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三种“非智力因素”,常常干扰其他感觉的发展

 龙叔文馆 2018-03-13


出生前就已发展得最好的感觉是嗅觉、味觉、内脏感觉。


很遗憾它们几乎不参与后来智力的发展,但它们会“捣乱”、干扰其他感觉的发展——属于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闻香的、吃辣的、消化吸收的,为其他感觉发展提供能源、调节情绪——属于“非智力因素”。


一、嗅觉


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


嗅觉的受器位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其中包含了支持功能的皮膜细胞和特化的嗅细胞。


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嗅上皮中。


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嗅神经。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神经进入嗅球。嗅球和端脑是嗅觉中枢。


  

嗅觉是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结果。通过嗅觉我们也可以分辨物体。


胎儿的鼻子早在妊娠第2个月就开始发育,到了第7个月,鼻孔就能与外界相互沟通。


但是,由于被羊水所包围,所以他虽然已经具备了嗅觉,却无法一展身手,自然其嗅觉功能也就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尽管如此,胎儿的嗅觉一出生就能派上用场,新生儿在吃奶时能闻出母体的气味,而且以后只要他一接近母亲就能辨别出来。


孩子刚生下来,嗅觉很发达。例如,小孩饿了会哭,妈妈推门进来的时候,他的哭声得更响亮了。


因为看到妈妈了吗?不是,小孩哭一定都是闭着眼睛猛哭,妈妈推门进来他能感觉到是因为闻到了妈妈的味道。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人鼻子不如狗鼻子灵,人鼻子可比狗鼻子厉害,只不过视觉和听觉发展起来之后,人的嗅觉开始退化。



嗅觉退化速度比较缓慢的人,鼻子就特别灵,嗅觉退化快的人,鼻子往往不灵,如此说来,嗅觉退化得慢好像是件好事儿,这可未必。


我曾经遇到一个孩子,一年级上课经常性“捣乱”:捏着鼻子嚷嚷“不知道谁又放了个臭屁?!”


一年级孩子就是对屎尿之类的“感兴趣”,于是周围同学也跟着起哄,甚至“破案”——找到放屁人并相互抵赖,搞得课堂没法进行。


后来约谈他妈妈,他妈妈哭笑不得:我孩子在幼儿园鼻子就特别灵,中午午休袜子不知道谁的了,他闻一下就肯定了,衣服找不到失主了,他一闻便知。


于是我们给他把座位从人堆中调到过道靠边,从此几乎不再捣乱——其实不是孩子的错,都是鼻子太灵惹的祸。



对于同一种气味物质的嗅觉敏感度,不同人具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甚至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觉能力,我们通常叫它为嗅盲


就是同一个人,嗅觉敏锐度在不同情况下也有很大的变化。


如某些疾病,对嗅觉就有很大的影响,感冒、鼻炎都可以降低嗅觉的敏感度。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明显变化,也都对嗅觉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影响。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当我们停留在具有特殊气味的地方一段长时间之后,对此气味就会完全适应而无所感觉,这种现象叫做嗅觉器官适应,这是由鼻粘膜的嗅觉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所指挥控制。



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


嗅觉是一种远感,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


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味觉和嗅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两个出入口。


因此,它们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人们敏锐的嗅觉,可以避免有害气体(战争中毒气弹、石油液化气……)进入体内。


在听觉、视觉损伤的情况下,嗅觉作为一种距离分析器具有重大意义。



盲人、聋哑人运用嗅觉就象正常人运用视力和听力一样,他们常常根据气味来认识事物,了解周围环境,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在营养方面,人们根据分析器的分析活动,嗅觉和味觉协同活动,对不同的食物作出不同的反应。


香水品鉴师靠嗅觉来工作,这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够训练出来的,嗅觉灵敏的孩子天生就是这方面的天才。

 

二、味觉


食物直接刺激味觉器官(舌)上的味蕾产生味觉。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基本味道有五种:(H+)、(有机物中的羟基)、(生物碱)、(盐类、NaCl、NaI)以及(谷氨酸)。

 


辣味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辣味是由辣椒中的辣椒素产生的,辣椒素能刺激我们的辣椒素受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受体,它可以在我们接触到43度以上温度的时候产生一种灼痛感,这是一种痛觉,不是味觉。


味觉在个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食欲;促进唾液分泌,增进咀嚼、吞咽功能;维持体液平衡;防御受伤甚至中毒等。


如苦的东西会让我们厌恶——自然界中很多毒物如马钱子碱和氰化物就是苦的。


味觉的辨别力有助于保证机体的营养和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因氯化钠大量丧失,会主动选择含盐食物;


摘除肾上腺的大鼠也会主动寻饮盐水,否则会在数日内死亡;


缺乏维生素的大鼠则选择含有所需维生素的食物;


注射过量胰岛素造成低血糖的动物,亦会在许多食物品种中自行挑选最甜的食物。


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偏好不同,如日本人喜酸、甜、苦、辣、咸;欧美人喜酸、甜、苦、辣、咸、金属味、钙味(未确定);


