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醒茶。 将茶叶(有机绿茶或宁红茶)2-5克放入壶/杯中,倒入几滴矿泉水,以不没茶为宜。加盖约5-9分钟,见茶叶舒展,折而不断,即已醒好。 注:“有机茶”可与上古时期神农氏发现的“茶”相提并论,具有药用乃至解毒之功。故非有机茶不可做茶灸。 二、 闻香。 茶醒好后,开盖闻茶的冷香味道,用鼻吸入茶香,回味之后用嘴呼出。这种香沁人心脑髓,有醒脑作用。 三、 沏茶。 将烧开的水注入壶中,即时将茶汁倒入杯中(天冷用保温杯)。以保持茶的香气,避免“热汤气”。如此沏茶不超3遍。茶汤倒尽后可闻壶口的栗香气。 四、灸脸面。 杯口近脸,热气燻面,以应内脏,有明目、润肺、养颜等好处。顺序为左眼-右眼-山根(两眼之间)-下颌-鼻。 五、灸经脉(品茶)。 倒出的茶汤应趁热小口品尝(水温以不伤口腔为度),热灼齿龈。热茶先在左边上下牙之间涮动,牙龈即出现针灸时的“酸、麻、胀”;次口,将茶汤移至右牙间;再次移至门牙。来回变换,尤其在病牙处多停留,以发散病气,养龈固齿。 热气向上,身有微汗,天热汗流如洗,茶已入血,脑中、血中浊物随汗排出,头清目明、身体轻健。汗消浊气下行。 饮茶量: 每次可喝1-3杯茶,每杯200-300毫升。口渴即多喝,以不饱胀为度。 茶汤入口一定要热,一鼓作气喝完一杯茶,忌喝温、凉茶,温饮容易伤脾胃。 茶汤中可放大道姜茶,补气、驱邪、洗血、化瘀兼而有之。
茶灸时间: 以早起茶灸最佳。每天可茶灸1-3次,(有机绿茶可在早起后、上午9-10点、下午1-3点茶灸。宁红茶可在早起、9-10点,11-15点、19-20点)。 出现不适时(头痛、头懵、牙痛、腹胀、醉酒、烦躁等),即时茶灸以缓解或减轻不适症状。 保气: 茶灸时应关闭门窗、风扇、空调,以利阳气裹身不破。关掉电话,保心不受惊。 茶灸后可静坐片刻。待汗消身凉后再活动。茶灸后天热可洗澡、洗头。 处暑后不宜汗泄: 处暑节气(每年8月21-23日之间)人的毛孔也随之闭合,废物改走尿道排泄。如果此时汗泄,泄的是阳气。所以,早上茶灸需避免汗泄,不宜再出汗,甚至大汗淋漓。
茶灸作用: 洗血、通络、升阳、祛浊、解毒。养龈固齿、齿坚肾强,明目、养颜,令人智慧、宁静、悦志....... 抑制癌细胞、抗氧化、降血脂、防血栓、延缓动脉硬化、保护心脑血管。 附:大道养生堂刘承恩院长关于茶灸的详细论述。 上篇·茶洗 茶洗春秋,小题大作。 古今悠长,春秋二字。人生一世,草木春秋。春生秋死,生死互根。中華民族,荷花之意,茶洗人心,出污不染。1100多年前,被当时人称为:“古佛再来”的赵州禅师,问远道而来参学的僧人:“以前到过观音院吗?”僧人说:“到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吧。”接着又问另一位僧人,这位僧人说:“我没到过这里。”赵州禅师说:“吃茶去吧。”观音院主不解,问:“他俩回答的不一样,为什么都让吃茶去?”赵州禅师对禅主说:“你也吃茶去吧。” 千年公案,千年之谜,婆娑世界,不可思议。你要吃茶,他要吃茶,我也要吃茶。你浊,他浊,我们都浊。心浊,故烦;血浊,故乱;眼浊,故昏;肉浊,故酸。浊心、浊血、浊人,演绎了古今种种浊事。 今,人心不古,突破方圆。浊人,浊心,污浊大众,使饮食男女危机四伏。 口中泛苦,心伤也;泛辣,肺伤也;泛酸,肝伤也;泛甜,脾伤也;泛咸,肾伤也。唯口水甘爽,五脏生克有序也。“身处百乱必有一解。”当下可解百毒者,茗茶也。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写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百火为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心思闿(kǎi·开)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汗味浊,浊水浸泡人体也。人体七成是水,水浊人何无患。故中医“四诊”之闻,异味浓者判病重,异味薄者判病轻,异味无者判病愈。 茗茶吸吮天地之灵气。清浊气,非茗茶不可。 洗浊之法在于汗出。 日茶三汗,洗浴百脉。百脉缜密,渗透甚难。唯饮茶汗出,可令百毒泄也。“汗为心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天有好生之德。”