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到底比你强在哪?

 快读书馆 2018-03-16


导读:同样生活在这个碎片化的年代,年薪百万的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拿着几千月薪的普通人,看到的都是眼前的问题。而牛人总是精于“系统思考”,他们总是能跨过眼前的事件,去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于任何事情,普通人和牛人的视野和格局都不同,收入自然也天差地别了。



01 什么是系统思考


想了解什么是系统思考,先要了解什么是“系统”。《如何系统思考》一书中给系统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系统,指的是由一群相互连接的实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方面:



首先,系统是由若干实体构成的。比如,我们人体是一个系统,它由若干器官构成。一个家庭系统,由夫妻、子女等构成。


其次,构成系统的多个实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连接。如果没有连接,也就没有系统。一粒沙子、一堆石子,都不是系统。


最后,系统是一个整体,它有着自己的功能或目标,总体特性不是各个要素特性的简单累加。例如,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要以满足客户、盈利并获得持续发展为目的。


虽然这三个要素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理解、运用起来,并不容易。


举例来说,虽然在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中,实体是最容易观察、识别的,但许多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系统,有哪些实体,往往并不清晰。


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只关注自己的局部或本位。而在一些复杂的系统中,相对于实体,实体之间的连接更为复杂、众多,而且微妙、多变。


很多人也只是机械、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并没有分析系统连接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系统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系统、顺应或驾驭系统。



02 为什么要系统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系统的世界中,与系统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与发展,我们就需要具备系统思考的智慧。


家庭是一个系统,如果你会系统思考,你就能家庭和睦、幸福、快乐。


团队是一个系统,如果你会系统思考,你就让团队健康发展、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


企业也是一个系统,如果你会系统思考,你就能让你的企业持续发展、敏捷成长。哪怕你今天只是经营着一个路边摊,或者只有七八个人三五条枪,只要发现并设法启动、维持一个成长引擎,你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相反,如果我们不会系统思考,就会出现许多系统思考缺乏症。比如,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    只看现象,不见本质;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系统思考呢?



03 如何系统思考?


邱昭良在《如何系统思考》书中提出“思考的魔方”,为学习和实践系统思考,提供了框架指引。


虽然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但为了更好地对系统进行思考,我们需要在思考的角度、深度、广度三个方面,借助一些支架式辅助工具,实现思维的三重转变。这也是为了应对“系统思考缺乏症”而采取的对策。



那么,这三个维度的转变是什么呢?




1. 我的思考很浅,只是停留于表面

——你需要借助“冰山模型”,实现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直达本质


我曾遇到过一些年轻的朋友,说领导总是说他们思考问题比较浅,往往只是就事论事。这样的话,整天忙于“救火”,经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很多问题一再出现。这就是“系统思考缺乏症”之一的“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简单来说,你需要增加思考的深度,也就是要深入思考。为此,你需要理解并运用认识世界的“冰山模型”,可以它作为参照,帮助你深入思考。



所谓“冰山模型”,也是借用冰山作为隐喻,用以阐述我们理解世界的不同层次。


首先,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是“事件”,也就是我们可以经历、观察的一个个活动、故事。如果我们只是关注事件,总是就事论事,那么我们的思考层次就比较浅。


要想加深思考的层次,你需要把相关联的事件联系起来,看到一个趋势或模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餐厅里听到同事们在聊天,说研发部上个月走了2个人,业务部这个月也走了3个人……这就是一个个事件。只在这个层面上思考,那整天就只是“八卦”,完全浮于表面、疲于应付。


如果你把这些事件的共性,也就是公司各部门的离职率联系起来,就能看到一些趋势或模式。比如,近几个月,离职率越来越高。这就是一个趋势或模式。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也许下个月那个部门还会出现人员离职。


当然,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因为这样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趋势或模式?也就是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近几个月离职率越来越高?


