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 | 面对孩子的创伤,我们能做什么?

 长沙7喜 2018-03-15



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 [美] 巴塞尔·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曾写道:


人们不愿意谈到创伤,是因为创伤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恶”—— 我们的朋友、邻居、家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


然而,我们不愿提起的伤痛却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拒绝而消失。这些创伤性经历总是会促使人们反复重新体验痛苦,就像遭受过性侵并最终自杀的台湾作家林奕含生前所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


人们常说:“那些没有杀死我们的,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尽管会有人在苦难后重获新生,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人尤其儿童期经历创伤的人,可能会受到痛苦经历的支配,终其一生,难以摆脱。



 01 

创伤对儿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T是一名8岁的男孩,他在龙卷风中幸存了下来。


在灾难发生之前,他对天气并不感兴趣,也没有对风暴的恐惧。


事件发生后,如果天空中有云,他就不愿意去外面。下雨的时候,他哭得很伤心,尤其是在打雷的时候,会导致他情绪失控。T会花几个小时看天气频道,而不是看他平时喜欢看的节目。这些行为和情绪阻碍了他的学习、社会功能和情绪的发展。


—— ——


一位美国12岁女孩。她在3岁时被确诊为白血病,她接受了一系列的住院治疗、手术治疗,在5岁时疾病完全得到缓解。在治疗成功之后,她看起来在所有领域都有了正常的发展。

但是在12岁的时候,她进入了青春期,去一个新的医生办公室进行常规的(非妇科检查)检查。在候诊室里,她开始感到焦虑和出汗,并有一种即将到来的厄运的感觉。当她回到学校参加考试时,开始抗拒,尖叫,哭泣,最终无法参加考试。



正如上述在童年经历过创伤的孩子,他们会有面临更多其他问题的风险。即使没有即刻表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情感、社会功能、认知和生理机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经历过创伤的儿童更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发生早孕、物质滥用、学业困难以及反社会行为等社会问题。也更有可能患上精神类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障碍和品行障碍等。


在某些情况下,心脏病和哮喘等医学问题也可以直接归因于童年创伤。童年的创伤经历甚至与增加吸烟的风险有关。另一方面,创伤对孩子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家庭、社区乃至我们所有人。


但不幸的是,成年人中存在一种危险的信念,即儿童“有弹性”,他们经受创伤后会得到自然的疗愈。这让很多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M是一个10岁的男孩,在一次车祸中,他的亲兄弟丧生,他的身体只是受了轻伤。在事故发生之前,他没有学习、社会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在事故发生6个月后,他在学校的表现已经相当差了。


经过诊断,发现他注意力分散,难以专心学习。但是他的家庭并没有把这些症状和事故之间联系起来。由于事故发生后,他从未谈及这场事故或他的兄弟,父母觉得他“已经处理好了”。



 02 

所以,面对儿童青少年的创伤我们可以做什么?


一:防患于未然,懂得如何预防。


① 对于家长,要关注和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能大致了解孩子每日的情绪变化,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当中,父母要注重与孩子间建立一个平等、包容、接纳的沟通环境,并能对孩子的生活保持一个积极的兴趣,这样孩子才能信赖父母,会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对孩子的事情进行是非的评价,而是要尽量表达出倾听和真诚。


② 学校老师和家长要留意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表现会有些许不同


通常3-7岁的学龄前儿童表现为:急躁、目光呆滞、睡眠失调与畏惧夜晚、黏人等。


7-12岁的学龄儿童表现为:拒绝上学、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在同伴交往中会有退缩行为、注意力下降、成绩下降等。


12-18岁的青少年还可能表现自我伤害的行为、自杀的念头、物质滥用等表现。


③ 对于性虐待创伤,我们应知道:


  • 绝大多数儿童性虐待都是熟人作案。


英国一家针对儿童虐待和忽视的研究中心调查指出,90%以上的儿童性虐待事件都是熟人作案(Radford et al, 2011)。家长不能因为是“熟人”而放松警惕,要做到婴儿不离身、幼儿不离手、少儿不离眼。


  • 做到基本的性教育。


让孩子明白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的区别,知道性器官的相关知识,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哪些地方不能让人触碰。不以成人的角度看性,因此羞于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保护,恰恰相反对孩子的性教育才是最好的保护。



二:若孩子不幸经历创伤事件,要怎么办?


① 家长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受到创伤的孩子是可以被治愈的,也要注意关爱自己,及时的处理自己因为孩子的事件引起的负面情绪。因为家长在孩子创伤后的反应,会影响孩子对创伤的判断,如果父母反应过于激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更多的伤害。


由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性,尤其在幼儿园时期,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会把发生的事件归咎于自己的原因,因此会有深深的自责感。作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责任不在他自己身上,他不该为发生的事件负责。


③ 可以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鼓励儿童寻求有限生命的可贵,勇敢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困苦,赋予生命的意义


第一,要让儿童学习了解死亡,分享讨论其感受,杜绝不切实际的担忧和幻想。只有正视死亡,才能珍惜生命,更积极地生活下去;第二, 让儿童理解危机并发现生活的意义,产生新的合理思维和信念,积极乐观地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是促使创伤儿童康复、将症状减少到最低程度且适应儿童发育水平的良好环境。学校可以使用的干预方案有:对创伤事件和应激反应进行课堂干预;给儿童提供倾诉和讨论的机会;通过小组活动、投射技术来及时地评估心理反应,纠正错误的感知和恐惧,促进康复等。


最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他们一直受到你的关注,你是完全信任他们的,无论何时你都是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这个时候孩子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的支持。


在必要的时候,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这既是对孩子的支持,也是对家长的支持。


或许在我们看来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却会给孩子带来影响,而一旦形成创伤,就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但是,我们依然要有这样的信念:受伤的孩子是可以被疗愈的,只要我们愿意为之努力。


—— —— —— 


Reference / 参考文献:


[1] Network, N. C. T. S. (2008). Child trauma toolkit for educators.

[2] Radford, L., Corral, S., Bradley, C., Fisher, H., Bassett, C., & Howat, N., et al. (2011).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 the uk today. NSPCC.

[3] Scheeringa, M. S, Zeanah, C. H, Myers L, Putnam, F. W. (2003). New findings on alternative criteria for PTSD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2(5):561 -570.

[4] 巴塞尔·范德考克. (2016).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 机械工业出版社.

庞焯月, 席居哲, & 左志宏. (2017). 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的研究热点——基于美国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5(7), 1182-1196.

[5] 李成齐. (2006).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 中国特殊教育(6), 90-93.

[6] 扶长青, & 张大均. (2008).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 9-11.


- The End -

文 | 袁雷、杨烁

来源 | 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