天生茶,神农解之,善哉! 一曰晨起,昏昏然,少阳升,督脉迟缓。茗茶热饮,大汗出,阳气右旋。 二曰巳初,昏昏然,天地开,百脉迟缓。茗茶热饮,大汗出,浊气发散。 三曰过午,昏昏然,阳气敛,任脉迟缓。茗茶热饮,大汗出,气归丹田。 立春之后,处暑之前,阳气开放,向外向上。饮茶大汗出,经脉通,百病除,顺应天时。 处暑之后,立冬之前,阳气收敛,不宜大汗。 立冬之后,立春之前,天地闭合,不宜出汗。 一年四季每日寅时均可出汗,天热大汗,天凉小汗,天寒微汗。 若虚寒之人。生姜入茶,寒热相伴,各司其职,互不相扰。姜补气血,茶祛陈浊。 茗茶,可清血中之微尘,微尘渐少,血脉渐清,血清心清,心清自明,明进浊退,浊消世清,善心相应,天下太平。可谓茶洗春秋,小题大作也。 下篇·茶灸 茶灸百脉,普惠大众。 灸(jiǔ),烧灼之意,始于古人灼龟甲卜卦。火为阳,久为长。“灸”可致人长生久视。以此推演,“灸”为中華养生用字。针刺经络穴位称为“针灸”;艾草熏烤穴位是“艾灸”;真气打穴脉谓之“气灸”。除此之外,我以为还有“茶灸”。此法我前所未闻。壬辰年六月十四日(十斋日)寅时,我“茶洗百脉”一如既往。脑海中清亮光明,现“茶灸”一词,令我豁然开朗。 茶灸,通过经络或穴位,激发人免疫机制,令身心平衡。养生之理在于此。 针灸看似易,用其难。灸者须以仁心长期修炼成为仁医。以将帅气度,用兵如神,通达经络,辩证病理,于心定神闲之中,体会五运六气之变,借子午流注之兴衰,把握契机,以心为根,气行于指,借针入穴。此乃仁医“心灸之术”也。 针灸玄妙,唯上士用其有功,下士无用。 茶灸则不然,黎民百姓,老幼妇孺皆可得。实乃天地恩惠苍生之法。中華十三亿人口,大众通晓医道,才是强民防病之本。然医术非人人可得,而“茶灸”却能普及大众,是人民之幸也。 明代医家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茶灸是不用针,不用药,以平凡而不平庸的饮茶方法,实现“灸”之目的,促进人身心平衡。 茶灸包括“选茶”,“沏茶”,“灸经脉”和“灸脸面”四道程序。 一、选茶 茶灸不离有机茶。“有机茶”是由国家认可,须在外包装贴有“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等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有机茶专用“认证标签”。标签上有可查询的防伪密码,是每盒茶叶唯一的“身份证”,按此有机码可查出茶叶的真伪、生产厂家及茶树生长地和采摘日期。有机茶除了人们知道的“不施化肥,不洒农药”之外,茶的生长环境和生产场地必须远离污染;产品不准有任何添加剂;土地各种元素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总之一句话:有机茶是严格按照国家认证标准生产出来的天地清洁食品,没有人为的或自然形成的有害成分。 “有机茶”可与上古时期神农氏发现的“茶”相提并论,具有药用乃至解毒之功。 当代社会,许多食物与“四害”有关,即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茗茶,是清洗身心的最后防线,绝不可再有污染。有机茶,不含化学成分,可生正气。《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唯有机茶可做茶灸之用。 二、沏茶 “沏”与“泡”字有别。沏茶的“沏”字是以水“切茶”;泡茶的“泡”字是以水“包茶”。沏茶,香气本色,透人肺腑;泡茶,熟汤之气,茶味已乏。 上士沏茶,中士泡茶。 茶水不宜太浓,以防茶醉;茶不宜多,太过停饮,或致胃寒。 沏茶之功在于醒茶。茗茶中放少许清水,“木遇水则活”,清水使茗茶舒展,如梦中醒来。醒茶以弯曲不折为度,不可太过,也不可不足。不足,茶体不通,汁液难出;太过,茶已发酵,栗香失散。所醒之茶在冰箱冷藏,可一夜不过。 烫水沏醒茶,方有沏茶之功。水落汤出不宜停留,即时入杯。烫水沏茶,水温剧增,茶体膨胀,汁液浸出。既不伤茶体,又出鲜汁。如此沏茶,可用三遍。 三、灸经脉 茶灸之法,以牙为针,借茶热气,刺激人之经脉。成年人约有32颗牙齿,牙根长度12.2mm ~17.4mm,如银针自然镶在人的头部,与神经系统相连,故牙痛时心脑俱裂。