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中医药适用知识与技术——推拿疗法

 靠谱756lpp0tkr 2018-03-17

前言:该资料是本人为吉林省基层中医药知识与技术培训课件,为松原地区医师培训授课时制作的ppt教学资料,由于水平有限,瑕疵在所难免。希望大家看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基层人民的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大家把中医的非药物疗法传承发扬下去。

主要内容(6课时)
前言部分(定义、简史等相关内容)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第一节 作用原理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 成人推拿手法(10种)

(二)小儿推拿手法(8种)

(三)保健推拿

第三节 常见病症的推拿疗法(13种)

第四节 禁忌症

第五节 注意事项
前言
【推拿定义】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按扤”、“爪幕”等,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释义】狭义的理解是用手来操作,虽然大部分手法是通过手部的技巧动作,直接作用于患者肢体完成的,如 法、按法、拿法。但也有一部分手法是通过人体的其他部位来完成的,如踩跷法是通过足部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肢体,点法中的肘点法是通过医生的肘尖作用于患者肢体来完成的,因此对手法应从广义理解才是正确的。

推拿发展简史
远古时期——3000多年前
殷人发明按摩之法,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有关于按摩的记载,如“拊”字即按摩之意,拊,摩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
秦汉以前
1.《韩非子》曾以“弹”的方法治疗皮肤的痤疮。
2.《五十二病方》有按摩治疗癃闭的记载等等。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2.《史记》记载,名医淳于意用“寒水推”的方法,治疗头痛烦热等证,这是世界上唯一可信的早期治疗医案。
3.汉马王堆古墓出土文物帛书《导引图》
4.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膏摩的记载,首创以手法抢救心跳猝停,其方法目前临床中仍在应用。
5.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首先记载膏摩的手法,后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予以发展,提出了“膏摩”之名。
6.名医华佗发展了导引按摩的方法,创造了“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时代
1.形成了正骨推拿的雏形.晋代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有“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的叙述,介绍了颞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为世界上最早的颞颌节脱位整复手法。
2.葛洪发明捏脊疗法,后世广泛用于小儿推拿。

隋唐时代
1.设置了推拿专科:隋代在太医署内设专职按摩博士,此是国家行政机构设置按摩科目及专职人员的最早记载。
2.扩大了推拿治疗危急重病的范围:《外台秘要》记载了“天行病”(烈性传染病),霍乱,转筋,腹通,厥逆等病症的治疗方法,首次记载了用脐上盐摩法治疗逆产的方法,这是世界上首例产科手法。
3.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阐述骨折复位前要先用摸法触摸伤处,识别骨折移位情况,分别采用拔伸,捺正等手法予以整复,再用软垫杉树皮加以固定。另外,还描述了髋关节脱位的足瞪复位法和肩关节脱位的椅背复位法.

宋金元时代——明清——现代
宋代《圣济总录》记载了手法治疗眼病的方法,开创眼科疾病推拿治疗的先河;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利用身体重力牵引复位的各种方法。宋代庞安时运用按摩法催产。
明代:
1.《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按摩又称为推拿,也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沿革而开始的。
2.《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里,把摸,接,捏,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
现代——如雨后春笋,突飞猛进的发展。
手法的补泻
1.轻重补泻  一般来说,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
2.方向补泻  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推上为补,推下为泻;由外向里为补,由里向外为泻;逆时针旋转为补,顺时针旋转为泻。
3.频率补泻   一般来讲,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递质的概念
    所谓递质就是推拿时,在医者手上蘸些油、水等类的液体或粉末,涂在体表的治疗部位上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或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增强手法疗效。这种液体或粉末统称为推拿递质。

常用的推拿递质
滑石粉 滑石粉有润滑作用,一般在夏天应用,适合于各种病症,尤其在小儿推拿中运用最广。
葱姜汁 用葱白和生姜捣烂取汁使用,或是将葱白和生姜切片倒入75%的酒精沁泡使用,能加强温热散寒作用,常用于小儿冬春季虚寒症。
麻油 加强手法的透热效果,另外多用于民间的刮痧疗法。

常用的推拿递质
冬青膏 由冬青油、薄荷脑、凡士林和少许的麝香配制而成,该剂具有温经散寒和润滑作用。常用于小儿虚寒性腹泻以及软组织损伤,加强手法的透热效果。
红花油 冬青油、红花、薄荷脑配制而成,有消肿止痛等作用。
外用药酒 自己根据病情自行配制,这里对于一些有毒的药物用量可以稍微加大,与内服相比。

热敷
干热敷、湿热敷。
举例:红外线照射、暖壶等都为干热敷 。

热敷的注意事项
1.热敷是要充分暴露患部,室内要保持温暖无风,以避免病人感受风寒。
2.毛巾必须折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透入。
3.热敷是可以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其他手法都不使用,所以拍法一般也是最后的手法操作,当然,用拍法也可以增强病人对于热度的适应。
4.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的能忍受度为限,要防止发生烫伤。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其要注意
5.常用热敷方 自己根据病情自行配制。

推拿手法命名
推拿手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历史沿革、地域等多种原因,手法命名与分类方法不尽一致。
动作形态直观命名:按、摩、推、拿、揉、捏、擦、刮、背等。
动作形态通过取类比象命名:蝴蝶双飞、顺手牵羊、狮子滚绣球等。
动作形态及其操作部位命名:拿肩井、拿五经、摩腹等。
动作形态及其着力部位命名:大鱼际揉、掌根击等。
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手法的复合动作命名:按揉、捏拿、揉摩等。
操作部位与操作程序命名:捻搓摇牵手指、打马过天河等。
主要技术要领命名:一指禅推法等。
功效主治命名:清天河水、退六腑等。

手法的分类
主要按动作形态特点、主要作用、用力方向及应用对象等划分
动作形态特点分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等。
主要作用部位和功能特点分类:松解类、整复类。
作用力的方向分类:垂直类、平面用力类、对称合力类、对抗用力类、复合类。
应用对象分类:成人推拿、小儿推拿等。


手法力度分级
轻度手法:体表、皮毛,柔软、舒适感
较轻:皮下、血脉,酸、麻、胀感
中度:肌肉组织,可忍受的酸、麻、胀、  沉感
重度:深层组织、筋骨、脏腑组织,明显的酸、麻、胀、电击感
特重:实用瞬间爆发力,纠正骨关节位置异常。


举例说明
胆绞痛:T7-9 重刺激
胃肠痉挛性疼痛:T6-L1 重刺激
哮喘:T1-5      重刺激
肾绞痛:L2-3  重刺激
心绞痛:T1-5   重刺激
便秘: 轻刺激

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一、松解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松解类手法的种类较多,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但一般认为均必须符合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基本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作用效果。
(一).持久
是指手法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操作足够时间而不变形,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因为不少推拿手法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操作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如果缺乏持久性,势必影响疗效。
(二).有力
      是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力量是基础,功力和技巧力需通过功法训练和手法练习才能获得。在力的运用上须根据治疗对象、施治部位、病症虚实而灵活掌握。其基本原则是既保证治疗效果,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三).均匀
一是指手法的操作必需具有节律性,不可时快时慢;二是指手法的作用力在一般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忽轻忽重。当然,操作时根据治疗对象、部位、疾病的性质不同,手法的轻重应有所不同,手法操作时也有先轻后重的,如拿法等。
(四).柔和
是指手法操作应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动作稳柔灵活,用力和缓,讲究技巧性,变换动作自然流畅,毫无涩滞。

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五).深透
是指手法作用的最终效果不能局限于体表,而要达到组织深处的筋脉、骨肉;功力达于脏腑,使手法的效应能传之于内,如《小儿推拿广意》所说的“外呼内应”,即是此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保持上述4个方面技术要求的协调统一。首先,手法操作应具有一定的力量、功力和技巧力,不能失于柔和,一般都是采用逐渐加力的施力方式,同时富于节律性的变化,即要符合均匀的要求,然后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最终达到“深透”的作用效果。所以说手法是一种技术难度大、技巧性高的操作技能,只有通过刻苦训练,细心体会,才能逐步掌握,娴熟运用。

整复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错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多呈紧张状态,给手法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为了保证手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整复类手法的操作应符合稳、准、巧、快的基本技术要求。
(一).稳
    是对整复类手法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强调在施行手法整复时,首先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它包括排除整复手法的禁忌症和具体手法的选择应用两个方面。就手法操作本身而言,应做到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一般来说,某一个关节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实现整复目的,可根据具体病情、患者适宜的体位、以及手法的特异性作用而选择安全性相对高的手法,不能过分依赖单一的扳法。此外,也不可一味追求手法整复时“卡嗒”声的出现,它并不是判断手法整复成败的标准。

(二).准
    是对整复类手法有效性方面的要求,强调进行关节整复时,一定要有针对性。首先必须具有明确的手法应用指征,即明确诊断,做到有是症方用是法;其次,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定位要准确,如施行拔伸类手法时,通过变换拔伸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可以使应力更好地集中于所要整复的关节部位,而在施行脊柱旋转扳法时,则可以通过改变脊椎屈伸和旋转的角度、以及手指的支点位置,使应力集中于需要整复的关节部位。


