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痛点与“横络”的 比对探讨—— 针刀治疗

 逍遥布衣馆 2018-03-15
“激痛点与“横络”的 比对探讨—— 针刀治疗肌筋膜激痛点症候群
 肌筋膜激痛点症候群(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syndrome),是由于肌肉重复不断的动作以及在一压力姿势(姿势造成的压力和功能性及结构性的不对称)下过度负荷,致肌小节收缩障碍、肌肉紧缩,所引发的激痛点、关联痛、活动受限及神经和循环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症候群。刺激过度的肌小节所反映出来的“激痛点”,是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的关键。
1 肌筋膜激痛点症候群的理念和治疗
1.1病理
     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称为肌小节,即便是最小的运动,也需要有亿万个肌小节的收缩。当刺激过度的肌小节不能自收缩状态中恢复时,就会产生激痛点及由于肌肉紧缩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正常情况下,肌小节就像一个小小的泵,收缩时通过毛细血管向循环内释放,提供代谢所需要的物质。当一个触发点内的肌小节停止收缩时,临近区域的血流也必然会停止。结果,供氧的耗尽及代谢产物的积聚会激活触发点。而激痛点发出疼痛信号,直到大脑发出信号让肌肉休息为止。当不使用肌肉时,肌肉就开始缩短变紧。下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肌纤维内放大了的收缩小节,即“激痛点”。
图1 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肌纤维内放大了的收缩小节(摘自:《无痛一身轻》)
A:标记显示了一条处于静止状态的肌纤维,既没有伸展,也没有收缩。纤维内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肌小节的长度,肌小节在肌纤维内纵向穿越。
B:标记显示每条肌纤维内一团由处于最大收缩状态的肌小节组成的小结,这种肌小节就是激痛点。收缩小节的球形外观显示了肌纤维的每一节是如何排列的。
C:标记显示自收缩小节延伸至相连骨头的那部分纤维(在这张图中,肌肉是与胸骨相连)。注意,远离收缩小节的那部分肌纤维内相邻Z线之间的距离变大了,这是因为激痛点的牵拉所致。绷紧的肌纤维变紧、变僵硬,由此产生紧带区。
     激痛点是位于肌肉组织内可被触知的紧带区中的小节,一个高度容易激发、极端敏感的触痛点 。
     紧带区的紧是指收缩,带是指肌肉组织中一束硬度中等的肌纤维,它就像一条绳索或电缆,容易与肌腱混淆。牵拉肌肉的紧带区会引起局部的痉挛反应,表现为短暂的自主收缩。紧带区还可通过限制肌肉的伸展来限制肌肉的活动范围,如果没有触发点,即便在肌肉内能够触到紧带区,也不会引发疼痛。
1.2诊断
(1)外伤史多不显著,但有较显著的肌肉重复不断的某些动作,以及姿势不良或功能性及结构性的不对称。
(2)用指尖在肌肉内触到像针尖、豌豆至面条样的 “小节”,这些“小节” 就是收缩小节,即“激痛点”。按压时诱发整块肌肉痛,用指尖沿肌纤维走向快速小范围来回滚动,有时会产生局部抽动反应。由其它病变引起的压痛点,是病灶受到物理、化学因素而产生的电信号,与激痛点的鉴别在于,按压时只出现定位痛、而非诱发整块肌肉痛。
(3)局部皮肤有过度反应及“鹅丘”样变,称竖毛反应。
图2 竖毛反应的“鹅丘”样变(摘自:《肌膜激痛点与筋膜治疗学手册》)
(4)按压或压挤,时周边呈“橙皮”样变,称营养性肿胀。
图3 营养性肿胀的“橙皮”样变(摘自:《肌膜激痛点与筋膜治疗学手册》)
(5)用火柴棍按压,局部呈“橙皮”样变,且不短时间恢复,称柴梗试验。
图4 柴梗试验的“橙皮”样变(摘自:《肌膜激痛点与筋膜治疗学手册》)
(6)局部及通过局部神经的支配区,可能会出现麻木、刺痛、烧灼等神经受压症状,以及远端皮温偏低、肢端肿胀等血管受压症状。
(7)局部的疼痛不是由局部的激痛点、而是由其它部位的激痛点引起,称关联痛。例如:腰痛来源于臀部、腹部或小腿部肌肉的激痛点;盆腔内一些无法解释的疼痛以及与性功能有关的疼痛,来源于大腿深肌群、下腹腔或盆腔肌肉的激痛点;痛经来源于腹部肌肉的激痛点等。
