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的烟雨,还栖在汾阳杏花村。 清明的天空蓄了千年雾霭,静静地笼了杜牧的杏花村,诗意沁心。遥想那个烟雨霏霏的日子,无边杏花覆了四野,诗人阅尽春色,恰遇牧童弄笛牛背,不免诗兴大发。诗需对酒吟,诗人借问牧童酒家何在,牧童遥指杏花深处。杏花深处,果见酒肆依稀,诗人策马而去,留下千古佳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合着一丝清明微雨,前往汾阳杏花村,唐诗宋词仿佛借着酒的意绪纷至踏来。杏花村,不知结了几重诗缘,尚未走进,心底已免不得诗情荡漾——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这意绪凭着大唐酒旗杏花的牵引,果然觅到了一座古韵悠悠的酒都。 有痕却无影的雨,似乎在调和清明的情绪,这情绪落在路旁柳丝上,拽出长长的春音,悠悠随风轻荡。杏花自是娇艳无比,莹莹的,粉玉琢出般缀满枝头,像在描摹古老的诗魂。杜牧的诗不知镌刻在哪瓣杏花上,或者依然暗中与弥漫在天空的烟雨一起怀旧。当初那位大唐名士正是循着杏花那抹淡红,觅到了一处酒肆,并借酒赋诗。 这杏花村的酒,李白亦曾饮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当然不会与汾阳杏花村失之交臂。只因为,汾酒之美,早就陶醉过帝王。 据《北齐书》载,北齐武成帝高湛在晋阳给其侄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手书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汾清即汾酒的前身。千里家书只为荐酒,可见武成帝对汾酒的痴迷。若深溯汾酒的历史渊源,你便会懂得武成帝的这份痴迷并非肤浅,因为早在六千多年前,酿酒已然在杏花村所在区域萌动。历经数千年时光的沉淀之后,杏花村的酒早已滋味醇浓,迷醉君王又有何难? 不知走入杏花春雨里的李白是何意绪,历史只记下了他在汾阳携客品酒,并醉校过古碑。李白与杏花村的过往风流,大都已融进了他那雄奇瑰丽的诗篇中,并成为酒文化的绝唱。 没有人说得清,李白之后,到底有多少雅士骚客来汾阳寻觅杏花村,但一首又一首诗词都投下了这座酒都的影子,以致在古典文学里,“杏花村”成了酒的浪漫意象,极大地丰盈了诗词歌赋。 翻开宋代《北山酒经》便会发现,唐时杏花村酿酒是以杏仁为曲。因着酿酒的需要,杏花村四野曾遍植杏树,那春风里的流云确曾让诗歌惊艳。杏花因酒而盛。 在杏花雨里,去拜望村中古井,倒也不失一种浪漫。古井年岁已高,据说曾有仙人施法,井水清洌甘馨。清代光绪元年,杏花村宝泉益酒坊依井而设,取井水酿造汾酒,享誉天下,一九一五年特意易名为义泉涌…… 数千年来,汾酒的酒香已然穿透了时光,飘散在杏花村里,早已醉了整个天下。 古韵悠悠。风雅融在烟雨中,正随着酒香荡漾。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