为此,你需要找出影响离职率的关键要素。比如,工资待遇、升职空间、主管的管理风格,以及企业文化、团队士气,等等。


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复杂系统来说,因果相互影响非常复杂,这样原因并不是简单地线性地作用于那个结果,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也可能有不同层次。为了能够有效地思考,你需要用新的方法,深入到冰山更深的一层:看到系统的结构。


为了更好地描述系统结构,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新的“语言”,比如《如何系统思考》一书中提到的环形思考或国际标准语言“因果回路图”,它们是以因果链的方式来表述关键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比如说,员工离职会造成团队士气波动,这可能加剧人员离职的问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如果你能认清系统的结构,就可以做到了深入思考,也就把握住了系统的本质。因为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实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2. 我总是就事论事、疲于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你需要借助“环形思考”或“因果回路图”,实现动态思考,了解关键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人类主流的思维模式被称为“还原论”,也就是把一个大的问题拆分成小的部分,再将小的部分拆分为更细小的部件……之后,试图通过修复或解决小的部件,来解决大的问题。


这种思维模式对于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或机械系统是有效的,也让我们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一思维模式,对于解决社会系统问题,并不奏效。


因为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系统而言,因与果之间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存在着非常众多且微妙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反馈回路,甚至是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因造成了果,而果又产生其他的影响,从而又作用于因。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举例来说,为了解决项目延期的问题,项目组决定加班,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项目进度。


但是,加班造成了人员疲劳、工作效率降低,又拖慢了项目进度;同时,还会造成出错,需要返工、补救,同样拖慢了项目进度;如果有人生病、请假休息,更让项目延期问题雪上加霜。



因此,你需要能够做到动态思考,不只是简单、机械、线性地看问题。就像系统思考专家德内拉·梅多斯所讲: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思考模式。


为了做到动态思考,我建议你借助环形思考和因果回路图,来更好地阐述影响系统行为的关键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在《如何系统思考》中,我将如何从线性思考转变到环形思考,总结为一个口诀:“四找”,可以很简单地帮助大家实现这重转变。


第一,找问题。找到你要分析或解决的复杂问题。


第二,找原因。列出造成这个问题的各种原因。


第三,找结果。列出这个问题造成的各种结果或影响。


第四,找回路。看看在各个结果与原因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这样,你就可以用更加系统友好的方式来思考,因为很多系统都是非线性的,因果互动。


3. 领导经常说我没有大局观,局限思考、本位主义

——你需要借助“思考的罗盘”,实现全面思考,见树又见林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要有大局观,要看到全局和整体,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仍然只是局限于本位。


在我看来,这无关境界或道德,而是与能力有关。局限思考,也是人类的思考天性之一。因为我们对本地信息掌握更多,就会建立起愈发强大的本地信念,而这会影响我们对全局信息的获取,继而弱化全局信念。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全面思考呢?


传统上,人们会使用一些“利益相关者分析”工具,但是,这对于系统分析并不具有针对性。


《如何系统思考》提出了一种新的工具——“思考的罗盘”,可以让我们做到全面思考,同时也能了解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联。这也有助于我们做到全面思考、动态思考。


那么,什么是“思考的罗盘”呢?



所谓“思考的罗盘”,是借用航海的罗盘这一隐喻,辅助我们全面、动态地看待一个系统性问题。就像航海的罗盘一样,有一个中心,分成若干个扇区和若干个同心圆。借用这一布局,我认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以借助“思考的罗盘”,来进行系统地分析。


具体来说,相对于环形思考,“思考的罗盘”使用步骤简称为“五找:


第一,找问题。把要分析的问题放到罗盘的中央。


第二,找实体。列出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一些可以施加影响或受到影响的玩家。把他们写在罗盘的扇区上。


第三,找原因。分别站在每个实体的角度上来思考,他们的哪些关键要素造成或影响到这一问题,也就是他们可以施加的影响。把他们写在罗盘的内圈。


第四,找结果。分别思考,这个问题会对这些实体造成哪些影响。把他们写在罗盘的外圈。


第五,找回路。看看在结果与原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如果有,就把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


从总体来看,“思考的罗盘”和“环形思考”操作步骤基本一致,只有第二步增加了“找实体”这一环节。


也可以把它和因果回路图结合起来使用。


对于企业家、创业者以及各级管理者来说,通过系统思考,可以掌握发现成长引擎、睿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新语言,系统思考也有助于激发团队智慧,创建学习型组织。


《如何系统思考》中,参照“思考的魔方”,借助“冰山模型”、“环形思考”、“思考的罗盘”等支架式辅助工具,通过数十个贴近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案例练习,可以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循序渐进地掌握如何绘制出因果回路图,了解常见的十种系统基模,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系统思考,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系统的挑战。


关于作者:邱昭良,管理学博士,国内著名的组织学习与系统思考专家,CKO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北京学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国际人才开发协会、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会员、认证项目管理专家(PM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