(三).巧
    是对整复类手法施力方面的要求,强调运用巧力,以柔克刚,以巧制胜,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不可使用蛮力、暴力。从力学角度分析,大多数整复类手法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因此,在施行关节整复时,力的支点选择和力的组合运用十分重要,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体位下的灵活变化,要尽可能地借患者自身之力以完成手法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巧”的技术要求。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四).快
    是对整复类手法发力方面的要求,强调发力时要疾发疾收。首先,需要对发力时机做出判断,它主要依靠手下的感觉,一般是在关节活动到极限位而又没有明显阻力的时候发力;其次,术者无论采用哪一个部位发力,一般都是运用自身肌肉的等长收缩方式进行,即所谓的“寸劲”,极少有形体和关节大幅度的运动;再次,需要对发力时间和力的大小进行控制,不能过长过大。以上4个方面的技术要求应贯穿于每一个整复手法操作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手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明·张介宾在《类经·官能)中告诫说:“导引者,但欲运行血气而不欲有所伤也,故惟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乃胜是任,其义可知。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慎。”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明确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这里的手法,实则指的便是整复手法。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一、体位的选择
    手法操作前要选择好恰当的体位。对患者而言,宜选择感觉舒适,肌肉放松,既能维持较长时间,又有利于医生手法操作的体位。对医者来说,宜选择一个手法操作方便,并有利于手法运用、力量发挥的操作体位。同时要做到意到、身到、手到,步法随手法相应变化。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术者身体各部动作要协调一致。
二、手法刺激强度的把握
     手法刺激强度主要与手法的压力、作用部位、着力面积、受力方式及操作时间有关。

第一节 作用原理
1.调整阴阳
2.补虚泄实
3.活血化瘀
4.舒筋通络
5.理筋整复
1.调整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
“阴阳生六子,退位而不用”。
发病原因: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推拿治疗:则是根据证候的属性,通经络、调气血、濡筋骨,最终阴平阳秘。
举例
穴位推拿观察胃的运动
    对两侧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推拿,结果表明:脾俞、胃俞在推拿后引起胃运动的增强;足三里则引起胃的运动的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胃的运动增强时,推拿后往往胃的运动减弱,而在胃的运动的减弱时,推拿后往往胃的运动增强。
2.补虚泄实
1.举例说明
脾胃虚弱——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作用脾俞、胃俞、气海等较长时间有节律的刺激而取得较好疗效。
胃痉挛——用点按等较强的手法刺激背部相应的俞穴治疗。
高血压——肝阳上亢的高血压可用推按揉拿等手法做重刺激,平肝潜阳而降压;痰湿内阻的高血压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肾俞用较长时间的轻刺激,健脾化湿来治疗。
2.补泻与哪些因素有关?
手法轻重;手法频率;手法的方向。
3.活血化瘀
(1)促进血液流通:实验发现:肩部推拿、手指的甲皱微循环明显加快,流速提高有明显意义;腹部用摩法治疗后发现肠的微循环微血管清晰度、微血管的排列、襻顶瘀血、流速流态及血色的改变较为明显。
(2)改善血液的流变:推拿通过手法的挤压作用,可以提高流速、改善血液的流变。
(3)降低血流阻力:推拿手法的直接作用,可以松弛血管的平滑肌、扩大管径,另外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手法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另一方面促进血液中游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解、排泄,从而促进小动脉管径扩张、而降低血流阻力。

(4)改善心功能:在内关、心俞穴推拿,发现可以减慢心率,心肌舒张期延长,血液灌注增加,提高心肌氧供,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增强。
(5)促进微循环的建立:微循环的建立与改善在筋伤恢复中尤为重要,有人对家兔跟腱切开再缝合,做筒部推拿治疗,发现毛细血管的开放量增加到32%,新增血管较前多50多倍。

4.舒筋通络
肌肉的收缩、紧张直至痉挛,经络不通、局部麻木不仁——是疼痛产生的原因,疼痛也是推拿临床的最常见症状,推拿手法治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科学家做生理学研究发现:调节肌肉张力的神经组织有位于肌肤的肌梭感受器和位于肌腱的腱梭感受器,前者兴奋时可使肌肉收缩,后者兴奋时可抑制肌肉收缩。运动研究证实,受累的肌肉充分拉长后可使腱梭感受器兴奋。推拿可通过运动关节类手法拉长受损的肌肉,从而消除肌紧张、痉挛。局部温度的升高,可使肌紧张、痉挛得到缓解,古《内经》有“按之热气至”记载,今实验显示推拿做功可使局部及其他部位温度升高而起到镇痛、镇静作用。

5.理筋整复
纠正解剖位置异常,筋入槽,骨对缝。
肩关节脱位——坐位,做跨肩关节的拔伸整复。
骶髂关节半脱位——斜扳、伸曲髋膝等被动运动手法整复。
腰椎后关节紊乱——斜扳法。
腰突症——强迫直腿抬高、斜扳、拔伸等手法整复。
肌腱滑脱——推拔或推扳手法整复
第二节 基本技术 实用推拿手法.flv
(一)成人推拿手法
    1.成人推拿手法,是推拿手法学的主体内容,推拿治病疗效的好与坏,关键在手法。成功手法要求达到均匀、深透、有力、持久、柔和五大标准。《医宗金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反之亦然。
    2.要求掌握十种手法:揉法、推法、扌衮法(滚法)、按法、拿法、点发、拍法、摇法、拔伸法、扳法.
1.揉法
[手法操作]
1.拇指揉法的手法操作:用拇指罗纹面自然吸定于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自然伸直放于体表,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手及大拇指作轻柔的小幅度旋转运动。摆动频率120~160次∕分。
2.多指揉法的操作手法:用食、中、环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自然伸直,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三指、腕关节及指下的皮下组织作小幅度的回旋运动。摆动频率120~160次∕分。
3.中指揉法手法操作:用中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微屈,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中指及指下的皮下组织作小幅度的回旋运动。摆动频率120~160次∕分。

4.大鱼际揉法的手法操作
         以大鱼际自然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充分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使大鱼际和吸定部位的皮下组织一起作轻柔和缓的回旋运动。摆动频率200次∕分。
5.小鱼际揉法手法操作
         用小鱼际自然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手指自然屈曲,其余操作同大鱼际揉法。
6.掌根揉法的手法操作
         用掌根部自然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腕关节充分放松并稍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和缓的回旋运动。摆动频率120~160次∕分。
7.迭掌揉法的手法操作
          用两手掌迭掌,下一手掌的掌根按于治疗部位,肘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以上身的摆动带动手臂、腕关节及治疗部位的皮下组织作回旋运动。摆动频率40~60次∕分。