以此道理,热茶灸牙,气浴百脉,扶正驱邪,可致阴阳平衡也。 茶灸,先关门窗,以利阳气裹身不破。 饮茶时,人可端坐,也可站立。“坐灸”上身先热,“立灸”全身通热。年老体弱者“坐灸”为宜,不可久站,避免晕眩。 灸者,手捧保温杯不放,意在一鼓作气喝完热汤。右手扶耳,左手托底,茶汤虽热,不伤手掌。杯口近脸,热气燻面,有明目、润肺、养颜之功。茶汤点滴小口饮入,热灼齿龈。水不宜过热,以不伤口腔为界。 牙乃骨质带有石性,导热最快。热茶先在左边牙缝间涮动,牙龈即出现针灸时的“酸、麻、胀”,一股热流由左颧上冲于脑;次口,将茶汤移至右牙间,一股热流由右颧上冲于脑;再次,茶汤移至门牙。来回变换,尤其在病牙处多停留,以发散病气,养龈固齿。 如遇天热之时,顷刻汗流如洗;天凉时,可穿着保暖,有小汗和微汗。脑中浊物随汗出,头轻目明。一杯尽,停一刻,待体内水分气化,再用次杯。如此茶灸不过三杯。 茶灸时闭目养神,自然呼吸,带动全身乃至毛孔,汗出为佳。 趁汗出,用木梳从前向后刮头,乃至两鬓。痛处多刮。疹出即毒火祛也。 汗消退,茶灸毕。 “茶灸”,何以其功?功在以牙为针,三十多颗“针”同时“灸头”,力牵全身。 《黄帝内经》云:根本在天上,万物如同枝叶在大地上。头是人根,与天相应,故发如根须,手足如枝。根本无疾,枝叶茂盛,故修炼之人只求心脑之“静”,极静时空方能见性。头脑清静则百脉畅通。故《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写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xiù),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人体“八经”、“七脉”直接通过头部,间接联系全身经脉。故茶灸,灸百脉也。 (一)八经 人有十二条正经,其中八条行于头部。 其一,足少阳胆经。《黄帝内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经兴旺,头脑清晰,不偏不倚,决断事物得当;《黄帝内经》云:“凡十一脏腑取决于胆也。”胆气中正,十一脏腑之气升降有序。 其二,手少阳三焦经。《黄帝内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经兴旺,人体水分的补充和疏泄趋于平衡,可见口水甘甜充盈,皮肤有细汗,小便通畅。 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统称为“少阳经”。《黄帝内经》云:“少阳为枢。”少阳经是人身心表里运行机制的枢纽。凌晨是阳气升起之际。寅时(北京时间,北京地区3-5点)促少阳之气兴旺最为重要,故灸“少阳”事半功倍。是白天精气神俱足的关键。 其三,足阳明胃经。《黄帝内经》云:“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胃经兴旺,胃阳促进脾之运化有序,可辨五味。灵敏的味觉神经折射出平衡的身心状态,故茶灸后胃口大开,粗茶淡饭生出百味。 其四,手阳明大肠经。《黄帝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经兴旺,干稀分离,各行其道。故灸后人即有便意。 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统称为“阳明经”。《黄帝内经》云:“阳明为阖(hé·关闭)。”阳明内敛平衡为明。足阳明胃经主食物进,手阳明大肠经主渣滓出,进出有序,身心平衡也。 其五,足太阳膀胱经。《黄帝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经兴旺,肌肤润,血气充盈而不燥,十一脏腑循环有序,精微营养入肉、入骨、入髓乃至毛发,气化有节,一派云雨相济之象。故灸时汗由上走,尿从下出。 其六,手太阳小肠经。《黄帝内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经兴旺,食物气化成精微,上补于面。故灸后人的气色亮丽。 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统称为太阳经。《黄帝内经》云:“太阳为开。” 