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养护系列】没有黑科技!给宝宝们退烧还得靠祖传这几招

 埃达 2018-03-14
“醒醒,别睡了,宝宝又烧起来,得去医院!”凌晨一点半,妻子焦急地推醒了睡梦中的丈夫,两人抱着孩子直奔急诊科……


作为父母的你,这一幕恐怕不陌生吧?孩子只要一发烧,你就惊慌失措、心急如焚,恨不得把病痛转移到自己身上。

PS:看到这里,小编表示心好累。伤不起啊,有木有?

怎样发现发烧、怎样判断发烧、怎样正确退烧、怎样预防发烧……为了赶在宝宝“发烧季”高峰之前,让父母们吃上定心丸。带着一堆疑问,小编一路跨五环、穿四环、奔三环,专门请到儿科专家刘昌艺给支支招。

前方高能预警,满满的名老中医经验!注意往下看——


咳嗽+没精神——发烧的红色警报

一般孩子发烧前均有引起发烧的病因,如晚上睡觉没盖好被子,居室内空气污浊,连续多天吃油炸、油腻等易上火的食物……随后孩子可能会有头晕、咳嗽、嗓子疼、乏力、无精打采等表现,这都可能是发烧的前兆,家长们应提高警惕,密切监控孩子的体温变化,用手常摸摸孩子的额头、手脚心等部位,必要时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以及早发现异常,及早治疗。

4岁以下的孩子,如果体温>39℃可能会引起热性惊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惊风,所以对孩子发烧家长们应足够重视。

腋温37.5℃——不可越过的底线

由于小儿的基础体温比成人高,因此,一般≤37.5℃都算正常体温,超过37.5℃则属于发烧(发热)了,需要进行治疗。

孩子发烧时,应用体温计密切监控体温,推荐用腋下体温计,相对来说测量的体温值更准确些。

根据发烧程度高低,一般分为低烧(37.5~37.9℃)、中烧(38.0~38.5℃)、高烧(38.6以上)。

散热+降温——退烧手段要灵活

一旦孩子发烧,应及时采取措施将体温降至正常。家庭常用的有物理方法、推拿方法以及药物疗法,这些“久经考验”的传统退烧经验可靠又安全。


物理法


家长可给孩子使用退热贴,也可用水温32~34℃的水擦孩子身体10分钟,或者将医用酒精稀释后擦浴,这都能帮助孩子散热,有利于降低体温。


推拿法


一般推拿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的连线叫天河水。推天河水时,一只手抓住孩子的手腕,以固定孩子的胳膊,另一只手用食、中二指的指腹,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注意方向),连续推50~60次,然后同法推拿另一侧,能清热退烧。


药物疗法


一旦体温超过38.5,就必须先给孩子用西药(美林等退烧药)来紧急退烧,把体温降下来。但由于7岁以下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以西药退烧药用多了副作用较大,用药次数也有严格限制(如:美林一般24小时内使用不得超过4次)。


中医药退烧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主要采取透热外出,引热外达的治则,从根本上消除发热病因,因此属于治本,而且基本没有副作用。因此,用西药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后,还得靠中药来治本退热。

常用的小儿退烧中药有:紫雪散、清开灵口服液、退热散、羚羊角口服液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1-2种服食。有些小儿病情比较复杂,用了以上中药后效果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喝汤药来治疗。中医大夫会根据患儿的发病特点,通过辨证论治,开出适合患儿个体的方剂,这样治疗更有针对性,效果也会很明显,而且当孩子发烧治好后,中医大夫还会通过两三付中药来调理孩子的身体,以预防再次生病。

忌出汗吹风——外出游玩管住喽

日常对小儿生活的调摄能有效预防发烧。饮食方面药给孩子吃清淡些,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食以及油炸油腻的食物。秋季干燥,适当多吃一些如银耳、荸荠、百合、梨等凉润的食物。季节变化要注意及时添加衣物,但也要掌握分寸。


眼下十一黄金周就到了,家长带孩子出去旅游时一定要看紧、管住,不要让宝宝玩太累。太累容易出汗,腠理张开,外邪易乘虚入侵;晚上睡觉一定盖好被子,避免着凉;饮食还是以清淡为主。另外,外出还得带一些备用药。除退烧药外,如:藿香正气胶囊,黄连素(治腹泻),牛黄清胃丸或牛黄上清丸(防治上火便秘),以备不时之需。

小贴士:文中所提药品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刘昌艺  主任医师
医生简介:
知名儿科专家,“京城儿科王”刘弼臣之子,刘弼臣名医工作室成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接受过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网络频道、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知名媒体的专访和报道,2001年曾受邀赴新加坡进行学术医疗交流活动,出版中医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擅长主治:
儿科各种疑难杂症,如抽动-秽语综合征、哮喘、高热、肺炎、肾炎、心肌炎、重症肌无力、小儿脑积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