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卦交互——天道与人道 (邓荣继)

 願隨身 2018-03-13

八卦交互——天道与人道

 

当代学者始终都相信,中国古典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合一”。但他们却认为《周易》的文字部分纯属“人文描述”,与“自然之道”无关。在他们的主观意识里边,始终都认为必须以“人”之外的事物做为论证的主体才算是“自然之道”。这样的思想形态的基本出发点是将人的行为与自然绝然划分开来,认为人的行为并不不属于自然形态。人不过也只是大自然中极其细微的构成部分,所谓“人文”即行为也只是一种自然形态。他们没有这样的认识,潜意识里边认为“人文”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内容。

 

《十翼》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贤以河图、洛书为本,变数为卦,以象说事,是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以卦符的形式演绎各种自然形态,并以“六”“九”之变的原理推导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一个简单而又严谨的数理模型,其博大恢宏的象数系统能有效地模拟天地间的变化。春秋时期,孔门以《十翼》传世,在“天道”的基础上会通以人文典礼,使《周易》由“天道”过渡至“人道”,建立了一个波澜壮阔逻辑严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那么易卦的实质是什么?“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道之道”,既然能与“天地准”,那么“天地”之中的所有概念都被包涵在易卦之中,换句话说我们无论从哪个领域哪个角度去理解“易卦是什么”的问题都是切实可行的。而从“时空”角度解释易卦则是二千多年来的主流。

 

“八卦”一词首见于《十翼》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并规定八卦所对应的方位、时间以及“万物”的形态(见《说卦》“帝出乎震”章)。此后“八卦”对应“时空”一直为各家认同,甚至道家、中医等领域也广泛引用。

 

从《说卦》“帝出乎震”一章中我们得知,八卦所对应的方位以及时间,与现代天文学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方位、时间相吻合。这也说明,八卦所对应的时空方位,就是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时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八卦就是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时空。

 

太阳、地球的相互运动形成了四时变化,“万物(朴素唯物主义条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从宏观的角度说,同一个环境中的事物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子本于父必承其气血,天地运动形成了四时循环,“万物”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必然“继承”了这个环境的特性。植物的生长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人的生理状态也与之密切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掌握了太阳与地球运动的方式以及运动的相对时空,就等于掌握了“万物”的发展模式和规律。道家养生理论、中医理论正是基于这样辨证才得以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决定了万物的发展模式。

 

这里涉及到了几个概念:

1、八卦是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时空。

2、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时空是万物的发展模式。

3、那么,八卦=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时空=万物的发展模式。

 

从自然说八卦,学者们都容易理解并且有不少的论述。但“自然”与“人文”如何扯上干系?从八卦说人文,当代学者都当八卦是有灵性的符号,可以根据人的主观意识忽东忽西,串上跳下,仿佛自然之道就象电视机,由他们随时调剂。其实这其中并没有任何奥妙之处,只是说明我们的逻辑思维已经被“西化”,不再很适合学习中国古典辨证法,就象西方人总学不好中国京剧一样。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人文”纯属“主观性”,不为自然之道。但我们知道,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自然界中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事物,同一个环境中的事物都是互相制约,互相成就的。所谓“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更与人之外的事物发生交互关系。所有的“人文”内容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行为。《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交。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无论是天地运动,还是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种“错综交互”的形式。那么八卦应用于人文,本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怎么说与自然之道“无关”?

 

卦符的交互形式即人文的交互形式,因而从卦符的交互形式中推究人文的咎悔吉凶实则仅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形式逻辑”——这就是盛行于周朝衰于战国的“象占”。所谓“象占”其实就是对事物交互关系的分析过程。

 

生活中的琐事、历史事件都是一种交互形式。因而以生活中的琐事、历史事件或用比喻的方式描述卦爻中的交互关系就成为系辞的主要题材。系辞的目的就是为人服务的。这就是为什么六十四卦之辞多以“人文”的形式出现的原因。

 

故说:天道即人道。


事物的两面性——天与水违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两个相互对待的角度进行思考,“春蚕到死丝方尽”可以看作是“作茧自缚”。思考模式是对现象的归纳方法,故从人的逻辑习惯来讲,这种两个对待的思考模式其实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

 

这种思考模式是独特的“中国式思考”,在六十四卦里面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本文根据“八卦在六十四卦中的交互规则”,阐述易卦中的两个相互对待的思考角度。

 

————————————————————

 

讼,天与水违行。

 

唐宋以来,多以两个相互矛盾的角度进行理解。一种如《正义》所言:“天道西转,水流东注,是天与水相违而行,相违而行,象人彼此两相乖戾,故致讼也。”这种理解甚至缺少一般的思维辨证,别说与易道不符,甚至连一般的生活常识都被忽略了。

 

讼,《说文》争也。就是面对面针锋相对,如若按《正义》的理解,那是大路朝天各走各的,互不相干,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讼”。又,“天道西转,水流东注”本就自然之道,各安其事,顺顺当当,天下只会太平无事,更不会惹什么“讼”。

 

另一种则如《本义》所言:“讼,争辩也。上干下坎,干刚坎险,上刚以制其下,下险以伺其上,又为内险而外健,又为己险而彼健,皆讼之道也。”

 

违,《说文》离也。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行我的独木桥。朱熹的理解,与《正义》刚好相反。但朱熹的论述显然也是顾此失彼,《彖》说的明明白白“天与水违行”他却假装看不见。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么该当如何去理解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复杂奥妙的道理,只是我们一钻进书堆里边就连五谷杂粮东南西北都弄糊涂了,连生活常识都扔掉了。扔掉书本回到生活里边来,很多百思不解的事情原来就是那么简单。