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是人体之“三阳”。一日之内有开阖。在这离合机制中: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阳为开。茶灸激发三阳六经之正气,令人阳气顺天有节,应地有序,开阖自如。 其七,足厥阴肝经。《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经兴旺,人的思路清晰,处事周到。故茶灸之时,灵光闪现。 其八,手少阴心经。《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经兴旺,气定神闲。故茶灸之时,如君临大殿,除心之外的十一脏腑之群臣则安。 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是人体之“三阴”。一日之内有开阖,少阴为枢,厥阴为阖,太阴为开。茶灸激发足厥阴肝经,利于肝藏血功能;激发手少阴心经,利于心境为喜、为悦、为明、为静。 六条阳经皆从头经过,故茶灸令人兴奋;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阴心经两条阴经从头经过,故茶灸兴奋之时多一份心神安定和谋虑清晰、理智。 (二)七脉 除十二正经外,还有八条经脉对人体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经独立于十二正经之外,故称“奇经”。在这八条经脉中,除带脉之外,另七条皆通过人的头部,分别是督脉、任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一,督脉。人体阳气上行之通道。如有病变,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lóng)闭,遗溺,痔疾,妇女不育等。故茶灸时后背轻松,头清颈松,排泄有度,令人安静。 其二,任脉。如有病变,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shàn),女子带下,腹中结块等。故灸后腹中舒适,代谢有常。 其三,冲脉。如有病变,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瘕疝,喘动应手,不孕,痿证等。故灸时气力增强,身热不躁反而心定。 其四,阴跷脉。如有病变,表现为嗜睡等。故灸时疲倦缓解,头清目明。 其五,阳跷脉。如有病变,表现为失眠,目痛从内眦(zì)始等。故灸后目光明亮,夜寐安稳。 其六,阴维脉。如有病变,表现为心胸疼痛。故灸时心乃至膻中敞亮愉悦。 其七,阳维脉。如有病变,表现为寒热往来等。故灸时阳气上行,浊汗下泄,寒热适宜。 还有其他经脉与上述“八经”、“七脉”是表里关系,或是分支关系,诸如“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等。茶灸虽灸于头,但却激活百脉,身心不通之处即受触动。故百人百灸,感受不同,皆因体征各异。 《本草纲目》写到茶:“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现代喝茶一族少有劳作,饮温茶不当易成停饮,伤害脾胃。 热饮升散气化,利大于弊。“茶灸”以热为力,温水无用。 “茶灸”,以牙为针。牙为肾余,肾为牙根。物有生、壮、老、死四相,牙亦如此。《黄帝内经》云:“女子七岁(虚岁,以下同),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21岁),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24岁),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24岁),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40岁),肾气衰,发堕齿槁(gǎo)……八八(64岁),则齿发去。”“肾生髓通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为先天之根本,牙为枝叶。根本足则枝叶壮,齿壮必然肾强。