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场之九:静有多深,爱有多深

 悟道然 2019-03-25

温馨提示

在看文章之前,请点开音乐,愿您的生活充满爱!

静有多深

爱有多深


       有一个10岁的男孩,被父母称“冤家”,被同学称为“刺头”,被老师称为“麻烦”,被周围的人称为“坏孩子”。

       都四年级了,可他从不好好上课,还总干扰他人。他没一刻安宁,特别乐于破坏。在学校,他时常用水浇湿同学的书本;在家里,总是弄得翻箱倒柜;到商场,就喜欢把模特推倒……一次,随爸爸去朋友家做客,他趁人不备,把酒柜里价值不菲的名酒全部推到地上摔碎……

       他妈妈说,她最怕接老师的电话,每次都是孩子惹了麻烦,她去赔礼道歉。一次,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怒气冲冲地让她去领孩子。原来,放学回来的路上,他用削尖的铅笔扎破了一个成年人的大腿……

       爸妈觉得他是上辈子的冤家,来讨债的。看医生不行就四处求神拜佛,可情况却愈发糟糕。

       带他来找我时,他们比预约时间晚到了三个小时。一进门,姥姥抓住他的胳膊——看似很亲热,其实是怕他破坏家里的东西。       

       妈妈一边道歉,一边埋怨。原来孩子不要爸爸开车来,非要坐长途车。到了北京,也不坐地铁,非得坐公交车。妈妈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只对公交车感兴趣。

       我一听,就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呀!”

       妈妈被我这话惊住了:“这个样子,还有出息?”

    “他对公交车这么感兴趣,长大以后可以当城市的设计师啊!设计交通线路,解决堵车问题……”

       妈妈以为我开玩笑,可孩子的眼睛却放出了光芒——第一次有人夸他!

       于是,孩子放松了,不用姥姥抓,也乖乖坐在那里了。

       我告诉妈妈要好好和孩子交流。妈妈说,没有用,打都不行……

       于是,我告诉她“慈场”。

       怎么做呢?

       很简单。

       晚上,当孩子睡觉时,坐在他的床边,放松自己。不要批评、指责、要求,甚至连希望都不要。(因为希望你变好,说明现在你不好。)

       坐在孩子身边,试着呈现出初为人母之时,看着刚刚出生的孩子,那种没有语言甚至没有思维的头脑一片空白可心中满满母爱——无条件的爱的状态……

       当呈现出这种爱的感觉后,就张开怀抱,用无声无息的爱将儿子包裹,将儿子放在自己的慈场之中。

       看着孩子,在自己的心里,孩子就是可爱的、完美的。

       或许是走投无路了,对我说的,这位妈妈满口答应。

       第三天,妈妈惊喜地打来电话,边哭边说,孩子好了!

       原来,白天她接到老师的电话,惊讶地问她孩子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怎么一下子可以正常听课,而且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了。

       妈妈不相信,早早下班回来,想一看究竟。孩子一回家就拿出一张纸,说给妈妈写了首诗。

       诗的大意是“妈妈,你像冬天,是夏天里的冬天;你像夏天,是冬天里的夏天……妈妈,我爱你……”

       等了十年,等儿子能和自己正常交流,终于等到了。看着儿子的诗,妈妈热泪盈眶,抱着孩子问为什么写诗给妈妈。

       儿子说“写诗,是表扬这几天妈妈没有批评我。”

       妈妈立刻泪如雨下……

       上文说到,慈场是最本质的沟通。

       平时,妈妈除了批评就是打骂,孩子呢?逆反!不在乎!很多年了,妈妈的批评指责与儿子的逆反已严重阻挡了他们的沟通。

       虽然头脑无法沟通,但人却一直生活在彼此的气场里。母亲每天想起孩子就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心里满是烦乱、焦躁。那么,母亲的能量就会让孩子愈发“坏”,愈发不听话、成问题。

       当孩子睡着了,头脑停止了。妈妈呢?放下批评、指责……也放下了头脑,复归于心灵;放下了焦躁,复归于安静。从母亲这里,断了烦乱焦躁之气,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爱。没有了头脑,孩子纯净的心和妈妈无条件的爱联通了,孩子的问题也就随之消散了。

       所以,组场,不是要改变别人而是要改变自己。

      对这位妈妈来说,过去,喋喋不休,时刻要改变孩子,孩子却越来越“糟糕”。当放弃改变孩子的执念,改变自己,复归平静,奇迹便发生了。

       所谓修行、修身,其”修“,就是改变、完善。

       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平静,所有的完善必展现平静。

       静到极致,便与道接通。此时的爱,便是无缘之慈、同体大悲,就是大慈大悲。

       这位母亲深深体会到,头脑糊涂时,爱是糊涂的;头脑混乱时,爱是混乱的;没有智慧,爱便成了伤害。自己越平静祥和,孩子越健康可爱。

       定能生慧,有智慧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静有多深,爱有多深。

       不过,放下执念,复归平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这位妈妈来说,接纳孩子、放下“我的孩子是有问题的”这样的念头真的很难。很幸运,多年的痛苦煎熬使她拼命抓住这次机会,完全相信并展现了“慈场”的力量。

       而生活中,多少人还沉浸在浮躁的、糊涂的爱之中啊。

       就拿爱孩子来说。你不停地给孩子吃,就是爱孩子吗?不是,那不是爱孩子,而是爱自己。因为,孩子的身体已经不需要了,需要的是你——你的感觉——看着孩子吃了,你感觉舒服。

       ——以孩子的健康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爱“的需要。可是有多少家长静静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同样,那些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得学;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练书法,自己的孩子也得练……这这往往是以自己的想要为孩子的需要,以自己的偏好为孩子的爱好。父母们浮躁地爱着自己,爱着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以爱孩子的名义,进行虚荣心的比拼。

       所以,我们要梳理头脑,静下心来。

       抛开私欲与偏执,不再控制与占有。安静得越深,便越明了真相,爱亦越理智、光明。

       清净与慈悲一体两面。清净为中,慈悲为和,此为中和。

      《中庸》有曰: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我想,慈场的根本目的就是光明道场,中和天地。

      光明的爱并不是”我“给”你“爱,而是把“非爱”从”我“的心中清除,让“我”纯下来,静下来。纯净、安静得自己无声无息、一尘不染,就是给他人最干净而有力的关爱。

       给世界一个干净的自己,是每个人都该做的慈善。

       所以,前文曾说:“将自己纯净成一朵莲花,世界将因你而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