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人传:汪关——典雅印风的创始人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元代以降,凡是最终成为篆刻大家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少数印学天才。其代表人物如赵孟頫,朱简、赵之谦等,这些人或者是一专多能,身兼诗书画印多项艺术才能,或者是天分极高,却志不在篆刻一路;第二类是立志印学,虽天分不高,但在印学上下了足够的笨功夫的大艺术家,其代表人物如苏宣、丁敬、吴让之、吴昌硕等;第三类是学有所长,精专一艺,鬻印为生的大家,如何震、赵之琛、黄牧甫等;这三类人物当然不可能有清楚的分界线,但他们却大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印痴”。

(汪关因为这一方印改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提到“痴”,我们认为痴到极限程度的代表有两位,他们“痴”印的表现一样。一位是明代的汪关,一位是清代的蒋仁,他们印痴的代表性典故是他们的本名我们基本不再提起,现在我们记得的名字都是他们在获得一方古印之后自己改的。比如汪关,他原名东阳,字杲叔,因为得了一方“汪关”的古铜印,于是改名叫“汪关”了。蒋仁也是,他本名蒋泰,字阶平,因为得了一方古印“蒋仁之印”,于是改名叫“蒋仁”了。论“痴”,可有更甚者?今天主要说汪关。

1、个人简历

汪关(约1575-约1631,这两个时间点都是通过其他相关文献推断出来的,并不是他的准确生卒年),初名东阳,字杲叔,后改名叫汪关,字尹子,歙县(今属安徽)人,居娄东(江苏太仓),后人称研习汪关印风的门派叫做“娄东派”,从地域名得来,跟文彭的“三桥派”、何震的“雪渔派”、苏宣的“泗水派”不一样,那三派是根据宗师的个人字号称呼门派的(详见他们的小传)。因为文人的称谓习惯,后世文献中称汪尹子、汪东阳都是指的汪关,因此,也要记得。

(汪关画像)

汪关改名字的事发生在苏州,那一年,他在市肆得到一方“汪关”汉铜印,甚喜之,于是改名汪关,易字尹子,并将自己的书斋定名为“宝印斋”。汪关癖古印,自曰少时酷好古文奇字,收藏金玉、玛瑙、铜印不下二百馀方。终日摩娑这些秦汉古印给汪关带来了浑厚整饬、平和朴茂的气息,使他的印作在流美妍丽、静怡安稳中平添几分凝练与古朴。尤其铸铜朱文印特有的线条交叉点现象成为汪关摹古传古的手法之一,就是后世朱文印常用的那个“焊接点”。

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说:“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文彭)为正灯矣。近人惟参此一灯,以猛利参者何雪渔(何震),以和平参者汪尹子(汪关)……”直指何、汪二人为文彭传人。其实中间还有一个苏宣,汪关印风从文彭“吴门”印风平和一路中变化而来,这几人的分界大致是:文彭的吴门印风总的来说是“宗”秦汉印,何震得了“猛利”二字形成风格,苏宣得了“平和”二字,汪关又从“平和”二字中找到了一个分界线区别于苏宣,苏宣追求的是秦汉印经过岁月剥蚀之后“烂铜”面目的平和,形成风格;汪关追求的是秦汉印原本“光洁”面目的平和,也由此形成风格,两个人印风气息都是平和的,但苏宣呈现出朴实、敦厚的大众化平民风格,汪关呈现出典雅、精致的文人高雅风格,汪关的风格为广大文人所喜(后世的林皋、陈巨来走的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同时代的归昌世、陈继儒、赵宧光、程嘉燧、李流芳、王时敏、恽本初、钱谦益、徐光启(这些人都是文化名人)等著名文人,争相为汪关传播印名,到后来,汪关之名几乎家喻户晓,求印者盈门。汪关的儿子汪泓(字宏度)步其父后尘,亦名重一时。