本末一脉相承,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牙齿枯槁乃至脱落前,先有牙龈萎缩。龈如土地,齿为树木。土地流失,树木不活。茶灸可致牙龈生长,齿间缝隙渐小,或现“女三七”,“男三八”的“长极”之相。土肥苗旺,齿坚肾强。若过七十、八十、九十乃至百岁,齿坚不落,必是肾足精旺。实乃福报也。 茗茶灸牙,齿热如针灸髓海。热必生风,掀起波澜,摧枯拉朽,荡涤污浊。泪出,脑中肝脉通;舌滑,脑中心脉通;涎出,脑中脾脉通;涕出,脑中肺脉通;咸出,脑中肾脉通。五脉畅通,头清目明。日日清明,一年长青;年年清明,“久视长生”。此乃《黄帝内经》圣人之道。 牙热通脑,引阳气上行于督脉,髓海振奋,脊背清爽。有升必降,浊物自然注于二便。 茶灸以寅时(北京时间,北京地区3-5点)为佳。寅为一日之首,阳气未到,阴气未退。此时醒脑,百脉始于清阳之气,全天振奋。门窗不漏,内外阳气融合一体,善静者,在浑然一体中修补缺憾;善动者,在浑然一体中回归宁静。动静皆在自然之中,不拘泥,不执着。 除寅时茶灸外,渴即以灸代茶;不渴不必为灸而饮。养生太极,道法自然。 四、灸脸面 茶灸除了牙为针灸百脉之外,还可以“气”为用灸脸面。 《黄帝内经》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绿茶之热气熏脸面,与体内茶汤呼应,二者交融,令人心怡。 脸面分为五部: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脾胃。“灸脸面”可外熏肌肤,以应内脏。 刚沏好的绿茶,蒸气很盛,将杯口贴近脸面,清气渗入腠理。 (一)熏目 隋代医家巢元方等人编著的《诸病源候论·目眩侯》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也,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系上属于脑。”故茶气“灸目”即灸五脏六腑也。 杯口先贴近左目。眼自然睁开,虚视茶水,视而不见,切不可用力。待眼热时,换为右目。坚持常做,于脏腑有利,更对去眼病乃至预防大有益处。 (二)熏山根 古朝鲜医家许浚著《东医宝鉴》卷一云:“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山根又名王宫,古人常以此作诊断心的参考。明代医家杨继洲原著《针灸大成·卷十·察色验病生死决》云:“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困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这段论述是对婴儿病症的描写,反映的是婴儿“心惊”、“受寒”、“心热”三种失衡,对观察成年人有一定借鉴。 杯口贴近山根,感觉热时,心脑顿时敞亮,昏闷浊气渐散。坚持常做,可荡涤心浊换得清静。 (三)熏下颌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下颌是下牙齿所居之地。肾阳虚或阴虚,均可动摇牙的根基。以茶之热气熏下颌,可促进血液循环,强末固本。 杯口贴近下颌,感觉热时,口中肾水上涌,甜而不咸,实乃正气也。坚持常做,可固肾。 (四)熏鼻 鼻在脸部中间,是脾胃区域。茶之热气可利脾胃乃至大小肠等。 杯口贴近鼻时,头部肌肤、乃至脑髓均有热感,此乃脾醒也。“脾主肉。”人体除骨、毛发之外,五脏六腑、肌肉、血脉,乃至骨髓、脑髓,等等,皆为“肉”组成。故“脾为后天之本”。坚持常做,可以健脾。 烫茶倒入水杯,水占四分之三,留出空档,以生蒸汽。先使热气熏脸,按左眼一,右眼二,山根三,下颌四,鼻五之顺序依次进行。之后热汤灸牙。 灸脸面以热为界,即时更换部位,避免烫伤。熏过部位,即时用软毛巾擦去水珠,以防寒乘热而入。 常灸脸面,除安五脏之外,可明目,养眉,润肤,令面色逐渐“白绢裹朱砂”,平和亮丽。 茶灸,令人智慧;茶灸,令人亮丽;茶灸,令人宁静;茶灸,令人气爽;茶灸,令人和睦;茶灸,令人顺天;茶灸,令人应地;茶灸,令人长生;茶灸,令人见性…… 茶灸以热为阳,以茶为涤,兼通络、升阳、去浊为一体,简便易行,经济大众。若普惠苍生,中华民族人文先祖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