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说话孩子才会合作

 fjlyljc 2018-03-14

说话技巧无论对于工作还是生活都非常重要。工作中无论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内部管理还是技术研究等都需要有说话技巧作为支撑;而在家庭生活中,无论夫妻相处,婆媳相处,亲子关系等等,不同的说话技巧也会有不同的关系模式。一般来说,不管是工作中的说话技巧还是生活中的说话技巧,最重要的原则都是以正面积极的态度,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做到想他人之所想,然后用良好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想法,既能吻合对方的心理需求,又能符合自己的需求,达到双赢。我的这段话如果用在工作上,可能很多人都很容易理解。我们无论跟上司或者跟客户打交道,我们都会表现自己最良好积极的状态,知己知彼地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最终达到共赢目的。但如果把这段话用到家庭生活中,很多人会觉得别扭了,怎么可以把家人当作上司或客户般对待呢!家人就应该是家人,应该是最本真最率性的可以接纳我的所有的地方。好吧!的确如此,正因为我们把工作与生活分得那么清,于是很多人在工作中各种叱咤风云,而回到家里,却很容易把他们最智慧的交际方式抛之脑后,把家人当作发泄负面情绪的对象。于是你会很容易发现一些很微妙的在工作场合与家庭中说话方式的不同,比如说在工作中当你同事问你一个问题而你正好有事在忙时,你可能会对同事说:“对不起,现在我有点事,我晚一点帮你查查好吗?或者你可以先在资料库里查查。”而如果同样的情景发生在家里,你在书房忙着,孩子冲进来问你一个问题,你可能会用以下几种方式回答,命令式:“我在忙!你自己查去!”厌烦式反问句:“去去去,没看见我忙吗?就不会自己查去?”或者“难道你不会自己去查一下?”打发式回答:“自己玩去,别来烦我!”说教式回答:“我跟你说了多少次在爸爸工作的时候不能随便打扰,你知不知道这样会打断我的思路让我怎样怎样……”羞辱式回答:“你就不会自己查查吗?这么点小事还要来找我!”恼怒式回答:“叫你做作业你在这瞎想些什么!不做完作业不准离开自己房间!”   

可能家长朋友们会觉得自己是不会这样跟孩子说话的,当然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处于理智而没有烦心事的时候,但当我们被各种琐事和烦恼打击着的时候,我们嘴里可能就会蹦出这种字眼,甚至会蹦出更严重的。试想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把这种类型的回答方式用在同事或上司身上,那估计你就会有大麻烦了,你的职位可能会随时被他人替代,或者你的员工会想着跳槽。不过我们却不会担心这样的说话方式用在子女或配偶身上会有麻烦,因为他们做你的孩子,别无选择。配偶当然可以有别的选择,但肯定不会像老板换掉一个员工一样容易,最多就是引起吵架。

然而,如果这种否定式的说话方式在家里成为一种习惯,那即便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却潜藏着各种长期有效的危机。这种危机,包括孩子的叛逆,包括孩子到青春期的彻底反叛,包括孩子以抵抗情绪拒绝合作,包括孩子可能会以伤害自己来发泄压抑的情绪,包括孩子以讨好他人的方式来寻求肯定,包括孩子与父母的疏远,长大后都无法与父母亲近等等。

那么,怎样的说话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因为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推动孩子与父母的合作。那大家不妨把孩子的角色当作同事或朋友来看待。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首先以尊重的态度提出,然后以商量的口吻做出建议,当想要批评孩子的时候,先在脑海里过滤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和目的,然后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该怎样解决问题。

通常孩子惹了什么麻烦事,父母的第一反应总是要问:“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之类的带有谴责意味的疑问句。实际上,这种模式的疑问句,会关闭了我们跟孩子沟通的门,就更别谈接下来该如何让孩子合作解决问题了。估计孩子会连跟你说的心情都没有,随便撒个谎把你打发了就算了。为此,无论发生什么事,说话技巧都是有大学问。

我以前做记者,记者很重要的素养就是提问,怎样提问才能让被采访对象告诉你真实的信息。记者培训时有一个前辈曾经教过我们一句话,他说无论哪个行业的与人交道,要“把你想要的变成别人想给的。”的确,如果你做销售,你卖产品,不能急冲冲地冲别人嚷嚷说:“你快买我的东西,一定要买我的东西。”那样你肯定什么都卖不出去。你得分析你的客户需求,然后引导他的需求,最终把你想卖东西这个目的,变成“他想买东西”这个主观愿望,那样就皆大欢喜了。回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来,你想听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讲的,你想要孩子做的却不一定是孩子想去做的。于是矛盾冲突就来了。八岁以下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做事很少拐弯抹角,是不想就不想,不会跟你打哈哈。但如何把你想要孩子说或孩子做的,变成孩子自己想说和孩子想做的?那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智慧了。

