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设陈列 | 慷慨悲歌 燕赵故事——燕国Ⅲ

 昵称7563359 2018-03-16

燕国故事——礼仪之邦

导语

燕国秉承周礼,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规范行为方式。在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飨、婚冠等重大活动中依礼行事,并使用相应等级的礼器。公元前323年,燕国参与“五国相王”。之后,燕王行天子制。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出土了大量的专门用于陪葬的成套仿铜陶礼器,有陶鼎、陶簋、陶编钟、陶壶、陶豆等,反映了礼制在燕国的实行情况。

代 表 文 物

陶钁鼎

钁鼎,古代用于烹煮肉食。敞口,平唇,竖耳外侈,立于平沿上。素面,仅腹间有凸弦纹一周。腹略鼓,圜底。三个饕餮纹兽面蹄形足。陶质坚致,造型规整。

九鼎

青铜鼎在商周时期是象征威严和权利的国之重器,也是最重要的青铜礼器。16号墓出土的九件陶鼎为仿铜器造型,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次。据文献记载,九鼎依次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鼎为敛口,直唇,圜底或平底。盖微隆,上附三环耳,耳间饰出戟纹,盖面刻划七周綯索纹。鼎身阴线刻划三组纹饰,口沿下部和腹部各有一组飞虎纹,间以圆饼形饰,圆饼上刻有圆涡纹,腹下部刻划垂叶纹。三个饕餮纹兽面蹄形足。九鼎成一列,蔚为壮观。 

八簋

簋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等饭食,与鼎配套使用,是标志性的青铜礼器之一。八件陶簋,仿铜器造型,形制相同,方口,直唇,鼓腹,平底,方座。覆斗形方盖上附方形捉手,四抹角处各附一卧虎。虎头朝下呈匐状,两耳竖起,眼睛警惕地向下探视。虎身、腿、尾部线条流畅,肌肉感强,极富动感。腹两侧各伸出一高冠鸟头作把手。方座上面四角附有阶梯状围挡。器物全身曾朱绘卷云纹,现多已脱落。 

小陶鼎、陶匕

小陶鼎共十四件。口微内敛,平唇沿上有一凹槽,无耳,鼓腹,三足作兽面蹄形。颈间有凸弦纹一周,器身光素。小鼎配有陶匕,匕端呈尖桃形,手柄细长,上刻綯索纹。

陶盨

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用途与簋相同。墓中出土陶盨两件,形制相同。整体呈椭圆形,直唇,敛口,腹略鼓,圈足。腹两侧近口沿处各有一兽面耳,圈足前后留有三角形缺口。器身所施朱绘多已脱落,隐约可见卷云纹、蝉纹。

陶罐

罐是盛酒或水的大口器皿。墓中共出土陶罐五件,形制略有不同。这件陶罐口微侈,短颈宽肩,腹略鼓,平底微内凹。肩部两侧附羊首形兽面衔环。羊为圆目,大卷角,阔口衔半环耳,耳又套圆环。罐身曾施朱绘,隐约可见斜角云纹、卷云纹、三角云纹等。

陶鑑

鑑为水器,可盛冰、沐浴,还可作为镜子用。16号墓出土陶鑑四件,形制大致相同。大口,弧壁,園底,圈足。腹壁上部附对称的四个兽面半环耳,两耳之间贴饰四个压印的方形饕饕纹图案。腹部自上而下饰五层花纹,分别为山形纹、两层云雷纹、蟠螭纹、双凤垂叶纹。整个器身装饰华丽,端庄大气。

陶圈足盘

盘为承水器,多与匜、盉配合使用。商周贵族在祭祀、宴饮等重要礼仪活动之前都要行沃盥之礼,长辈用盉或匜给客人倒水洗手,晚辈以盘承接弃水。盘的形制为敞口浅腹,口微内敛,唇较宽平,口沿下附双侈耳,圈足。

陶匜

水器。器口呈瓢形,一侧有半筒状流,另一侧有飞凤形把手,下接三只兽面蹄形足。陶质细腻、瓷实,凤头、兽面雕塑精致。

陶盖豆

豆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为礼器组合中的重要成员,通常成对出现。16号墓出土带盖圆腹陶豆十四件,形制相同,器型挺秀。皆小口外侈,短颈,束腰式把手作为盖。鼓腹扁圆,细高柄,喇叭形圈足。盖面刻划两周交叉的“S”形纹饰,肩部和腹部刻划两组层叠的山形纹,中间一组涡纹,圈足上刻划两组山形纹。

陶方豆

16号墓出土陶方豆十件,形制相同。豆盘方形,敞口无盖,唇外侈,高柄,方座。盘左右两侧有象首环耳,前后有象鼻形钮。器身朱绘纹饰多已脱落。

陶高足豆

口内敛,直唇,腹鼓而深,盖作半球状,侧附两环耳,上有三兽足状长钮,盖倒置也可作一器使用,腹部两侧各有一环耳,柄细而高,喇叭形圈足。器身朱绘纹饰多已脱落,在腹、柄、足部隐约可见卷云纹。

陶圆壶

壶用于盛酒或水,后来演变为专用酒器。壶使用年代长,样式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等。16号墓出土陶圆壶四件,形制相同。口微敞,颈略长,腹部圆鼓,圈足。附盖,盖上有对称的四个鸟形钮,盖面朱绘卷云纹。腹部两侧各附一兽面衔环,器身满施三角云纹、鳞纹、雷纹、卷云纹等朱绘图案,并以双凸弦纹相隔。

陶方壶

16号墓出土方壶六件,形制相同。方口微外侈,高长颈,腹鼓方圆,方圈足。方盖,盖面顶空,盖周边以八片莲瓣组成盖钮。壶颈四面附兽首衔环,四抹角处各附一向上攀爬的回首卧虎。长颈中部和颈、腹交接处堆雕出两周凸节带,并于攒尖处上下通连。器物造型挺秀,手法纯熟,雕工细腻,线条流畅。满施朱绘,多已脱落。

带流陶壶

平唇,短颈,圆鼓腹,圈足。口有一半筒状流,肩部两侧各附一虎形把手,虎作回首翘尾状。器身贴四周宽带纹。原施朱绘,多已脱落,仅肩腹部隐约可见三角云纹、卷云纹。

陶甬钟

甬钟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钟上有“甬柱”而得名。甬钟声音稍低,适合作次中音。墓中出土甬钟十六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长柄双旋,钟之两侧表面以凸弦纹横竖隔成多格,其中三层各附三个圆头短柱状乳,共十二组三十六枚。钟口作拱形。

陶编钟

编钟,因体形硕大,在乐悬制度中,体现着主人身份等级。16号墓出土大陶编钟十件、小编钟九件,钟体形制相似,均为合瓦形,只是钟钮有别,大编钟为对峙双夔龙形钮;小编钟为半环钮。钟之两侧表面皆以凸弦纹横竖隔成多格,其中三层每格附三个半圆馒头状乳,共十二组三十六枚。钟口平直。

石编磬

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作。长条曲尺形,弯折处有一孔,按音色的高低顺序悬挂在架上,三到十六枚不等组成一套,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磬的音声“既和且平”,余音较短,音色清脆,有较好的穿透力。燕下都16号墓出土一套石编磬,为实用器,共一十五件,形制近同,大小相次。石质坚硬,红褐色,属板岩类。由于墓室上部填土塌陷,大部分被砸碎,音律已失。

燕国故事

  下一期让我们通过《常设陈列 | 慷慨悲歌 燕赵故事——燕国Ⅳ》为各位博粉们讲述燕国的冷兵器,从金戈铁马中感受燕国跻身“战国七雄”的辉煌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