印度人喜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中国人喜酸、甜、苦、辣、咸、鲜、涩。


中国南方人清淡、北方味重;长江下游口味偏甜、长江中上游喜麻辣;江浙沪吃得新鲜、安徽菜臭鳜鱼出名、湖南人爱吃臭豆腐……

味蕾示意图

 

在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的突起。这些小突起形同乳头,医学上称为“舌乳头”。


在每个舌乳头上面,有长着像花蕾一样的东西叫味蕾,就是味觉感受器。


在儿童时期,味蕾分布较为广泛,而老年人的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萎缩而减少。


正常成年人约有一万多个味蕾,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最密集,尤其是舌尖部分和舌侧面,舌头腹面,以及口腔的腭、咽等部位也有少量的味蕾。


味蕾一般由40-150 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 天更换一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


人吃东西时,通过咀嚼及舌、唾液的搅拌,味蕾受到不同味物质的刺激,将信息由味神经传送到大脑味觉中枢,便产生味觉,品尝出饭菜的滋味。


一般认为苦味感受器在舌根,甜味感受器在舌尖,酸味感受器在舌侧缘,咸味感受器在舌头全部。


味蕾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再次为咸味,而甜味则是最差的。



同鼻子一样,胎儿的嘴巴也发育于妊娠第2个月。


在妊娠4个月时,胎儿舌头上的味蕾已发育完全。


尽管羊水稍具甜味和咸味,胎儿还是能够津津有味地品尝。


新西兰科学家艾伯特·利莱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胎儿的味觉在4个月时已经出现。


他在孕妇的羊水里加入了糖精,发现胎儿下正以高于正常一倍的速度吸入羊水。


而当他向子宫内注入一种味道不好的油时,胎儿立即停止吸入羊水,并开始在腹内乱动,明显地表示抗议。


孩子刚生下来味蕾分布广,硬腭、唇部都具有,味觉也很发达。


喂过孩子奶粉的家长都知道,要想给小孩换奶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大人吃不出奶粉的不同,但孩子非常清楚。要想换奶粉,怎么办呢?


我们建议逐量减少,过去一瓶奶里放五勺奶粉,这回用4勺,加1勺新奶粉;然后变成3勺加2勺,2勺加3勺,1勺加4勺,直至5勺,慢慢过渡。


随着年龄增长,角化程度提高,腺体纤维化使得唾液分泌量减少,舌乳头上的味蕾约有2/3逐渐萎缩,数量减少、质量降低,70岁仅剩三分之一,80岁约剩五分之一,于是味觉功能下降。


老人和孩子的味觉不同


同理,我们吃着正合适的饭菜,对小孩来说太咸了。


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是6g,7-15岁的孩子减半,4-6岁孩子又减半,1-3岁孩子再减半,一岁以内的孩子不能吃盐,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所以孩子千万不要吃太咸,口味太重,否则早早把味蕾给麻痹了,以后吃好多东西,都吃不出香味,毁了孩子一辈子的口福。


我们经常强调,小孩3岁之前,绝不要给他和浓茶、咖啡、吃巧克力,6岁之前不要给孩子喝碳酸饮料等,原因就在这儿。


饥饿状态会提高味觉敏感性,说明味觉敏感性与体内生理需求密切相关,味觉的敏感性在上午11:30达到最高,进食后一小时内敏感性明显下降,降低的程度与所饮用食物的热量值有关。


进食后味敏感性下降,一方面是生理需求满足了,另一方面则是味感受体产生疲劳,导致味敏感性降低,所以孩子的午餐要注意清淡。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使人们的味觉系统混乱并加速锌的流失,缺锌会影响舌表面的味蕾的生长。


锌也是唾液中的味觉素的组成成分之一,所以要注意给孩子多吃含锌多的食物如牡蛎、小鱼、芝麻、杏仁、海藻、黑米、蛋黄、动物肝脏等。


为了避免口内无味,每天应多吃点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保护舌乳头味蕾的作用。


每日口服维生素C可刺激舌乳头味蕾,每天做口腔运动,叩齿咽津,强身健齿,可促进唾液分泌,延缓舍乳头味蕾老化。

 

三、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在心理学中也叫机体觉,是指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感觉。


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传入中枢,产生饥渴、饱胀、窒息、疲劳、便意、恶心、疼痛和性等感觉。


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内部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成人的一般自我感觉,内部感觉的信号难以在言语系统中反映出来。


只有内脏感觉十分强烈时,它才称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


内脏感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各种器官的状态。


它的感受器多半位于内部器官,分布在食道、胃肠、肺、血管以及其它器官。

 

在工作异常或发生病变时,个别的内部器官就能产生痛觉或其它感觉。


内感受器的神经末梢比较稀疏,一般强度的刺激信号,在从内感受器到达大脑时常被外感受器的信号所掩盖,因而引不起机体觉。


只有在强烈的或经常不断的刺激作用下,机体觉才较鲜明。可单独划分出来的机体觉有饥、渴、气闷、恶心、窒息、牵拉、便意、胀和痛等。


内脏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体内的自然刺激(如肺的牵张、血压的升降、血液的酸度等)。


