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心只追《兰亭序》,多是死路一条!

 用口叟 2018-03-16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偏偏书法就有天下第一行书,关于《兰亭序》历代都有争议,可惜真迹传说随唐太宗埋在了今天的咸阳,留下的是说不完的书圣和道不尽的风流。


1.《兰亭序》成为第一,完全是“至高无上的君主捧起了至高无上的书圣”,唐太宗大爱王羲之书法,心摹手追,广搜博猎。从太宗传世的作品来看,眼里是王羲之,手下似乎有不少虞世南的余韵。


《晋祠之铭并序》(局部)


2.现存的《兰亭序》是宫廷拓书人冯承素的摹本,唐代的双钩填墨技术极其严格,相比于书法家虞世南和褚遂良的临本,冯承素的摹本被后世学界认为“精神不下右军真迹”。(详见《“搨本”和“拓本”的区别你懂吗?》)另,据说唐代宫内的摹搨高手,连原帖中的飞白和虫蛀都可以一丝不差的还原出来。目前据传日本人曾耗费几年之功对《丧乱帖》进行过修复,想必技术也是极高明吧。


3.因真迹不存,年代久远,后世开始质疑《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最早发难的是清人李文田,认为“晋人书法,应仍不脱汉魏隶书面貌”。因为书法上常说“笔墨当随时代”,从魏晋发掘的拙朴碑刻书风来看,这么发问是有逻辑的。


李文田 楷书扇面


4.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出土了《谢鲲墓志》、《颜谦妇刘氏墓志》、《刘剋墓志》等等王谢家族墓志,郭沫若根据这些碑刻的书法风格,对《兰亭》真伪提出了质疑。


《谢鲲墓志》(局部)


《颜谦妇刘氏墓志》


《王兴之夫妇墓志》


5.郭老首先认为,同时期的王谢墓志居然与《兰亭序》风格差距如此之大,且与墓主人与羲之又是同族关系,再对比文章《临河序》与《兰亭序》文辞的差别,中间出入很大,由此认为《兰亭序》是隋代的僧智永在《临河序》的基础上对文字删改而写成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每页29.3×14.2厘米 日本私人藏


6.书法界为此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千年以来的观念被如此质疑,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以高二适等人为领袖的学者对郭老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郭的观点太过牵强。


毛主席与郭沫若交谈(1964年)


7.郭的观点太过牵强的主要原因是把书法风格的演变假设为一根线,但其实是复杂的、交叉的,比如西汉时期的碑刻隶书和帛书本身风格差异就非常大。各书体演变复杂,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完全有和同代产生区别的可能。


高二适先生


8.兰亭序》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也就是完全成熟的作品,对于书法史的贡献,就是开创了精致的书法风格和技法(曾在《原大临帖,放大读帖,看看王羲之的起笔之锋!》一文中详解)。


《冯摹兰亭序》


《虞摹兰亭序》


《褚摹兰亭序》卷


9.精致的用笔在于对起笔、行笔和收笔每一个环节做出了丰富的变化,使得墨能力透纸背且形质俱佳;精致的结字就在于能够对汉字进行理性化的构造,使得章法能够有机调节,出现了虚实、疏密等变化,和谐相生。


10.《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技术上的完美贡献了很多分数,王羲之胸有成竹的随意书写,正是无法之法。《兰亭序》的风格开启了完美的江左风流范式,与沉雄书风完全不同,只可惜,这种精致、清丽和雅致逐渐被后人演变为甜美书风。



11.只学《兰亭》多会流于甜俗,因为并不理解王羲之书法的演变过程,而王字并不是一开始如此精致,也是经历了从《姨母帖》、《寒切帖》等由旧体逐渐演变为新体的过程。


魏晋楼兰残纸(局部)


12.因此学王字必不能错过其尺牍,《姨母帖》、《寒切帖》、《初月帖》多有旧法,但已见匠心,不会像当时的墨迹残纸那么随意。《哀祸帖》、《得示帖》、《行穰帖》已旧法不存,但仍能看到一些《初月帖》章法和笔调的影子。与《兰亭序》笔调最为接近的当属《平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极尽精微,因此也是解读领会《兰亭》笔法的重要法帖。


《平安帖》


13.《兰亭序》并不适合初学上手,因为没有经过其他帖的系统认识,对于王字并不能理性的学习,因而造成仅学到皮毛而流滑之弊。同时,这个“天下第一行书”的帽子太大,需要有较深入的思考能力和开阔的心胸来使之“为我所用”,否则,它将是你的诅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