[手法要领]
1.肩、肘、手腕充分放松,以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指的回旋运动(两手揉法则以上身主动摆动带动)。
2.着力点要带动治疗部位的皮下组织作回旋运动,而皮上组织与着力点保持相对不动,尽量不与皮肤发生摩擦,所谓“肉动而皮不动”。
3.揉动的动作连续而有节律,作用力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才停止;
4.紧推慢移;在每次揉动吸定的基础上,可逐渐在一定的部位或面上缓慢地移动,回旋的速度块,而移动的速度慢。
5.揉法的压力要小,着力部位自然放在治疗部位,而没有用力向下按的力量,为加强刺激,临床上常和按法结合使用而成按揉法。
[功效]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痉挛、消肿止痛、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适应症]
该手法用力轻柔和缓、深透,可使皮下组织产生摩擦而产生温热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于多种内科杂症、软组织损伤及各种痛症,如:
1.脘腹胀痛、胸闷胁痛、腰痛、头痛及四肢伤痛等痛症。脘腹胀痛,可采用小鱼际揉法、大鱼际揉法及掌根揉法揉腹,结合腹部穴位的点压;胸闷胁痛,可用小鱼际揉法、大鱼际揉法沿任脉、肋间隙操作;腰痛可用迭掌揉法或掌根揉法揉肾腧、命门、腰阳关等穴;头痛、眩晕,用中指揉法、拇指揉法揉头面穴位;四肢伤痛,多用拇指、大鱼际揉法在疼痛部位或穴位上操作;痛症临床治疗上常配合穴位的按揉法、疼痛部位的摩法、拿法。
2.便秘、泄泻、食欲不振等内科疾病。常根据不同病情辩证施治,采取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揉动方向,配合腹部的摩法、推法、挪法等手法治疗。
3.头面部及腹部保健。一般采取低频率的揉法,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
[禁忌症]
1.伤筋的急性期(伤后的24小时内)不宜采用揉法治疗,以免加重局部的皮下出血,加重肿胀。
2.局部有皮损或传染性皮肤病者。
3.局部肿胀较重或关节内积液较多者,不宜用揉法在局部操作。
2.推法
【定义】
用指、掌、拳、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经络上,紧贴体表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运动的手法称为推法,所谓“按而送之,推而行之。”
【分类】
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拇指推法、多指推法、掌推法、鱼际推法、拳推法、肘推法。
【使用部位】
拇指推和多指推法—多用于头面、颈项、四肢等部;
掌推法力度—多用于胸胁部、腰背部;
大鱼际推法—多用于头面、四肢部;
拳推法—多用于腰背、臀部及下肢部;
肘推法—适用于肌肉肥厚处或感觉迟钝处。
[手法操作]
1.拇指推法手法操作:用两手或单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其余四指自然分开固定于体表,腕关节微屈,拇指向四指的方向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2.多指推法手法操作:除拇指外的四指伸直并拢,以第一及第二指骨的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腕关节微屈,通过前臂向前斜下方的主动施力,使四指向指端方向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3.掌推法手法操作:全手掌按压于施治部位,五指微分开自然伸直,以全手掌的掌指面为着力面,通过前臂向前斜下方的主动施力,带动手掌向指端方向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4.肘推法手法操作:屈肘,将肘关节尺骨鹰嘴部着力于施治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通过上臂部向前斜下方的主动施力,带动肘关节鹰嘴部作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动。
5.鱼际推法手法操作:用掌根和大鱼际着力于体表,腕关节稍背伸,五指微屈自然放于体表,通过前臂向前斜下方的主动施力,带动掌根和大鱼际向虎口方向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6.拳推法手法操作: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背侧关节突起部着力于体表,腕关节用劲伸直,通过前臂向前斜下方的主动施力,带动背侧关节突起部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手法要领]
1.指、掌、肘要紧贴体表,动力着实。
2.推动的线路呈直线,推动的速度和力量要均匀,不要在体表产生跳跃、歪斜。
3.推动的压力从轻到重,施术者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4.推动的方向一般顺经络、肌纤维及静脉的走行方向。
5.拇指推法的推动距离较短,其余推法的推动距离宜长。
[功效]舒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理筋整复。
[适应症]
该手法灵活多变,可在全身各部位操作,患者常感觉温热舒适,是临床常常采用的推拿治疗方法之一。用于治疗各种痛症及气机阻滞的各类疾患,如:
1.风湿痹痛、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局部肿痛等痛症。腰腿痛、风湿痹痛,可用掌推法、拳推法或肘推法推脊柱两侧夹脊穴、背俞穴及肢体外侧。常常配合揉法作推揉法操作,亦常配合按法、滚法、点法、拿法作用于上述部位。
2.胸胁胀闷不舒,烦躁易怒等气机郁阻病症。用掌推法推胸胁部,沿胸部正中向下直推,可摩法、擦法配合使用,并按揉背部的肝俞、胆俞等穴,行气舒肝解郁。
[适应症]
3.高血压、头痛、头昏、失眠等气机上逆病症。常用拇指推桥弓、眉弓,掌推脊柱两侧膀胱经以平肝潜阳、降气止逆,常配合按揉太阳、抹前额,拿揉颈项及揉中脘、摩腹等操作手法。
4.腹胀、便秘、食积不化等气滞中焦病症。可用掌推法推脘腹部,配合脘腹部的揉法、振法、摩法使用。
5.足疗法中的运用,常采用拇指推法在足部的反射区,按向心方向推动,多用于慢性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
1.常适当运用一些介质以防止皮肤破损。
2.在关节端部推动时,推得方向应指向肌肉肌腱的起止点,有利于理筋顺筋,在肢体中部推动时,则固定一端推向另一端。
3.推动的方向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顺静脉的方向推动有利于消肿,顺动脉的方向推动则加强活血化瘀,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向上推为升,下推为降。
4.推动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也不可过轻。
滚动类手法——扌衮法
滚动类手法是以腕关节做连续的、有节奏地屈伸活动,使手背部在治疗部位上做类似球状的滚动。本类手法有滚法、扌衮法、掌指关节滚法。
3.扌衮法
【定义】 小指掌指关节背侧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由腕关节的伸屈和前臂的旋转的复合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作持续不断地滚动的手法称为扌衮法。
*这里小指掌指关节背侧: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扌衮法是“滚法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是在滚发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而成,具有刺激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柔和的特点。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疾病。它的发明者是上海中医学院的丁季峰老先生。成功的扌衮法波形是向心形和纺锤形。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着力面的不同可分为:小鱼际扌衮法、掌指关节扌衮法、拳尖扌衮法。小鱼际扌衮法—肩臂部,掌指关节扌衮法—肩颈部、胸背部,拳尖扌衮法—腰臀部及下肢后部。
*丁季峰老先生的扌衮法手法要领:术者用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附着于治疗部位上,掌指关节处略为屈曲,通过腕关节做主动连续的屈伸运动,带动前臂的外旋和内旋,使掌背侧在体表治疗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扌衮动作要领应掌握
(1)肩关节自然下垂,肩臂部不要过分紧张。上臂与胸壁的距离保持在5~10cm左右,距离过近影响手法的发挥,距离过远则易疲劳。
(2)肘关节屈曲至120~140°左右,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活动。
(3)手腕要放松,腕关节屈伸幅度要大,使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左右,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动约80°左右,向内滚动约40°左右。

(4)小鱼际及掌背小指側着力点,滚动时药吸附于治疗部位上,不可跳动,顶压或使手背拖来拖去摩擦移动,并应避免手背撞击体表治疗部位。
(5)滚动时手背部接触范围为手背尺侧至中指线。
(6)操作时指掌均应放松,手指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并拢或伸直,否则也会影响手法的柔软性。
(7)手法的压力要适量而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不可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

[手法操作]*

1.(小鱼际)扌衮法的手法操作:拇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90°,其余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自然屈曲,手背呈一自然弧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起始着力点,吸定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运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的滚动。
2.掌指关节扌衮法的手法操作: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起始着力点(吸定点),以小指、无名指、中指及食指的掌指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稍屈向尺侧,前臂作主动的前后推旋,带动腕关节的小幅度的屈伸活动,其余手法动作同扌衮法。
拳尖扌衮法,又称指间关节扌衮法,它的的手法操作要领是:拇指自然伸直,余四指半握空拳状,以小指、无名指、中指及食指的第一指间关节背侧为起始着力点,肘关节屈曲100°~120°,前臂作主动的前后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作无尺、桡偏移的屈伸活动,使小指、无名指、中指及食指的第一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治疗部位上产生持续的滚动。
[手法要领]

          1.伸屈腕关节是以第二到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的;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因此扌衮法的吸定点是上述两轴的交点,即小指掌指关节背侧。(拳尖扌衮法例外,因该手法没有前臂的滚动)
          2.沉肩、垂肘:上肢的肌肉及肘关节尽量放松、屈肘、肘关节屈曲约120°,置于身体侧前方,肘关节离躯体半尺远,腕关节屈伸范围在120°左右使掌背部分的1/2面积(尺侧)依次接触治疗部位。
          3.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
          4.滚动时要尽力减小摩擦力,动作协调而有节律,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
          5.紧滚慢移:滚动的频率每分钟120~160次之间,随腕关节的屈伸作用而作缓慢地向前移动,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移动幅度要小。      
        [功效]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痉挛 ,消除疲劳。
[适用病症]
举例:1.风湿痠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伤科疾患:痹症、半身不遂,多在四肢伸肌群及屈肌群反复使用,常配合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手法;颈椎病,先以掌指关节扌衮法于风池穴操作,并配合揉法,再沿颈部后群肌肉从风池至肩井小鱼际扌衮法反复操作,配合颈肩部的拿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沿脊柱两旁竖脊肌从上至下用掌指关节扌衮法和拳尖扌衮法反复施用,再沿臀部顺坐骨神经走行部位从上至下到跟腱上方用此法反复操作,在腰眼、环跳、承扶、承山等处可作重点操作部位;肩周炎,以小鱼际扌衮法于肩周操作,主要着力于三角肌、冈上肌及肌腱袖等部位,配合肩关节的被动运动;临床上治疗该类疾病常配合按揉法、拿法、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以共同达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等作用。2.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常运用拳尖扌衮法于腰背两侧膀胱经循行的线路、臀部及下肢后侧面上施治。3.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在腰骶部的八髎穴上采用掌指关节扌衮法和拳尖扌衮法治疗,常配合八髎、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的按揉和点穴手法治疗。