由心血管、肺、消化管等组织器官来的内脏感受器传入冲动,能引起多种反射活动,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内脏感觉能及时报道体内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使有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护生命。


孩子刚生下来,内脏感觉也很发达。小孩的五脏六腑没有固定,相对来说,发生位移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位移之后,孩子会不舒服。我们会发现2-4岁的小孩,白天疯跑的厉害,晚上回去嚷嚷肚子疼,或者觉得肚子不舒服,这就是内脏感觉。


这时该怎么办呢?大人得帮他。


香港中医学会终身会长袁绍良先生教过我一个方法,他说,小孩哭,往往属于五脏六腑位置不顺,你帮他揉一揉就行。


包括轻度的肠套叠、肠梗阻,都可以通过小儿肚脐按摩的方法来解决。



肚挤按摩法:双掌相对,用力的摩,加大力度,掌心变热;(注意不是搓,而是摩)


掌心变热后,贴住孩子的肚脐眼,顺时针方向揉3组圈;接下来,把手指往上拱,做3个回合。

 

肚子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肚子痛的部位常与相关的疾病有关。


因此,了解不同部位的腹痛可能与哪些脏器或疾病有关,有助于病因的识别,大家肚子痛的时候也知道去什么门诊看病。


特别是对于有小孩的家长来讲,更有必要。


 右上腹痛:


可能是胆结石、胆囊炎、肝炎、肝癌等。


右上腹是肝脏、胆囊所在的地方。如果右上腹痛,主要的病因有胆结石、胆囊炎、肝炎、肝脓肿等。


胆囊疾病往往是吃饭后症状加重,痛感可以放射到背部。


不少胆囊结石患者在晚上睡觉时觉得疼痛,因为靠近上腹部,也有患者自认为是慢性胃病,不去看病。


肝方面的疾病有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如果是肝炎导致的疼痛,还会有乏力、厌食、黄疸等表现。


上腹部痛:


可能是胃病、十二指肠溃疡、心绞痛等。


上腹部是胃、十二指肠所在的地方,上腹部疼痛、不适,主要病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种类型的胃炎或消化不良。


常伴有反酸、嗳气、饱胀、嘈杂感、恶心等症状,并且常与饮食有关。


但是心绞痛、大叶性肺炎等也会表现该部位的疼痛,常伴有胸闷、心前区压迫感、气促或咳嗽、发热等症状。


左上腹痛:


可能是胰腺病、胃病等。


左上腹这里有胃、胰脏和脾脏。除各种胃病外,常见有胰腺疾病,胰腺炎往往腹痛剧烈。


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常于酒后、高脂饮食、暴饮暴食后发生;


胰腺炎还可能由感染和高脂血症引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胰腺肿瘤的病人常常表现为该部位的疼痛,呈持续性,并放射至腰背部。


右侧腹痛:


可能是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升结肠肿瘤等。


右侧腹这里主要有升结肠和右侧肾脏,这个部位的疼痛,可能提示升结肠方面的疾病、肾脏和输尿管结石。


中腹部痛:


可能是急性肠炎、肠梗阻、铅中毒等。


中腹部这里的腹痛主要来源于小肠,如急性肠炎、肠梗阻等,常伴有腹泻或腹部移动性腹块;


肠系膜疾病,如肠系膜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中腹部疼痛;


另外,铅中毒的病人,其中一个症状也是以肚脐周围为主的腹痛。


左侧腹痛:


可能是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降结肠肿瘤等。


左侧腹这里有降结肠和左侧肾脏;左侧腹疼痛可能为降结肠疾病、肾脏和输尿管结石。


右下腹痛:


可能是盲肠炎、阑尾炎、尿路结石或炎症等。


右下腹这里有盲肠、阑尾,还有些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脏器也在这个区域附近。


右下腹部疼痛,常源自于阑尾、结肠、输尿管、卵巢等,如阑尾炎、升结肠肿瘤、尿路结石、卵巢囊肿扭转等,可根据伴有发热、便血、腹部块物、血尿等症状。


下腹部痛:


可能是盆腔炎、前列腺炎、睾丸炎、直肠肿瘤、尿道结石或炎症等。


下腹部这里主要脏器有子宫、膀胱和直肠;要注意子宫、膀胱和肠道疾病。


比如盆腔炎、男性前列腺炎和睾丸炎、直肠炎、膀胱和尿道结石与炎症等。


左下腹痛:


可能是女子附件炎、宫外孕、乙状结肠炎、男子精索炎等。


左下腹这里有乙状结肠、左侧输尿管、卵巢等。


该区域不适,可能是乙状结肠炎症、男子精索炎、女子附件炎或宫外孕等。



本文节选自《科学的早期教育》(钱志亮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