2、印学贡献

(1)开创了典雅印风。

在何震“猛利”印风的笼罩之下的明末印坛,汪关力求创新,避同求异,直追秦汉印的原本,开创了完整光洁的印风,他跟何震刻画线条以冲刀为主,汪关为追求完整光洁的印风改变了刀法为以冲为主,辅以削刀,在刻到笔画交汇处,形成带圆弧的空隙,这就冲淡了冲刀走到结合部的呆板直正和刀火之气,使笔画交接处变得柔顺,和气,安祥,冲刀显刚,削刀出柔,因而刚柔相济。看这一方:

(汪关:寒山长)

我们特别要注意一下笔画交汇处,是不是都是平滑圆润的:

(圆柔的汪关)

线条交叉处最能透出汪关的温文尔雅气息。我们再看何震的作品,比如这方“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何震: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我们看何震的线条似乎觉得也飘逸轻灵,其实不然,仔细观察,我们会看到,何震刀法风格仍然是猛利的:

(猛利的何震)

(2)注意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目并由此形成风格。这一条好像跟上一条重复,其实不完全是,注意到秦汉印的本来面目是因,发展出典雅印风是果。历史上注意到光洁这一面的印人不止汪关一人,同时代的有沈野、朱简,比如沈野说:“藏锋敛锷,其不可及处全在精神,此汉印之妙也。"朱简说:“盖求古人精神心画于金铜剥蚀之余,鲜不毕露其丑态。",三个人都注意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目是光洁的,但是沈野并没有继续发展成为光洁印风,他转向提高印人的文学素养一路发展去了,朱简则把注意力转到了切刀的刀法以及体现印面线条的笔墨意趣上去了。后世注意到秦汉印本来面目并一力追寻的还有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但他们最终发展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以后会陆续说到,这一点上,最早的实践者是汪关,并且终有大成。

(3)将秦汉印中的经典印式发展完整并继承下来。比如我们现在说刻印有汉“满白”一类,大多说是起始于东汉时期的满白一类汉印,如:

(汉印:广陵王玺)

但真正把满白这一印式完善成为一种经典印式的,正是汪关,我们看他的一方作品:

(汪关:汪关之印)

这是一方汪关的自作印,选择的正是汉印白文印式,但汪关将典雅光洁的白文加“粗”到了极限,印面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留红互相呼应,“印”字下部的留红虽然显得印面并不“满白”但正是这一留红,使“印”不因落底而显得过大,且与“关”字下部留红形成呼应。在汪关手里,满白印真正成熟了,不是一味的满,而是有“艺术性的满”。

其他汉印里的经典样式如殳文印(装饰性字体印,但并不带鸟虫图案),四灵印等也经汪关挖掘精研而达到成熟,如:

(汪关的殳文印:汪关私印)

(汪关的四灵印:肩父)

(汪关的图文结合印:张圣如)

(汪关的细白文印:归文休)

还有许多汉印里的经典印式在汪关的整理挖掘之下渐趋成熟,从而成为典雅样式,后世印人仿刻成风,这些经典来自秦汉,但完善却是在汪关,简单地说:汉印工匠匠心独运的醇古艺术样式,在汪关这里完善加入了文人的“书卷气”,具备了更强的艺术“气质”。

3、篆刻作品

以前介绍汪关时发过他的一些作品,现在整理系统的《印人传》,再转过来:

(汪东阳印)

(王时敏印)

放到汉印里,如不认真研究,能分辨出来吗?

(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

如果安静地临上大批量的汉朱文印,则不难看出,汪关从汉朱文汲取的营养有多么深厚。

(偈庵)

如果不是深深领悟汉细朱文印的流畅线条与古玺印的淳古气息,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印作呢?

(程孝直)

这不就是汉玉印吗?但不是,这是汪关的作品。

(塞翁)

(归昌世印)

(汪泓之印)

(刘世仔印)

(赵均之印)

(听鹂深处)

(朱潭之印)

(长州娄氏)

(殷懋新印)

(寒山长)

(徐光启印)

(菉斐轩)

(秋爽轩)

(李宜之)

(程嘉遂印)

(获古斋)

(得娱馆)

一点小建议:如果学篆刻找不到入手点,学古玺、秦汉印觉得没有书卷气,学明清名家印觉得没有金石气,那就来找汪关吧,他该算得上篆刻史上古往今来的结合处。找一本好点的汪关印谱,下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