[注意事项]
1.该手法操作过程中要充分放松腕关节,腕关节的屈伸活动是由前臂的主动运动带动的自然运动,禁止运用腕关节的拙力从而造成腕关节出现折刀样的突变动作,使动作出现打击感、跳动感;并造成腕关节的僵硬,使腕关节的屈伸幅度不够,从而减少了手背部的接触面积,使动作缺乏柔和感。
2.操作的体表接触面应为肌肉丰厚处,尽量避免掌指关节的骨突部与脊椎棘突或其他关节的骨突处发生猛烈撞击。
3.扌衮法对体表产生均匀一致的刺激,前扌衮和后扌衮时着力轻重一致,避免出现“有去无回”或“有来无去”而产生顿拙感。(弹跳)
4.临床使用时常结合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此时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作到“轻巧、迅速、随发随受”。
附:滚法
【定义】
滚法是以手背吸附在体表进行往返滚动的一种手法。明确指出:
是以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做滚动,称为滚法,又称指间关节滚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中的一种辅助手法。
1.[手法要领]:术者手握空拳,用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体表治疗部位,腕部放松,通过腕关节做均匀的前后往返摆动,使拳做小幅度的来回滚动。频率每分钟约160次左右。
滚法的动作要领应掌握:
(1)着力点必须紧贴皮肤,不可离开或摩擦。
(2)腕关节屈伸幅度宜小,滚动幅度应控制在60°左右,即前后滚动均在30°左右。
2.适用部位:头部、肩背、腰骶及四肢关节处。
滚法
[功效]舒筋活血、镇静安神、健脾和胃、调畅气机
[主治]头痛、失眠、颈肩腰背疼痛等症。
    头痛、失眠:顺经络施术+偏峰推法;颈椎病、落枕等循足太阳膀胱经和项背部操作;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等腰痛症时,可在肾俞穴、大肠俞、关元俞、八髎穴等处做吸定滚动或往返操作。
4.按法
[定义]
用指或掌按压一定穴位或部位,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的一种手法,称为按法。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着力面的不同,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指按法—可用于全身各处穴位。
掌按法—适用于面积大而平坦的部位。
[手法操作]
1.指按法  手法操作:用拇指指峰、螺纹面或整个指腹按压在体表,其余四指自然伸直置于相应的位置,(固定)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40°~60°,拇指垂直向下用力按压,用力从轻到重,到最大力时停顿片刻,渐减压力,再重复加压,“按而留之”,使整个动作过程既平稳又富有节奏性。
2.掌按法  手法操作:用双手或单手手掌掌面紧贴体表,手指自然伸直放于体表,腕关节背伸,肘关节微屈,上半身前倾,将上半身的重量渐通过肩臂、肘传至手掌面,垂直向下按压,用力方式同指按法。
[手法要领]
1.手指或掌面要紧贴体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不可移动,前臂静止发力,按而不动逐渐加力,使力深透,用力从轻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2.按压过程用力有一定的节奏性,渐加渐减,使刺激逐步渗透到组织内部。
3.指按法要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或屈曲,腕关节掌屈,拇指或中指伸直,余四指屈曲,以指面为着力部,拇指着力更平稳着实。
4.掌按法要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以手掌为着力部,单掌或双掌按压体表。用于腰背及胸腹时要病人要配合呼吸,呼气时逐渐用力向下按,吸气时逐渐减压。
[功效]舒筋通络、解痉止痛、温经散寒。
[适应症]
手法特点:该手法是最早出现的推拿手法之一,刺激性较强,尤其指按法常可替代针刺,也常称之为指针手法之一。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头痛、三叉神经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痹症等各种痛症。头痛、三叉神经痛,用指按百会、太阳、鱼腰、风池、下关、合谷等穴位,常常按揉结合,组成拇指按揉法按揉上述穴位,配合头面部的抹法、一指禅推法等治疗;腰腿痛、痹症,多采用掌按法按腰背部、肢体的后侧,以通经活络、温经止痛,可配合滚法、推法等作用于上述部位。
2.风寒感冒、风湿麻木、颈项强直等症。风寒感冒,可掌按或指按背部膀胱经诸穴,常配合一指禅推法、擦法、推法作用于膀胱经;风湿麻木、颈项强直,常用指按法结合揉法按揉局部穴位,可配合指拨法。
[注意事项]
1.指按法接触面积小而刺激较大,故临床操作中常与揉法结合应用,边按边揉,有“按一揉三”的说法,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揉结合的连续手法操作。
2.按法的用力一定要逐渐加压,从轻到重,从重到轻,禁止突发突止,暴起暴落。
3.掌按法在腰胸部应用时要注意患者的骨质情况,避免造成医疗事故。
[禁忌症]
1.骨质疏松、骨结核、骨肿瘤等骨质病变时禁用掌按法。
4.严重肺胸疾患禁用掌按法。
5.有心脏疾患、或严重代谢疾患时禁用按法。
6.年老体弱、孕妇等禁用按法。
5.拿法
【定义】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的手法称之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
“推拿”的说法最早出现于明代,由“按摩”到“推拿”名称的改变也体现了推拿手法运用的飞速发展。后世的“拿坛子”、“抓沙袋”等功法的训练,即主要针对拿法而立,以增加手腕部的力量。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拇指与其配合手指的数目,可分为三指拿法、五指拿法。
三指拿法—适用于颈、肩部。
五指拿法—适用于头部、腰部及四肢部。
[手法操作]
用拇指与其他手指指面为着力部对称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它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提捏并施以揉动。
[手法要领]
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悬腕或腕关节自然掌屈或伸平,以指面为着力部前臂静止性发力。
1.挤捏和提起时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着力,避免使用指端着力。
2.操作中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虎口及掌面尽可能的紧贴体表。
3. 拿法是一复合手法,提捏中含有揉法的作用,实际上包含了捏、提、揉三种成分。
4.拿取的部位或穴位要准确,用劲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操作中腕关节要放松,动作灵巧、连绵不断,力量柔和,富有节律性。
[功效]舒筋通络、解痉止痛、发散风寒、升举阳气、行气活血、消积导滞
[适应症]
该手法即有力又柔和,患者感觉轻松舒适,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常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疾患,如:
1.落枕、颈椎病、肩周炎、偏瘫、四肢酸痛等症。落枕、颈椎病,可拿颈项部、肩井部及患侧上肢;肩周炎、偏瘫、四肢酸痛、运动性疲劳等,可自四肢近端拿向远端,可配合四肢的捏法、揉法、抖法等手法应用。
2.感冒、头痛身痛、发热恶寒等症。风寒外感、头痛身痛,常拿风池、颈项部、肩井及头部,多采用重拿法,以发汗解表;风热外感,可用轻拿法拿肩井、颈项部,轻快柔和以解肌发表。常配合抹头面、颞部扫散等手法治疗。
3.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可采用腹部的拿法或拿肚角的方法,配合腹部的摩法、推法、振法等手法。

6.点法
[定义]
以拇指指端或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按而压之,戳儿点之,谓之点法。点法首见于《保生秘要》,从按法发展而来,可属于按法的范畴。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着力面的不同,可分为拇指端指端点法、屈指点法、肘点法。指端点法—可用于全身各处穴位及痛点,屈指点法、肘点法—适用于背部及腰臀部俞穴。
[注意事项]
1.拿时一紧一松的提起、放下,用力由轻到重,和缓而有节律性,逐步达到渗透的作用,切忌突然的加力、减力。
2.操作中要注意腕关节的灵活性,动作协调,可双手交替操作或同时操作,避免死板僵硬。
3.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避免损伤手指和腕关节。
[手法操作]
1.指端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以拇指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点压。
2.屈指点法:屈食指,其他手指相握,以食指第一指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末节尺侧缘紧压食指指甲部位以助力。前臂与食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
3.肘点法:肘关节屈曲,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总量,垂直用力,持续按压。
[手法要领]
1.拇指指端点法宜手握空拳,用相邻的手指固定着力指第一指间关节,如拇指则将第一指间关节紧贴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的外侧,中指则用拇指及食指螺纹面紧贴其第一指间关节掌侧及背侧,以免用力时损伤指间关节。
2.屈指点法宜手握实拳,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其余手指自然屈曲握紧以便对用力指起固定和助力作用。
3.点法操作时,应由肩或前臂发力,并施以身体的重量,意念集中于着力处。
4.用力要由轻到重,再逐渐减力,切忌粗爆戳按。着力要固定,不得滑移,使刺激逐步渗透到机体的组织深部,使之产生“得气”的感觉,并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5.点法的用力方向多与受力面相垂直,点在穴位上时,压力方向常常与针刺穴位的方向相一致。
[功效]舒筋活络、调经通气、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适应症]
该手法刺激较强, “以指代针,点法是也。”一般认为,点法与按法的区别在于:接触面积大,压力较为缓和的按法;接触面积小,压力较大的则为点法,有以指代针之义。常常用于治疗各种痛症,如:
1.头痛、颈痛、落枕等,头痛,点风池、太阳、鱼腰、百会等穴;颈痛、落枕,点风池、华佗夹脊穴、天宗、拇指根部等。
2.腰腿痛,点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八髎、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
3.牙痛,点合谷、下关、听会、颊车、翳风等
4.胃脘痛、腹痛,点脾俞、胃俞、足三里、上巨虚、内关等。
以上各种痛症采用点法治疗,均具有很好的止痛疗效,常和按法、压法和揉法等在上述穴位配合操作。
[注意事项]
1.点法用力要注意逐渐加力和逐渐减力,禁止使用暴力,并且力量的大小既要产生“得气”感,又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避免造成局部损伤。
2.对于年老体弱、久病体虚的患者不可使用点法,犹以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忌用。
3.在临床上点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边点边揉,可以避免气血积聚和局部的如组织损伤。
7.拍法
【定义】
五指并拢,用虚掌或拍子拍击体表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拍法。拍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
[手法操作]
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自然微屈,使掌心空虚,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的用虚掌拍击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时,宜双掌交替操作。


