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子旸:统计学背后的学问

 百眼通 2018-03-15

作者:李子旸

“阅读补丁”经李子旸先生授权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阅读补丁”不持任何特定立场。版权归作者及原媒体所有,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阅读补丁”将会妥善处理。

有一个犯罪研究专家,经过长期仔细的调查,深入分析了一大批刑事案件档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在酒吧致死殴斗事件中,85%的案件,先动手的都是那个最后被打死的人。

这个数字公布以后,引起不小的舆论反响。大家互相告诫,看来在酒吧千万不要动手和人打架。先动手的人,有很大概率最终被人打死。

劝人在酒吧不要和人打架,这很对,可是这个调查,虽然确实是分析了众多档案,研究者也很认真,但肯定不靠谱。一位警界专家评论说,如果是他来写这个报告,会把数字写得更“准确”一些,比如写成87.56%什么的,这样,虽然还是不靠谱,但看上去就更精确更专业了。

显然,谁先动手,谁最终就很可能被打死,没什么理由。之所以那个研究者发现了那么“明显”的规律,原因只因为殴斗两方之中一方已经死了,档案中记录的只是活下来的那个人的口供。

和人在酒吧中斗殴打死了人,被警察抓去审问,换了谁,也会说是对方先动手挑衅的吧。实际上奇怪的是,那个数字居然是85%,而不是100%。

这个“明显的”规律不能说明打架先动手更危险,只能说明刑事案件中口供根本靠不住。

可见,看统计学报告时,不能只看数字,也不能看调查者态度是否认真,原始资料是否可靠等等,还要有相应的社会知识。否则,很容易被统计学欺骗。

统计学虽然是数学的一部分,但做统计分析可不能只懂数学。下面这个例子更说明了统计调查时社会经验丰富的重要性。

某年,印度某地发生宗教冲突,死伤众多。大量难民逃入神庙,虽然暂无性命之忧,但缺吃少穿,亟需外界救助。

政府无法直接派军队或官员进入冲突地区,那样很有可能激化矛盾。可难民急等着援助物资,政府委托当地的商人代为运送、发放救济物资,并承诺事后政府报销商人所有的花费。

过了一段时间,宗教冲突总算平息了。逃入神庙的难民先后返家。事情过去了,大家该算算账了。商人们把各项援助物资的账单上报政府,就等着政府报销发钱了。

不问可知,这个账单的水分一定很大。印度政府不想当冤大头多花钱,可商人毕竟帮了政府大忙,如果没有可靠的证据就压缩开支,也说不过去。

如何挤掉账单上的水分?印度政府把这个问题交给了一个统计专家。专家知道,他不可能靠实地调查核实来挤掉水分。冲突期间,一片混乱。冲突过后,人们都已经离开。就连难民的大致数量,也没人能说清。专家能做的,只有仔细研究商人报上来的账单。

专家正是通过研究账单最终解决了问题,而且,解决得各方都能接受,无话可说。

为了救助难民,商人送去了多种物资:食品、服装、药品、日用品……各种各样的账单大一堆。专家看来看去,找到了一种东西,可以作为核实商人真实花费的依据。这个东西就是盐。

盐价格不高,总量不大,商人夸大虚报的动机不强烈,报上来的应该是真实用量。

有了用盐的真实用量,就可以反推出精确度很高的难民数量。盐人人必用,但用量却又少又稳定,人均每日若干克而已,不会大幅增加或减少。知道了难民数量,再来评估食品服装这些必定会被夸大虚报的物资数量,就容易多了。而且,盐的数量是商人自己报上来的。他们只能认账。

盐的这个特点——人人都要用,但用量很小且固定,也可以解释历史上盐税为什么那么重要。

盐税既古老又稳定。实际上,一直到1950年代,盐税依然是中国政府的重要税收之一。中国的税制,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大变化,但盐税长期不变。这就是因为,通过盐的消费量,可以很准确地得知人群的数量。历代政府显然也看到并利用了这个关联。盐税实际上就是人头税。

人头税是按人征收的税种。有一个人,收一份税。但国家里到底有多少人,这个数字实在不好统计。在汽车飞机计算机的今天,人口统计都有很大误差。在步行骑马打算盘的古代,人口数字从来都只是大概。而且,人们会为了避税隐匿人口。按统计人数征收人头税,漏报少收必然很多。

盐税则是不那么容易逃避的人头税。表面上,盐税是从盐商那里征集而来,但每个人最终都要为吃盐付费,所以,盐税必然由所有社会成员承担,谁也跑不了。即使是那些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或逃犯,只要他吃饭,就得缴纳盐税。

盐税的这种作用,还来自于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产盐区以外,人们不可能生产出盐。

粮食人人要吃,水人人要喝,衣服人人要穿。为什么粮食、水、布料不能像盐那样成为征税根据呢?这是因为,粮食、水、布料,人们自己也能生产。如果政府在这些物资上征重税,人们就不从市场上买了,转而自己生产。你种田来我织布,屋里打井房顶开门,万事不求人。如此一来,政府收税可就麻烦多了。

但盐可不一样。除非身处产盐区,否则你连一粒盐也生产不出来。产盐区可是高度集中的,除了海边就是内陆少数几个地方。政府把产盐区控制住,就实现了垄断和专卖。要知道,政府垄断,也是拣容易的来。垄断盐的生产,可以做到。垄断玉米生产,那不是自找别扭吗?

这就是盐税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原因。即使在正式人头税废除以后,盐税也依然长期存在。历史上,盐税占税收比重最高曾达到80%~90%,这也就解释了盐商为什么往往富甲一方——他们的角色实际上是国税局。

一直到现代,其他税种——工商税、企业所得税、土地房产税等大幅增加以后,盐税才变得不重要。2006年,中国盐税只占税收总额的0.04%。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盐税已经高度边缘化,不重要了。

现在,媒体上各种统计数字越来越多。但真正看懂这些数字的意义,绕开其中种种误导甚至欺骗,可不是件容易事。为此,我们不但要学一点统计学,还要不断积累各种社会知识和经验。

推荐两本入门读物:

[德]克莱默,《统计数据的真相》,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瑞典]欧佛森,《生活中的概率趣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如果想深入研究统计学,可以阅读:

[美]彼得·纳迪,《如何解读统计图表:研究报告阅读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萨尔金德,《爱上统计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汉伯格,《决策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