 

违,离也,背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运动方向”的问题。在发展运动的方向上说,其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行我的独木桥,互不相干,就说是“离”、“背”。其二,你本来走的该是阳关道,现在却来跟我挤这根独木桥,偏离了原来的“既定路线”,同样也是“离”是“背”。讼卦兼有这两种“运动方向”,六十四卦皆是。

 

一,乾天为健,勇往直前永不回头之性;水以润下为性。两者的运动方向不同,就产生了两个主体间的背离。

 

二、此外,任何事物都是交互的,世上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这一点必须要清楚。乾天本为上,水润本该下,但在两者的交互中,却多生是非,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互体”——事物在交互时必生的“应对之道”。坎以离为用故难以润下,乾系于巽则难以健上,因此两个主体的“运动方向”就偏离了原来的“既定路线”,“碰撞”到一块了。

 

想撒手不管又脱不了干系,管又管不来,讼卦就是这种欲罢不能的胶着情形。


事物的两面性——睽之火上泽下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两个相互对待的角度进行思考,“春蚕到死丝方尽”可以看作是“作茧自缚”。思考模式是对现象的归纳方法,故从人的逻辑习惯来讲,这种两个对待的思考模式其实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

 

这种思考模式是独特的“中国式思考”,在六十四卦里面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本文根据“八卦在六十四卦中的交互规则”,阐述易卦中的两个相互对待的思考角度。

 

——————————————————————————

上火下泽,睽。

 

睽,《序卦》乖也。《杂卦》外也。《说文》“目不相视也”。皆作背离解。

 

《本义》“睽,乖异也。为卦上火下泽,性相违异;中女、少女,志不同归,故为睽。”

《正义》“水火二物,共成烹饪,理应相济。今火在上而炎上,泽居下而润下,无相成之道,所以为乖。中少二女共居一家,理应同志,各自出適,志不同行,所以为异也。”后世学者注解的时侯,有意无意总以此两家为鉴。

 

火炎上,泽润下,《本义》《正义》以此释“乖”义。而以“两个女人要嫁往两个不同之处”释“其志不同行”则令人甚为喷饭。两女共侍一夫是常有的事情,不见得“不同行”。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程、朱这两个大儒可能一时忘记了。而《家人》《革》《大过》《鼎》之类更是“二女同居”,为何不说“睽”。

 

睽之义有二。

1、火炎上,泽润下,各行其道,互相乖离。曰睽。

2、泽动而下,本为天性。然而此时却要“丽乎明”“柔进而上行”,与本性乖戾。火动而上,本为天性。然而此时却要“应乎刚”,火为水之姬,不上反下,与本性乖戾。故曰“睽而通”。


事物的两面性——损与惩忿窒欲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两个相互对待的角度进行思考,“春蚕到死丝方尽”可以看作是“作茧自缚”。。思考模式是对现象的归纳方法,故从人的逻辑习惯来讲,这种两个对待的思考模式其实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

 

这种思考模式是独特的“中国式思考”,在六十四卦里面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本文根据“八卦在六十四卦中的交互规则”,阐述易卦中的两个相互对待的思考角度。

 

——————————————————————

 

任何事情,换一个思考角度,意义就完全相反过来。比如说“挫折”,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学习的好机会——是“悲惨”还是“幸运”?

 

时有两用,卦有二义。屯难利于建侯,习坎而利于守国,《周易》的智慧在此。

 

《损》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这是“天时”,是“大环境”,大势所趋。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该如何处理才是“上策”?

 

要清楚一个概念:兑,为说。就是“分气”,一刀把你劈成两半的意思——兵戈之性。

 

兑为兵戈,损之则为“惩忿”——不要动刀动枪的;兑为说,损之则“窒欲”——有话好商量。

 

“损而有孚”——识时务者为俊杰,叫“顺时者吉”,只有这样才能“利有攸往”。

 

——这里多说一点。六十四卦之辞并不是按个人意愿想怎样就怎样,比如《明夷》初九说“垂翼”就有非“垂翼”不可的原因,不可能你想“垂翼”就“垂翼”,不想“垂翼”就不“垂翼”。卦爻不是电视机,由人来操控。唐宋以来的“易注”就犯了这个毛病。

 

这里的“惩忿窒欲”也是出于“自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又为。


事物的两面性——谦与称物平施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两个相互对待的角度进行思考,“春蚕到死丝方尽”可以看作是“作茧自缚”。思考模式是对现象的归纳方法,故从人的逻辑习惯来讲,这种两个对待的思考模式其实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

这种思考模式是独特的“中国式思考”,在六十四卦里面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本文根据八卦在六十四卦中的交互规则,阐述易卦中的两个相互对待的思考角度。

 

——————————————————————

 

谦之六爻皆吉一直被当代易学者卦在嘴上津津乐道,仿佛这是做人做事的最理想状态,却不曾想生活中的“吉凶”全由价值取向所决定,与卦爻“吉凶”之义是牛头搭马嘴似而不是。——离婚是吉是凶呢?谁能只取一端。

 

谦,让也。如果想在竞争中胜出,还“吉利”否?

谦,称物平施。如果想多分市场份额,还“吉利”否?

谦,德之柄也。孔子他自己为何就不跟“三桓”亲一个呢?可见这个“谦”还得挑时候。

 

可笑,这天下儒生都以为自己攥着那“德”之“柄”,并以此训斥天下。

 

艮在下始万物,以坎为用,以震为功,故可“卑而上行”,

 

坤以地之德资生万物,撝则不役,谦让也。

 

——撝,裂开。包容万物而不失地之本,不违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