[手法要领]
1.上肢放松,肘关节微屈,腕部背伸,手掌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成虚掌。以肩关节活动为主,带动肘腕活动。
2.操作时虚掌蓄气拍击治疗部位,使振动感渗透到组织深层。
3.拍击动作要平稳,使掌周、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从而击打声清脆,拍击部位无痛感。
4.拍击时腕关节要充分放松,力量从前臂通过腕关节传到掌部,使击打的力量刚柔相济,拍击的动作灵活自如。
5.拍击时要有弹性、有节奏感,不可拍实治疗部位。
6.直接接触皮肤拍击时,以皮肤轻度潮红为度。
[功效] 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益气升阳
[适应症]
1.常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和下肢后侧,用于治疗各种痛症、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症,如:
2.腰背肌膜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用拍法拍背部、腰骶部及下肢后侧,常反复操作,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也常配合背部、腰骶部及臀腿部击法应用。
3.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及肌肉痉挛等症,常配合患部的揉法、击法、弹拨法使用。
4.常作为推拿结束手法和保健手法使用。
[注意事项]
1.拍击时应用虚掌,忌平掌拍击。
2.拍击时用力应与体表垂直,不可偏移,一拍即起,不可拍实,否则易抽击皮肤而疼痛。
3.拍击的动作干脆利落,不可在体表产生拖、拉等动作。
4.要掌握好适应症,对有结核、冠心病、肿瘤等症者禁用拍法。
8.摇法
【定义】用一手握住或夹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做缓和被动的换转活动的一种手法,称摇法。
肩关节摇法手法操作
1.托肘摇肩法:患者坐位,肩部放松,患侧肘关节自然屈曲,术者站于受术者患侧,用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从其前臂下方穿过,以手腕托住肘关节,用手拿住肘关节上方,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然后双手协调用力,让患肩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从小到大幅度的环转摇动。
2.握手摇肩法:患者坐位,肩部放松,术者站于其患侧,用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其手部,稍用力做手臂牵拉,待手臂拉直后,保持一定牵拉力的情况下,使其肩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
肩关节摇法手法操作
3.大幅度摇肩法(大云手):患者坐位,双上肢放松自然下垂。术者站于其前外方,两足成“丁字步”,面向患者而立,双手掌握住患肢的腕关节,适当牵拉上肢并使上肢内收逐渐上抬,在托起上肢的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时,即呈虎口向下位握住腕部,然后另一手顺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滑移至肩关节上部。稍作停顿,两手协调运动,按于肩部的一手固定肩关节并略向下按,握腕的一手上提,使肩关节上抬,然后使肩关节外展,从后下方摇落回初始下垂位置,下落时扶按肩部的一手随势沿上臂、前臂滑落回腕关节,呈初始时两手掌握住腕部状态。此为肩关节大幅度摇转一周,反复摇转数次。在摇转肩关节的过程中,要配合脚步的移动以调节身体的重心,当使肩关节向上及向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小步,身体重心向前;当使肩关节向下及向前外下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肘关节摇法
患者坐位,上肢放松,屈肘约45°左右,术者用一手托握住其肘关节后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肘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被动环转运动。
腕关节摇法
患者五指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臂前伸,术者双手合握住其手掌部,用两拇指平按于腕关节背侧,余指分别握住其大、小鱼际部,在适当牵拉的时,术者两手臂协调运动,使患者腕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或者术者用一手握住其腕关节上部,另一手握住其并拢伸直的四指,两手做背向用力牵拉时,使患腕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
腰椎摇法
1.仰卧位摇腰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自然屈膝屈髋,术者双手分别按住两膝关节,一手按患者膝关节,另一手按住足踝部,双手协同用力,带动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2.俯卧位摇腰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并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按压腰部正中,一手从患者双下肢大腿前方穿过,抱起双下肢,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同时按压腰部的一手适当的施加一定的压力。。
3.站立位摇腰法:患者站立位,双手平伸扶墙,术者一手扶按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其脐部,两手做一前一后协调的环转揉动,使患者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4.滚床摇腰法:患者左于诊断床上,术者站在其后方,助手按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上身后仰靠在术者身上,术者用两手臂环抱其胸部并双手交锁固定,适当做向上牵托时,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摇转。
颈项摇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使头颈部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环转摇动,反复摇转数次。
掌指关节摇法
患者四指自然伸直并拢,掌心向下,手臂前伸,术者用一手握住其掌部一侧,另一手握住其伸直并拢的四指,两手做背向牵拉用力时,使患者掌指关节做被动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运动。
髋关节摇法
患者仰卧位,一侧髋膝屈曲,术者一手扶按于其屈曲的膝关节前部,另一手握住足踝部或足跟部,将髋、膝关节屈曲的角度维持在90°左右,然后两手做协调运动,使其髋关节做被动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
膝关节摇法
患者仰卧位,一侧髋膝屈曲,术者一手托扶其屈曲的膝关节后腘窝部,另一手握住足踝部或足跟部,然后两手做协调运动,使其膝关节做被动的小范围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
踝关节摇法
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放松,术者用一手握住其足踝部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向上牵拉时水平位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摇运动;或患者俯卧位,受术下肢屈膝,术者用一手扶按于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趾部,两手协调运动,做垂直方向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环摇运动。

[手法要领]
1.两手协调配合,动作柔和,用力稳、准,除被摇动的关节外,其余部位应固定,避免产生晃动。
2.摇动时切勿使用暴力或蛮力,摇动的速度由慢渐快,尤其刚开始摇动时速度要慢,可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和患者的逐渐适应而渐加快速度,但摇动的速度总以慢为宜。
3.摇动的方向和幅度要在生理许可范围内和患者能耐受度内进行,幅度由小渐大,循序渐进。
[功效] 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痉止痛、行气活血
[适应症]
该类手法用于全身各关节处,多用于治疗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如下:
1.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可用颈项部摇法摇颈项部,常配合颈项部拿法、揉法、扳法应用。
2.肩关节周围炎、肩部软组织损伤等,可用肩关节摇法摇肩,可配合肩部拿法、牵抖法、揉法使用,肩关节周围炎早期,应使用小幅度摇法,以患者舒适为度。
3.急性腰扭伤、腰背筋膜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恢复期,常用腰部摇法摇腰。
4.髋关节扭伤、髋关节滑膜嵌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常用髋关节摇法摇髋。
5.肘、腕、膝、踝关节扭挫伤,骨折后遗症等,可用肘、腕、膝、踝关节摇法。
6.常作为保健手法使用,各关节摇转时应缓慢,使受术者感觉舒适、轻松。
[注意事项]
1.摇法使用前应先用和缓轻柔的手法如,揉法、拿法等,使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后才操作摇法。
2.摇法的幅度要限制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及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禁止使用暴力、蛮力。
3.摇转时速度应逐渐加快,不可突然快速摇动。
4.摇转时其运动轨迹是圆锥形,常用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另一手摇动;或以关节为中心,两手同时做相向的环转运动。
[禁忌症]
1.对于有习惯性脱位病史的患者禁用摇法。
2.对于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颈椎病慎用摇法。
3.颈部外伤、腰椎滑脱、脊柱骨折等病症禁用摇法。
4.对于四肢伤筋疑为肌腱、韧带断裂伤禁用摇法。
9.拔伸法
【定义】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沿其纵轴方向牵拉另一端,使关节或半关节伸展的手法,称之为拔伸法。其又称为“牵引法”、“牵拉法”、“拉法”和“拔法”,是正骨推拿流派常用手法,包括全身各部关节、半关节的拔伸牵引方法。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拔伸的关节或半关节分为: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腰椎拔伸法、骶髂关节拔伸法、踝关节拔伸法。

[手法操作]
     (1)头颈部拔伸法:包括掌托拔伸法、肘托拔伸法和仰卧位拔伸法三种。
1.掌托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双手掌心向上,双前臂尺侧放于患者肩颈部,以双手拇指指端或罗纹面顶住(枕骨下方)两侧风池穴,两手掌分置于其两侧下颌角的下方,用两手掌及拇指顶托住患者头部,缓慢向上拔伸,同时两前臂下压,利用杠杆力的作用,使患者的颈椎持续地向上牵引1~3分钟。(本教材)
2.肘托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用一手横托住患者的枕后部以固定助力,以另一上肢肘弯部托住其前下颌部,手掌自然扶住一侧面部加强固定,两手协调用力托住患者的头部缓慢地向上牵引,使其颈椎持续地向上牵引1~3分钟。
3.仰卧位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端,面向患者,用一手托扶住其枕后部,另一手托扶下颌部,两手臂协调用力,托扶住患者的头部沿水平线向其头顶端缓慢牵引,使其颈椎持续地水平位牵引。
[手法操作]
(2)肩关节拔伸法:包括上举拔伸法、对抗拔伸法、手牵足蹬拔伸法。
1.上举拔伸法: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其患侧后方,用一手托握住患肢侧上臂下段,并将其手臂自前屈位或外展位缓慢抬起,至肩关节外展120°~140°时,用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关节处,同时托上臂的一手自然上移,握住其前臂,两手协调用力,向上缓慢地拔伸,至有阻力时,以钝力持续进行牵引。
2.对抗拔伸法: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其患侧,用双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肘部,保持肩关节外展位持续牵拉。助手协助固定其身体上半部或嘱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对抗用力。(本教材)
3.手牵足蹬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患肩位于床边。术者立于患者患侧,面向其头面部,以临近患者一侧下肢的脚掌置于其腋下,双手握住其腕部或前臂部,沿水平线斜向外下方缓慢牵拉,同时顶住腋下的脚掌用力与之对抗,手足协调用力,使其肩关节在外展位20°~40°得到持续牵引,牵引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使肩关节内收、内旋。

(3)腕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面向患者而立,用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水平用力,缓慢地进行牵拉。
(4)指间关节拔伸法:用一手握住患侧腕关节,另一手捏住患指末节掌背面,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缓慢地拔伸其指间关节。

