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门蒸菜,自古飘香,传承4600年的历史味道

 Somnusmars 2018-03-16

历史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和中华武术一样,有着诸多的派系,蔚为大观,其中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有八大菜系,粤、湘、川、闽、苏、浙、鲁、徽。若加上京楚两菜,凑齐十大菜系,其中的楚菜,即为湖北菜。“蒸”是湖北菜常用的烹调方法之一,其传统特色名肴—天门蒸菜,天门蒸菜,自古飘香,起源据考证有近46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技艺,在全国独树一帜。

蒸,是一个极富画面感和温度的字,有灶台下的熊熊烈火,有蒸笼上的腾腾热气,是每个中国人对食物最初的记忆。清蒸的嫩,粉蒸的糯,包蒸的香,酿蒸的鲜……不同的食材经过不同的蒸法,只等掀开蒸笼的一霎香气四溢。“蒸”这种经典烹饪技法,又使这些丰富的食材保持了原汁、原味、绿色、健康。

说到蒸,这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得不佩服先民的智慧。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先民就在鼎、鬲等陶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甑--就是在鼎或鬲器上造个蒸食的笼屉,再加盖,共同组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锅。距今4600多年前的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就出土了这种蒸器。

这说明早在几千多年前,天门就用蒸的方法烹制食品,最初的蒸菜是放在饭上蒸熟的。最早蒸菜的烹调方法是“清蒸”。“清蒸”原料不调味或少调味在饭上直接蒸熟。如在饭上放几个鸡蛋、胡萝卜、腊肉腊鱼和饭同时蒸熟。

相传,王莽代汉以后,天灾人祸频繁,形势每况愈下,民不聊生。公元十七年暮秋,王匡、王凤兄弟揭竿白湖,遭地主武装和官兵合击,被困粮绝。于是王氏兄弟命将士将这些粮食磨成米粉,拌合野菜甑蒸,竟使难以下咽的野菜成为可口食品。从此,这种蒸菜法四处传开,人称“匡凤菜”、“绿林菜”。可见,早在汉朝天门就有了粉蒸菜。到了公元350年,东晋高僧支遁驻锡西塔寺时,就以喜食蒸菜而闻名。

天门蒸菜经过辗转相传,代有增益,天门蒸菜逐渐形成包括"天门三蒸"、"素三蒸"、"荤三蒸"、荤素混蒸、"八蒸"技法及各种调料在内的完善的蒸菜技术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天门蒸菜的内涵与外延,使天门成为名副其实的蒸菜之乡。

平常日子,逢有客来,东家就用“三蒸”待客。每到过年,在迎春接福之时,沿袭祖辈相传的习俗,“清香三柱,清酒三樽、盘列三蒸、祀神祭祖”。“三蒸”,一般指蒸肉、蒸鱼、蒸青菜,取“鱼”与“余”、“蒸”与“增”的谐音,表达人民年年增收,岁岁有余的美好愿望。“无菜不蒸,无蒸不宴”,是蒸菜在天门的真实写照。

更多中华老字号文化,敬请关注老号营;文章来源于老号营,如有转载,注明出处。若任何团队及个人私自转载盗用,一律追究相关责任,敬请知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