(8)若自主神经受到影响,则会出现红眼、易流泪、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多涎、流涕及起鸡皮疙瘩等临床表现。例如:胸大肌的激痛点引起乳头隆起并敏感等;胸小肌的激痛点引起心前区不适和心跳不规则等。
(9)超声影像检查和皮肤电位测定检查,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1.3治疗
(1)治疗原则 使肌纤维内肌小节的长度均等,舒展短缩的肌肉。
(2)常用治疗方法
① 局部注射 中度剂量的普鲁卡因注射,用以干扰触发点所在的肌纤维收缩。
② 喷射与牵引 先喷射冷冻剂,再手法牵引,最后湿热敷。
③ 深部推抚按摩 用手指深压在肌肉层,做与肌纤维走向垂直或平行的推抚按摩。
④ 激痛点干针法 用一细而有弹性的针,徒手重复地扎入肌肉的触发点,来引起局部抽动反应,使得肌肉放松。
⑤ 颜氏治疗法 将针放入特制的导管,用手轻拍刺入,多次刺入。
2 针刀治疗的理念、诊断和方法
   2.1 理念
(1)病因 西医取向的理解是,过度使用、不良姿势及不正确的活动等超过习惯负荷,是致使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是造成肌肉短缩的原因。中医取向的理解是,“阴阳平衡”失调。
(2)病理 西医取向的理解是,超过习惯负荷的肌肉,工作所诱发的延迟性收缩结构蛋白的解聚或降解优势(简称降解优势),导致了收缩结构的改变或解体,是造成肌肉短缩和压痛和硬结的病理改变。中医取向的理解是,“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有一些横络是激痛点,而另一些则是由其它病变所致的压痛点。
(3)针刀治疗的机理,西医取向的理解是,切刺可以通过肌肉的外周机制作用,加强收缩蛋白的组装、合成,促进收缩结构(Z线)功能的恢复,达到舒展并同时使疼痛消除的稳定和持久疗效。中医取向的理解是,“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2.2 诊断  
有西医取向的诊断和中医取向的诊断两种。
(1) 西医取向的诊断是,以肌肉的解剖为依据,通过触诊及肌肉抗阻力主动收缩试验、被动牵拉试验等检查进行诊断。
(2)中医取向的诊断是,以“十二筋经”为依据,“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即主要通过“手摸心会”的触诊寻找“结而不通”处的硬、胀、温,以及“虚而脉陷空”处的软、疲、凉感进行诊断。
(3)二者结合起来比对,不难看出“十二筋经”即是人体若干块肌肉组成的十二条力线。
2.3方法 与其它病变所致的压痛点治疗方法不同。
(1)在肌肉牵张的姿势触诊寻找激痛点,以更清晰触到。
(2)选用直径0.5-0.7mm的针刀最为有效和微创,较细和较粗的均不宜。
(3)根据“小节”不同的形态,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① 对于像面条样的 “小节”,用手指按压固定激痛点,精确刺入病变的“小节”,先切刺一下,再与肌纤维走向一致的远、近端各斜行切刺一下(即纵行切刺)。不宜反复盲目切刺和纵行摆动、横行摆动。
② 对于像针尖、豌豆样的 “小节”, 用手指摸清“小节”,在与此“小节”所属肌纤维走向一致的远、或近端进针(“小节”深则距离较近),斜刺向“小节”( “小节”深则倾斜度较小),分2-3次逐层切刺,以穿过为度。切忌反复盲目切刺和纵行摆动、横行摆动。
(4)最后行被动活动及牵引等手法,加强疗效。
(5)患者做针对有关肌肉设计的锻炼,巩固疗效。
(6)疗效稍差的病例,可用中药熨增强疗效。
3 讨论 
肌筋膜激痛点症候群中的肌筋膜激痛点学说,强调骨骼肌肉系统失能(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而致的肌肉短缩是致痛原因的研究,拓宽了学术界对致痛原因的认识,给很多自然疗法增加了理论依据。
    在以往针刀治疗疼痛病症中,也强调肌肉挛缩是重要的病理因素,已重视到与“激痛点”(Trigger point)近似的“横络”改变,并有中医筋经理论的依据及较规范的治疗方法和满意的疗效。但没有用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ain)学说予以阐释。
    从两种不同哲学观和学术观的西医和中医研究的结果进行比对,异途同殊的结论的是:“激痛点”(Trigger point)与“横络”关系密切,有一些横络就是激痛点(但不是全部),运用特定粗细的针刀、进行特限性操作(不是常规性操作),可取得满意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