(5)腰椎拔伸法:患者俯卧位,双手用力抓住床头,或一助手双手扶住其腋下,帮助固定其身体上部。术者立于患者足端,用双手分别握住其两足踝部,同时向足端斜上方逐渐用力牵拉。在牵拉中,术者可站于矮几上,身体上半部顺势后仰,两肘关节伸直,以加强牵拉的力量。
(6)骶髂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患侧膝关节屈曲,另一侧下肢自然伸直,会阴部垫一软枕。术者立于患侧,面向患者头部,一手扶按其患膝前部,另一手臂穿过其腘窝,握住扶膝一手的前臂,并用腋窝挟住其小腿下段,同时用一足后跟抵住其会阴部软枕上,手足协调用力,将其下肢向下方逐渐拔伸,术者身体亦随之而后仰,以增强拔伸之力。
(7)膝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双手握住一侧的下肢的踝关节部,沿下肢的纵轴方向持续拔伸。
(8)踝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握住其患足掌前部,一手托握住其足后跟,两手协同用力,将其患踝向肢体远端拔伸,助手可握住患者的患肢小腿下段与术者作对抗牵拉,在拔伸过程中,可配合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手法要领]
1.牵引拔伸时力量应循序渐进,由小逐渐增大,拔伸到一定的程度后,则需维持一个稳定的牵拉力,但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拔伸动作要稳而缓,用力均匀而持续,不可突然暴力牵拉。
3.牵拉时要注意固定好近端,牵拉远端,牵拉的方向应顺应肢体的纵轴线,不可歪斜。
4.临床操作中,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和施术部位的不同,控制好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10.扳法
【定义】使关节做被动的扳动,即用双手同时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协调扳动某关节,使关节产生伸展、屈曲或旋转等运动形式的手法,称之为扳法。扳法是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扳法应用于关节,多以“巧力寸劲”使关节做短暂、快速的运动。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扳动的关节不同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关节扳法、肘关节扳法、腕关节扳法、髋关节扳法、膝关节扳法、踝关节扳法。
胸椎扳法
包括扩胸前顶后扳法(扩胸牵引扳法)、挺胸对抗复位法、拉肩式胸椎扳法、搂胸膝顶法和仰卧压肘胸椎扳法。
1.扩胸前顶后扳法手法操作: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保于枕后部。术者立其后,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两肘部,以一侧膝关节顶在患椎棘突上,同时嘱患者主动向后扩胸至最大限度,并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末,术者两手托其肘快速小幅度将两肘向后扳动,同时膝关节前顶,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2.挺胸对抗复位法手法操作:患者坐位,挺胸双上肢相握上举,术者立其后,用一手扶持住双上臂远端,另一手拇指抵住患椎棘突上,术者顺势向后扳动其双上肢的同时,拇指用力向前推动所按棘突,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胸椎扳法
  3.胸椎对抗复位法手法操作:两手交叉扣住并抱于后枕部,两手臂自其两腋下深入,并握住其两前臂下段,一侧膝部顶压住病变胸椎处。然后握住前臂的俩手下压,而两前臂则用力向上抬,将其脊柱向上向后牵引,而顶压患椎的膝部也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持续牵引后,两手、两臂与膝部协同用力,做一突发性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喀的弹响声。
4.搂胸膝顶法手法操作: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术者双上肢绕过患者肩关节外侧,搂住其胸部,十指于其胸前交叉扣住,以一侧膝关节顶在患椎棘突上,同时嘱患者主动向后扩胸至最大限度,并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末,术者双上臂搂住其双肩部向后扳动,同时膝关节前顶,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胸椎扳法
5.拉肩式胸椎扳法手法操作: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立于其健侧,用一手穿过对侧腋窝兜托住其肩前部,另一手用掌根按压在患椎棘突旁,兜托住肩部的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按压其患椎的一手将患椎向健侧推动,当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6.仰卧压肘胸椎扳法手法操作:患者仰卧位,两臂交叉置于胸前,两手分别抱住对侧肩部,全身放松;术者一手握拳,拳心向上,将拳垫在其背脊柱的患椎处;另一手按压在其交叠的双肘部。嘱患者做深呼吸,在其呼气时,压肘的一手顺势下压,待呼气将尽未尽时,随即用“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向下按压,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喀喀”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腰部扳法
包括腰椎斜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直腰旋转扳法、腰椎后伸扳法。
1.腰椎斜扳法手法操作:患者侧卧位,在上的下肢屈膝屈髋,在下的下肢自然伸直,术者面对患者而立,用一手或肘部扶按于其肩前部,另一手或肘扶按于患者的臀髂部。两手或两肘协调用力,先使其腰部作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扶按于肩部和臀髂部的手或肘同时用较小的力量向下按压,使肩部向背侧、臀部向腹侧转动,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小幅度的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此时腰椎常可发出“喀喀”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腰部扳法
2.腰椎定位旋转扳法手法操作:患者坐位,腰部放松,双手扣住放于枕后部,腰前屈到某一需要角度后,以棘突向右侧偏歪,相应做右侧旋转扳动为例:一助手位于其左侧前方,用两下肢夹住其左侧小腿部,双手按压于左侧下肢股上部,固定患者的下肢和骨盆。术者位于患者的右侧后方,用左手拇指顶按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侧方,右手臂从右腋下穿过,并用手掌勾住其颈项后部,右掌缓慢下压,至术者左拇指感觉其棘突活动、棘突间隙张开时停止加压,保持此时的腰部前屈幅度,然后右侧手臂缓慢用力,左拇指顶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为支点,先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后,再使其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略听片刻后,右掌下压其项部,右肘部托住其右肩部向上抬,左手拇指同时用力向对侧顶推偏歪的棘突,双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见“喀”的一声,左拇指可感觉棘突的弹跳感,术者随即松手。

3.直腰旋转扳法手法操作:患者坐位,两下肢分开,与肩同宽,双上肢自然下垂,腰部放松。以向右侧扳动为例:术者立于患者的左侧,用两下肢夹住其左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右手从其右腋下穿过,以手掌和腕部勾托住其右肩部,左手掌抵住其左肩部后方,然后两手协调用力,右手腕及掌牵托住患者肩部上提的同时向后拉肩,左手掌则前推左肩后部,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见“喀”的一声,随即松手。
*另一种手法操作,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腰部放松。术者立于患者对面,用两下肢夹住其双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以左手掌抵于其肩前,右手掌抵于其肩后,两手协调用力,一推一拉,使患者腰部向右侧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见“喀”的一声,随即松手。
4.腰椎后伸扳法手法操作:患者俯卧位,双下肢并拢,全身放松,术者用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环抱住其双下肢膝关节上方部,托住其双下肢缓慢上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略停片刻,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下压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的扳动。
肩关节扳法
肩关节扳法包括 :肩关节前屈扳法、外展扳法、内收扳法、旋内扳法、上举扳法。
1.肩关节前屈扳法手法操作:
     患者坐位,上肢放松自然垂于体侧,术者半蹲于患肩前外侧,将患侧上臂放于术者内侧前臂上,双手十指交叉放于患者肩部,从其前后方将患肩扣住。然后术者缓缓起立,双手臂协调用力,将患臂缓缓上抬,至肩关节前屈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随即放下。在做扳动之前,为使肩关节尽量放松,常先使患者肩关节做小幅度的前屈数次或做小范围的环转摇动数次,再做扳动。
肩关节扳法
2.肩关节外展扳法手法操作:
    患者坐位,上肢放松自然垂于体侧,术者半蹲于患肩外侧,将患者患侧上臂的肘关节上部放在术者肩上,双手十指交叉放于患者肩部,从其前后方将患肩扣住。随后术者缓缓起立,双手臂协调用力,使其肩关节缓慢外展,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一肩关节外展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3.肩关节内收扳法手法操作:
    患者坐位,患侧上肢屈肘紧贴于胸前,手搭扶在对侧肩部。术者立于其身后,用一手扶按于患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穿过其健侧肩部,托住其患侧肘关节外侧并缓慢向胸前上提,上提时保持肘紧贴胸前,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4.肩关节旋内扳法手法操作:
    患者坐位,患侧上肢的手和前臂置于腰部后侧。术者立于其身后,用一手按住其患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将患肢小臂沿其腰背部缓缓上抬,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较快速、有控制地上抬其小臂的动作。
5.肩关节上举扳法手法操作:
    患者坐位,双上肢放松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其患侧后方,用一手握住患侧前臂近腕关节处,将其上肢自前屈外展位缓缓上抬,至120°~140°时,用另一手并排握住其前臂下段,双手协调用力,向上逐渐牵拉其上肢,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较快速、有控制地向上牵拉动作。
肩关节上举扳法还可在患者卧位时操作: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坐于其头侧端,操作同上。
肘关节扳法
     肘关节扳法手法操作要领:
        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放松平放于床面。术者坐于其患侧,用一手托握住其患肘关节后上方,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远端,先使肘关节做缓慢地屈伸和摇动,以使肘关节充分放松,然后根据其关节的功能障碍具体情况决定办法的应用。如是肘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则在其放松后,使肘关节缓慢屈曲,至有明显阻力时,用握住前臂的一手持续用力加压使肘关节维持屈曲,维持片刻后,双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较快速、小幅度地加压扳动,随即松手。如是关节伸直受限,则以反方向用力施法。
直腿抬高扳法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放松。助手以双手按于其健侧膝关节上下部以固定。术者立于其患侧。将其患侧下肢缓缓抬起,小腿部置于术者近患肢的肩上,两手扶按其膝关节上下部,以避免扛扳过程中膝关屈曲。肩部与两手协调用力,将患肢慢慢扛起,使其膝关节在伸直位的状态下屈髋,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稍增加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为加强腰部神经根的牵拉幅度,可在其下肢上抬到最大阻力时,以一手握住足掌前部,突然向下扳拉,使其踝关节尽量背伸,然后进行增加幅度的上抬、抗扳,可重复操作3~5次。
颈椎扳法
包括颈椎斜扳法、旋转定位扳法、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1.颈椎斜扳法手法操作:
     患者坐位,颈项放松,头略前俯或中立位,术者立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头顶部,另一手托握住其下颏部,两手协调反向运动,使颈椎做侧方旋转,当旋至最大限度稍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双手用“巧力寸劲”协调、快速扳动,使颈椎过旋,此时颈椎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可按同法做另一侧的扳动。亦可在患者仰卧位时操作,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用一手托握住其下颏部,另一手扶持住其枕后部,两手协调用力,在适当地做颈椎牵引的同时,使颈椎做侧方旋转,当旋至最大限度稍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双手用“巧力寸劲”协调、快速扳动,使颈椎过旋,此时颈椎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手法操作:
       患者坐位,头颈微前屈,颈项放松。术者立于其棘突偏歪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兜托住下颏部,在适当地做向上牵引颈椎的同时,将其头部缓慢的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相反方向的扳动,即兜托下颏部的一手略向上提,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用力向对侧外上方推动,此时颈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随即松手。
3.环枢关节旋转扳法手法操作:
    患者坐位,头颈微前屈,颈项放松。术者立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第二颈椎棘突旁,另一手以肘弯部兜托住下颏部,肘臂部协调用力,将颈椎均匀的向上拔伸,在维持牵引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快速扳动,同时顶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时做相反方向的推动,此时颈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随即松手。
二、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穴位.flv(链接视频)
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八法。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小儿推拿疗法中来,成为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
熟悉八种手法: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运法、捣法、捏脊法。
1.推法
一、推法
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临床上根据操作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操作】
1.直推法:
    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罗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或食指、中指伸直,以罗纹面着力,用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分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约每分钟220~280次左右。
2.旋推法:
    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约每分钟160—200次左右。   