举个例子,我的父母学习营有一个妈妈,跟我说他11岁的儿子在学校厕所里打了另一个孩子一巴掌,老师打电话来投诉。我问她怎样跟孩子谈的,她说她就在他睡觉前问他:“为什么你要打别人?”结果他儿子什么都不肯说,这事便这样不了了之。后来老师又投诉说她儿子在上校车时走在最前面,故意慢吞吞地走,所有人都被堵在后面队伍,而她儿子不管后面的人怎样叫嚷,就是慢吞吞地走。妈妈又就此事去问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儿子一急大吼,谁让某某某不理我!然后委屈地睡觉,不再理会妈妈。据这妈妈说,儿子嘴里的这个某某女生,是儿子喜欢的女同学,为此她猜测儿子可能在感情上遇到问题,但他却不愿透露。

大家试着去想想,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会怎样处理你儿子的这些问题。如果你不处理,可能老师会接二连三地打电话来投诉,因为孩子心结没打开,他会不断地以不良行为来引起老师同学或者家长的注意。而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得不到解决,孩子可能会进入一个比较闭塞的空间,或者越来越钻进破坏或暴力的死胡同,又或者成为郁郁寡欢的人。

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想要的是“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孩子的想法”“解决问题”等,而孩子想要的往往是“被理解”“被尊重”“被爱”等。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想要的跟孩子想要的完全不一样,那按照我们的主观看法单刀直入,孩子想要的没得到满足,他又怎么可能会跟你合作呢。

为此,当我们想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分析孩子想要的,然后我们尽力对孩子想要的给予满足。在孩子想要的得到了满足以后,孩子往往会非常主动地去满足你想要的。

比如还是上面这个案例,妈妈接到老师投诉后,第一反应不要责备孩子,而应该是听听孩子的说法,让他满足“被理解”。妈妈不妨这样跟孩子切入话题,非常温柔而充满期待地问:“今天我接到了老师打来的电话,说你在洗手间跟一个同学发生冲突,你愿意跟我谈谈发生了什么事吗?”只要妈妈没有责备的语气,孩子因为有倾诉的需求,他们一般是会愿意跟父母说的。但假如平时妈妈对孩子的说话方式用的是上面我们总结的命令责任或羞辱式比较多,孩子可能会一时间无法适应妈妈的转变而不愿意袒露心声。那妈妈不妨退一步说:“如果你还不愿意谈没关系,我想你心情可能比较糟糕,那什么时候你感觉好一点,愿意跟我谈谈的时候再来找我吧。不过不管发生什么事,妈妈爱你都不会变。”这样说话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与“被爱”,他得到了这两点的满足后,一般很快能调整好自己情绪主动去找妈妈谈。在孩子跟妈妈谈及事情的经过时,不管过程中有多少让妈妈觉得恼火的行为情绪或语言,妈妈都不要插话,认真听孩子讲完。等孩子讲完了以后,妈妈不要急着去总结或者提建议,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共情,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一切,我想你一定有很糟糕的一天。”或者“你当时一定很气愤也很难受,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共情以后适当地给孩子一个拥抱,再次满足孩子被爱的需求。抱完以后,孩子想要的都得到了满足以后,现在是时候来解决问题了。当然也不能原形毕露开始吼孩子哦,始终保持温柔妈妈的姿态,请一定要相信,你越温柔,你对孩子的教育便越有力!你可以说:“不过,我觉得那个被你打了的同学一定也很难受,我们来想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好吗?”孩子因为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便很容易转换角度去为他人的需求着想。为此他可能会提出几个解决方案,比如去给那同学道歉或者送礼物等等。妈妈不要否定孩子想的解决办法,而是要肯定她的想法,即便他的办法幼稚或者不可行,也可以让他去实施。妈妈只需要告诉他,你如果觉得你做得到就去做。如果你觉得需要我的帮忙随时可以找我。因为他做的错事没有受到谴责,他也就不会对道歉带有抗拒,也不会因为自己做错事了而长期愧疚。而是会学会面对自己的错误,知道做错事以后该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然如果孩子实在想不到该怎么办,妈妈不妨建议说:你想听听我的想法吗?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

我曾经用同样的办法处理过宽宽在学校里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一天宽宽放学时老师告诉我说宽宽在课堂上抓了一个女生的头发并打了她。为此老师给了宽宽一张红色警告单。红色警告单是比较严重的警告,我谢过老师带宽宽回家。回家的路上我问宽宽能不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因为知道我并不会因为他的错误惩罚或批评他,宽宽告诉我那个女同学抢了他的铅笔不肯还给他,他一时急了就抓了她的头发。他讲完后我说:“看得出来当时你真的非常生气。”宽宽说:“是的,要不然我就没有铅笔写字了。”我继续问:“那后来呢?”宽宽说:“后来老师就来了,给了我红色警告单。”我问你告诉老师事情的经过了吗?他说告诉了。我说那女生不该拿你的铅笔,不过你抓她或者打她她也一定很难受。后来你怎样处理这件事的?宽宽说老师让我道歉,我已经向她道歉了,我们又做好朋友了。我听后笑笑说:“做到道歉不容易哦!”然后抱抱他的肩膀,在他的单子上签名,牵他去吃点心,便再没提此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