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十月,在越城西郭门内光相桥东,阳明先生的弟子建造阳明书院,以此发扬阳明先生的心学。往来学子,奔赴求学者,络绎不绝。 嘉靖五年,先生五十五岁。阳明先生已经在家乡很多年了,不断的讲学论道,致良知的心学已经逐渐完善。 邹守益受到朝廷的贬谪,来到广德州,建复古书院,广纳门徒。并且刻录他所撰的《谕俗礼要》,进行移风易俗的工作。 邹守益 先生听说之后大为感慨,亲自写书信告诉他:“圣人所做的礼,多是因人而设,然后推行万世。若你能真诚的致良知,化民成俗,无论婚丧嫁娶,都可以成为不朽名作。天下古今之人,都是一个情字。非天子不能够制礼作乐,你所写的这本书,恐怕在老百姓眼中,难以实行。你要有所取舍。” 在这一年,给好多弟子写了不一样的书信,大抵都在谈论致良知与亲亲仁民爱物。先生的良知学,也逐渐明白起来。 同年的十一月,继室张夫人给阳明先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正聪,后来改名为正亿。先生老年得子,非常的欣喜。所以邀请了很多同仁,举办宴席,共同庆祝了一番。 嘉靖六年,先生五十六岁。四月,邹守益搜集了阳明先生的书信文章,想要刻录《文录》,所以派人征询先生的意见。 先生自己拿到了手稿,亲自标注年月,并且让钱德洪分门别类地进行校对与编辑。先生给邹守益写了封书信,大义是:你所录的文章,要以年月为次,不要分别他的格式内容,要以讲学明道为主,不在文辞体制。 第二天,钱德洪收集了一些没有录入的文章,拿给先生看,想要作为附录。 先生说:“你如果这么做,孔子删述《六经》的方法了。夏商周的教育不明,都是因为后世学者的记诵词章过于糜烂而导致的。比如孔子删订《诗经》,古诗哪有三百篇呢?多达三千余篇,只是为了讲学明道为志向,所以裁定为三百篇。如果爱惜文章,那就不是孔子垂范后世的本心了。” 钱德洪说:“先生的文字,虽然各有不同,但本心一致。况且学者传诵日久,唯恐后世学者找到这些残留的文章,拿去当作自家的东西,反倒失去了今天裁定的意思了。” 先生听完,良久之后,才答应再附录一卷。第二天,寄给邹守益。 邹守益在广德州,刻印出版了阳明先生的《文录》,之后大行天下。 不久之后,阳明先生又接到朝廷的诏书,似乎又要做一些事情了。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