3.分推法:
    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其挠侧缘,或示中二指螺纹面,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作“八”形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50次左右。
4.合推法:
    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肘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作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本法又称合法或和法。

【动作要领】
1.直推法
    用拇指着力作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作主动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指、中指着力作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肘部作适当的屈伸活动。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拂尘状,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2.旋推法
     医者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松,仅依靠拇指作小幅度的旋转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作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动作协调,均匀柔和,速度较直推法稍缓慢。
 
【动作要领】
3.分推法
    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作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作弧线分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
4.合推法
    其动作和要求与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动方向相反,主要是作直线合推,不作弧线合推,动作幅度较小,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

 【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
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

【适用部位】
    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状穴位,分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及肩胛部等,合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

2、揉法
【定义】以手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称为揉法。揉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三种。
【操作】
1.指揉法
     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和缓的、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拇指揉法、中指揉法、食指中指揉法和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揉法。
2.鱼际揉法
     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带动着力部分在治疗部位上作轻柔和缓、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操作】
3.掌根揉法:
    以掌根部分着力,吸定在治疗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部及着力部分连同前臂作轻柔和缓的、小幅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动作要领】
   同成人推拿手法的揉法要领,但动作宜轻柔。

【注意事项】
1.揉法在操作时,着力部分不能与患儿皮肤发生摩擦运动,也不能用力下压。
2.揉法的动作与摩法颇为相似,需注意区别,揉法着力相对较重,操作时要吸定治疗部位或穴位,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着力相对较轻,操作时仅在体表作抚摩,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
【适用部位】拇指与中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食指中指揉法适用于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等穴位,三指揉法适用于胸锁乳突肌及脐、双侧天枢穴。鱼际揉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胁肋部、四肢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部、腹部及四肢部。
3、按法
【定义】以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或掌面(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地持续进行,称为按法。根据着力部位不同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操作】
【动作要领】
1.操作时,按压的方向要垂直向下用力。
2.按压的力量要由轻到重,力量逐渐增加,平稳而持续。
3.按压时着力部分要紧贴患儿体表的部位或穴位上,不能移动。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切忌用迅猛的暴力,以免造成组织损伤。
2.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撤力,而应逐渐减轻按压的力量。
【适用部位】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和穴位。掌按法适用于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胸腹部、腰背部等。
4、摩法
【定义】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称为摩法,分为指摩法与掌摩法两种。
【操作】
1.指摩法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悬屈,以指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
2.掌摩法
     指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用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部位上,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连同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
【动作要领】
1.肩、肘、腕均要放松。
2.操作时,前臂要主动运动,通过放松的腕关节而使着力部分形成摩动。
3.动作要和缓协调,用力轻柔、均匀。
【注意事项】  同成人推拿手法中的摩法。
【适用部位】  指摩法和掌摩法主要适用于胸腹部。
5、掐法
【定义】以拇指爪甲切掐患儿的穴位或部位,称为掐法。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
【操作】医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指腹紧贴在食指中节桡侧缘,以拇指指甲着力,吸定在患儿需要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进行切掐。
【动作要领】操作时,应垂直用力切掐,可持续用力,也可间歇性用力以增强刺激,取穴宜准。
【注意事项】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更不能掐破皮肤。掐后常继用揉法,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或不适感。
【适用部位】适用于头面部和手足部的穴位。
6、运法
【定义】 以拇指罗纹面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在患儿体表作环形或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操作】以一手托握住患儿手臂,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平坦向上,一手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着力,轻附着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运动,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频率为每分钟60~120次。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医者着力部分要轻贴体表。
2.用力宜轻不宜重,作用力仅达皮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运法的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幅度较旋推法为大。运法的方向常与补泻有关,操作时应视病情需要而选用。
3.操作频率宜缓不宜急。
【注意事项】操作时一般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以保护患儿皮肤。
【适用部位】多用于弧线形穴位或圆形面状穴位。
7、捣法
 [定义]以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有节奏地叩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法。实为“指击法”或“叩点法”。
【操作】患儿坐位,以一手握持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手掌向上,用另一手的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后的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其他手指屈曲相握,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带动着力部分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5~20次左右。
【动作要领】
1.前臂为动力源,腕关节放松。
2.捣击时取穴要准确,发力要稳,而且要有弹性。
【注意事项】
1.捣击时不要用暴力。
2.操作前要将指甲修剪圆钝、干整,以免损伤小儿肌肤。
【适用部位】适用于手部小天心穴及承浆穴。
8、捏脊法
【定义】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作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者,称为捏法。小儿推拿主要用于脊柱,故又称捏脊法。
 【操作】
1.患儿俯卧,被捏部位裸露,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地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
2.患儿俯坐位或俯卧位,被捏部位裸露,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上,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处的肌肤,拇指端前按,拇指、食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地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
3.患儿坐位或卧位,以一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的指面前1/3处相对着力,或用拇指指面与食指中节掌侧的桡侧相对着力,稍用力将治疗处的肌肤夹持住,然后一紧一松挤压被治疗的肌筋,井在该肌筋上下端之间作缓慢移动挤压。
 06分类-卫生部 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请看简介】.flv(临床提高视频课件)
【动作要领】
1.肩、肘关节要放松,腕指关节的活动要灵活、协调。
2.操作时既要有节律性,又要有连贯性。
3.操作时间的长短和手法强度的轻重及捏挤面积的大小要适中,用力要均匀。
【注意事项】
1.捏脊时要用指面着力,不能以指端着力挤捏,更不能将肌肤拧转,或用指甲掐压肌肤,否则容易产生疼痛。
2.捏拿肌肤不可过度,捏拿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也易导致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3.挤压向前推进移动时,需作直线移动,不可歪斜。
4.捏法靠慢功奏效,不可急于求成。
【适用部位】脊柱。
(三)保健推拿
1.头面部保健推拿程序(仰卧位)
(1)直推前额。开天门。
(2)分推前额。推坎宫。
(3)点揉太阳及颅侧骨缝。
(4)点按头顶五经。
(5)扫散少阳。
(6)点揉枕后穴位。
(7)推胆经、推桥弓。
(8)捻揉耳廓、点耳前穴位。
(9)抹面、点穴。
(10)鱼际揉前额及面颊。
(11)头顶指尖击法及梳法。
2.肩部保健按摩(端坐位)
(1)滚法放松肩关节周围。
(2)肩部拿法。
(3)肩部掌揉法。
(4)拇指揉或一指禅推肩前。
(5)拇指揉或一指禅推肩后。
(6)点按肩关节周围穴位。
(7)肩关节摇法。
(8)肩关节各个方向的牵拉法、扳法。
(9)肩关节掌揉法、拿法。
(10)肩部抖法。
3.腰部保健推拿程序(俯卧位)
(1)脊柱及膀胱经掌按法。
(2)按揉腰部。
(3)腰背两侧骶棘肌滚法。
(4)腰部经脉拇指揉法或一指禅推法。
(5)腰部膀胱经肘按揉、点拨法。
(6)腰椎关节整复法。
(7)腰部掌揉法、滚法。
(8)掌推腰部。
(9)横擦腰骶部。
(10)腰骶部掌拍法。
第三节 常见病症的推拿疗法* * *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落枕*
3.急性腰扭伤 *                         
4.慢性腰肌劳损
5.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6.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7.膝痹病
8.踝扭伤*
9.高血压                                 
10.便秘
11.中风*                                      
12.痛经                                             
13.假性近视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病因】
1.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2.感受外邪,客于经脉;
3.扭挫损伤、气滞血瘀,经脉痹阻不通。
【临床表现】
1.肩背或颈枕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剧痛。
2.受刺激或压迫的颈脊神经其走行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
3.当颈部活动、腹压增高时,上述症状会加重。
4.颈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或发硬、发僵,或颈呈痛性斜颈畸形。
5.患侧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弱或持物坠落。

