿度要等于存在阈,少了这个事物就不存在,多了这个事物就会恒存。

与存在相对不是虚无而是灭归,存在并不是静止的,存在也是运动的,运动的方向就是朝着回归到另外一个低级的状态,继续存在。那么存在度在降低,代偿度增加,这种过渡用东岳先生的词就是递弱代偿,这个过程是由于分化和构合导致的。

这一部分是东岳先生的思想核心,从存在,到求存,到存在度递减,再到代偿度递增,逻辑丝丝入扣。

 

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

所谓“哲学”无非就是对精神存在或精神现象的总结

精神存在也是一种存在方式,依然属于“物理存在”和“物理现象”的范畴,只是我们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学方法来处理的这个物理对象,因为精神存在就是我们自己。所谓感应性是一切有条件存在者对自身存在条件加以“确认”(是为“感”)从而加以“占有”(是为“应”)的必备属性。

所谓感应属性就是指原始事物从存在度最高的无条件的自在态滑落到存在度递减的有条件依存态的代偿性物理存在方式。感应属性的发展过程就是分化了的存在者对自存条件的确认过程,也叫做结构化进程。感应属性无非是感应载体的一种代偿属性,这就是感应代偿的增益原理

以下的论述非常重要:一切主观意识及其感知程序本省都是客观存在及其自然演运的产物;而一切感知形态及其逻辑函项都是预先被规定下来了的主观存在既其精神演运的产物。前半句说的是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后半句说的是这种反映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这里的逻辑,由于任何物质都是递失,又都有求存倾向,所以需要代偿,代偿是通过感应来完成。递弱越强,代偿需要也就越大,感应属性也就越强,这个就是感应属性增益。

问题就在这,既然精神也是一种存在,为什么精神存在感应属性益增?而不是递弱代偿呢?精神和物质都是存在,为什么精神存在没有受递弱代偿规律的限制。难道说精神存在本身也是为了补偿自然存在度缺失而发展出来的属性。或许东岳先生这么认为,但是我是存疑的。

似乎东岳先生给出了一些解释,精神存在和物质存在一定有不同,但统一于存在。差别在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存在一个“断裂带”,正是这个断裂带造就了认知形态的武断特征。并认为这个貌似不讲道理的认知武断性其实恰恰是一切“道理”的基础。因为认知过程的武断规定性无非就是滑动在这个“断裂带”上的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自然衔接方式。

认识世界原来是武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原来是有“隔阂“的。不是统一吗?怎么有隔阂,看来精神与物质还是不是一回事。而这有联系。但是用”割裂带“来回答,似乎过于武断了。

精神无非是“感“(理性)与“应”(志向)之物性张扬,亦即“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之代偿的综合。只是这些精神实体只能算一个派生体或者说是寄生体,必须把精神载体也纳入其中才能成为精神全体,精神存在以载体衍存为前提,继而精神分化又以载体分化为后果。精神载体就是人、人造的物及受影响的其它客体。这个载体的分化既整合过程就是生物社会的演化过程,精神的成长过程不得不经历社会炉火的锻造。

于是有了本书的第三部分,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生存性状的偶合原理。

 

社会哲学生存性状耦合原理

哲学必须落实到人的存在才能称其为哲学。

社会是自然分化构合的晚近存在质态,是自然结构化进程发展到生物体外存境阶段或生物体外结构化阶段的别称而已。这么拗口,其实就是社会是自然发展的晚期状态,是弱的状态,是残存的状态。

社会存在是人的物质存在方式,是生命这种自然存在物的自然存在质态。就是说社会系统在人类尚未问世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人非但没有缔造了社会存在,反倒是人类以先的生物社会或者社会生物缔造了人类既其社会基础。一句话,人不是社会的主宰,人只不过是自然分化流程的一个产物罢了。

作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某一物类的“群”或者“堆”,多则成“堆”,残则成”群“,而且各个”堆“或者“群“的存在度有下滑的趋势,但是”群“或“堆“内的依赖程度却越来越高。而且每一个上位结构,都是建立在对下位结构的收揽、蓄纳以及再结构的基础之上。结果结构化的过程呈现为”结构度“日趋增高的过程,社会度日趋增高的过程。


也就是说社会也是一种存在,社会存在的存在度也是越来越弱,为了求存,就必须通过结构化来弥补。对于生物个体来说新陈代谢是一种代偿,对生物全体来说,其遗传变异的繁殖就是一种代偿机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革命、民主、教育、社保、法制等制度过程都是一种代偿机制。我们人类个体、人类社会、生物个体、生物社会为了求存,都在追求越来越精致的补偿机制,我们把这种结构上分化构和叫做社会性状耦合。由于耦合才是的递减的社会存在度被代偿。

 

悲观的启发

既然存在度递失无法阻止,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代偿来弥补。找到的方式就是通过认知来提高感应属性的理性和志向,让它超能够朝代偿的方向上来弥补。而从整个社会来看,事情似乎很不妙,因为越是弱化的物种,就需要更多的代偿来弥补,结构上越来越精致,但是这种精致使得社会全体的依存度提高,反而会导致整个社会团体找到灭亡的可能性增大。

或许这就是东岳先生悲观的原因。人自身系统这么复杂,反而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的风险剧增。社会系统限制的复杂程度更加高,也使得社会变得很脆弱,脆弱到美国的一场龙卷风,全世界经济都得感冒。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我们想逃离灭亡,而实际上正在快速走向灭亡。


一些质疑

1.    《物演通论》应该说寄托了作者的雄心。但是确实晦涩难懂了,翻译成英文就更加困恼了。若不被其它国家学者接受,那如何形成正在的统一的哲学原理呢?作者常说说自己的学问是无用的。我想作者要么是真不明白自己的观点如何使用,要么是自己在装着不明白。

2.    把物质与精神的差异用断裂带表示,过于武断。这没有解释精神到底从哪里来?认知是精神的源泉吗?

3.    把思维的起点放在奇点上是不是也是一种遮蔽。奇点既然也是不稳定的,那么奇点之前是否稳定?若一直是在变化,凭什么说万物都是求存的,而不是求变?

4.    用词方面有点故弄玄虚,不符合哲科思维的简单要求。虽然书中也附录上了一些关键词汇的解释,但是我觉得这些词汇没有长在哲学这个系统中,而且很不充分。二来这些词汇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不是说不能创造词汇,而是创造地太多。应该要给物演通论编写一个词典,说清楚各种词汇的意思。

大家可以看看,你明白以下词汇吗?

a.    存在、存在度、存在效价、存在阈、存在方式、存在质态、生存、生存度。

b.    变化、演化、演变、递失,递弱、灭归,消亡、代偿、补偿、增益、结构化、分化、耦合衍存、赓续、遗传、生殖。

c.     精神、物质、逻辑,意志,志向、感应、感、应、理性、推理、合理、美。

d.    社会、社会度、生物、群、堆、网络、结构、结构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