【查体及影像学诊断要点】
1.压痛:在病变节段间隙、棘突旁及其神经分布区可出现压痛。
2.颈部活动受限,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脊柱侧凸。
3.颈部肌肉张力增高,棘突旁有条索状或结节状反应物。
4.椎间孔挤压、叩顶试验阳性。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6.X线片示椎间隙变窄,斜位片见椎间孔有骨刺突出并狭小等。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可明确诊断。

【推拿治疗】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理筋整复。
常用手法:gun法,拿法、按揉、点法等。
操作步骤:
1.患者正坐,医者用拇指点揉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神门,每穴约30秒。
2.gun法施术于颈肩背及上肢约3~5分钟,再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肩臂部约3~5分钟。
3.在颈肩部痛点处肘部点揉操作2~3分钟。
4.拇指按揉椎旁阿是穴,并拿捏肩井及肩前臂反复数次,约2~3分钟。

【按语】
1.手法需要轻柔合缓。如需要较大力量的手法时,最好在有纵轴牵引的情况下进行,绝不可粗暴猛烈而急骤的过度旋转或屈曲头颈部。
2.嘱患者进行适当的颈部功能锻炼,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耸肩及扩胸等主动运动。

二 、落枕
 【定义】
    落枕是在睡眠后出现以急性颈项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因而命名落枕、失枕。
 【特点】
    是颈部软组织常见的损伤之一,多见于青壮年。轻者4~5天可自愈,重者疼痛严重并向头部及上肢部放射,迁延数周不愈。此病推拿疗效确切、迅速。成年人若经常出现落枕,常系颈椎病的前驱症状。
【临床表现】
(一)颈项僵硬,相对固定在某一体位,甚至用手扶持颈项部,以减少颈部活动刺激。
(二)患者多在睡眠后出现颈项部疼痛,动则痛甚,可牵扯到肩背部。
(三)颈部某一方向活动明显受限,如左右旋转、左右侧弯、前屈与后伸等活动。
【检查】
(一)颈活动受限:颈部呈僵硬态或歪斜,活动受限往往限于某个方位上,强行被动活动,则加重疼痛。
(二)肌痉挛伴压痛:临床中主要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肩胛提肌发生痉挛。胸锁乳突肌痉挛者,在胸锁乳突肌处有压痛明显的结节或条索状物;斜方肌痉挛者,在锁骨外1/3处或肩井穴处或肩胛骨内侧缘有压痛明显的结节或条索状物;肩胛提肌痉挛者,在上四个颈椎横突上和肩胛骨内上角处有明显压痛的结节或条索状物。
(三)颈椎X线检查,多无特殊,偶可见颈椎呈“双突征”。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而确诊。
【鉴别诊断】
(一)环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表现为颈项疼痛、僵直,颈椎旋转活动严重受限。往往有外伤史,可摄颈椎张口位片证实。
(二)颈椎病:反复落枕,起病缓慢,病程长。因颈椎退变和劳损受凉而引起,常伴有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可摄颈椎X线片证实。
(三)颈椎结核:有结核病史和全身体征,如低热、消瘦、盗汗等,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可摄颈椎正侧位片证实。
【治疗】
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温经通络,理筋整复。
主要手法
揉、拿、一指禅推法、牵引法、擦法等。
操作步骤
1.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后,用轻柔的gun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约3~5分钟。
2.拿颈椎棘突旁1.5寸的软组织,以患侧为重点部位,并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

【治疗】
3. 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术者一手持续托起下颌,另一手扶持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颌内收。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维持牵引力量20秒,并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10~15次。继上,在颈部微前屈的状态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左右扳动各1次。
4.点揉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肩外俞等穴,每穴30秒,手法由轻到重,然后轻拿颈椎棘突两侧肌肉。最后可在患处加用擦法治疗。

【注意事项】
(一)推拿治疗本病过程中,手法宜轻柔,忌用强刺激手法,旋转颈椎时注意力度和幅度,不可强求关节弹响,防止发生意外。
(二)经常发生落枕的患者,睡卧时垫枕高低要适当,并注意颈项部的保暖。
(三)加强体育锻炼,尤其做颈保健操。
(四)必要时采用综合疗法,可用痛点封闭治疗,或冰块按摩患部。

[按语]
     落枕是一个常见症状,往往因睡眠时头部姿势不良,加之受寒而发病。推拿治疗本病,大多数疗效迅速确切。但临床不少患者,局部热敷不见减轻,反见加重,多用封闭或其他治疗方法收效。
     05分类-①落枕的推拿治疗②胃疼的推拿治疗③肩周炎的推拿治疗④胆囊炎的推拿治疗【请看简介】.flv
三、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肌扭伤是指腰骶、骶髂及腰背两侧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及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从而引起腰部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 俗称“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如治疗及时,手法运用恰当,疗效极佳。若治疗不当或失治,可致损伤加重而转变成慢性腰腿痛。
【病因病机】
    腰部急性损伤,多因卒然感受暴力如跌仆闪挫所致;或由于腰部活动时姿势不正确,用力不当;或搬运抬扛重物时,肌肉配合不协调,使腰部肌肉、韧带受到剧烈地扭转、牵拉等,均可使腰部受伤。《金匱翼》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 。
【临床表现】
急性腰扭伤多为间接外力所致,轻者为骶棘肌和腰背筋膜不同程度的损伤;较重者可发生棘上、棘间韧带的损伤;严重者可发生滑膜嵌顿、后关节紊乱等。
(一)腰部疼痛:腰部因损伤部位和性质不同,可有刺痛、胀痛或牵扯样痛。疼痛一般较剧烈,部位较局限,且有局部肿胀,常牵掣臀部及下肢疼痛。
(二)活动受限:腰轻度前屈而不能挺直,俯仰转侧均感困难,甚至不能翻身起床、站立或行走,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检查】
(一)局部压痛:伤后多有局限性压痛,压痛点固定,与受伤组织部位一致。
(二)腰部肌肉痉挛:多数患者有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痉挛,多发生骶棘肌、腰背筋膜等处。这是疼痛刺激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站立或弯腰时加重。
(三)脊柱侧弯:疼痛引起不对称性的肌肉痉挛,可改变脊柱正常的生理曲线,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畸形,一般是脊柱向患侧侧弯。疼痛和肌肉痉挛解除后,此种畸形可自行消失。
(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旋转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
(五)X线检查,腰椎生理曲线改变,脊柱侧弯,椎间隙不等宽等,并排除骨质损伤。
【诊断】
依据外伤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严重的棘上、棘间韧带断裂,棘突、关节突骨折、横突骨折、椎体压缩骨折及腰椎间突出症相鉴别。除拍正位 X线片以外,必要时让患者腰椎屈曲位拍摄侧位和斜位X线片,以显示上述病理改变。如棘上、棘间韧带断裂者,则可见棘突间隙加宽。
急性腰扭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易鉴别,尤其是未出现下肢放射痛以前,更不易鉴别。可先行治疗观察,待症状明显后方可鉴别。
【推拿治疗】
治则治法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常用手法
滚法、点法、推法、拍法、摇法等。
操作步骤
1.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在压痛点周围治疗,逐渐移至疼痛处往返3~4遍,约3~5分钟。
2.用肘点法点按腰阳关、肾俞、委中穴,以酸胀为度,每穴约1分钟。
【推拿治疗】
3.患者站立,弯腰扶住床边。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会走扶住患者的腰部,两手相对用力,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约2~3分钟。
4.双手虚掌拍击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约2~3分钟。
5.掌推双腿;两手掌心相对,分别放在左腿内外侧,从大腿根部开始,由上而下顺推下肢1分钟。再以此方法推右腿1分钟。

【注意事项】
(一)损伤早期要减少腰部活动,卧板床休息,以利损伤组织的修复。
(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法,以免加重损伤。
(三)疼痛严重者,可予局部痛点封闭,以缓解肌肉痉挛。
(四)注意局部保暖,病情缓解后,逐步加强腰背肌肉锻炼。
【按语】
    急性腰扭伤多由间接外力所致,90%以上发生在骶棘肌和腰骶关节,这是由于腰骶关节是脊柱的枢纽,外力集中的支点。骶棘肌是对抗外力的主力军,腰部运动中体重产生的压力和外来的冲击力主要作用于这些部位,故损伤的机会最多。推拿治疗本病效果很好,这是因为手法能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改善血液循环,使损伤的组织修复,并对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者,可纠正其紊乱,使嵌顿的滑膜复位,具有显著的效果。轻则2~3天,重则2 周左右,症状逐渐消失,基本恢复健康,但尚不能进行负重和腰部剧烈运动。
四、慢性腰肌劳损
【定义】 慢性腰肌劳损或称“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骶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与职业和工作环境有一定关系。
【病因病机】
(一)慢性劳损:慢性腰肌劳损是一种积累性损伤,主要由于腰部肌肉疲劳过度,如长时间的弯腰工作,或由于习惯性姿势不良,或由于长时间处于某一固定体位,致使肌肉、筋膜及韧带持续牵拉,使肌肉内的压力增加,血供受阻,这样肌纤维在收缩时消耗的能源得不到补充,产生大量乳酸,加之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清除,积聚过多,而引起炎症、粘连。如此反复,日久即可导致组织变性,增厚及挛缩,并刺激相应的神经而引起慢性腰痛。
(二)急性损伤之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多次损伤,致使受伤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局部存在慢性无菌性炎症,微循环障碍,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症状;加之受损的肌纤维变性或疤痕化,也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慢性腰痛。
【病因病机】
(三)先天性畸形:如隐性骶椎裂使部分肌肉和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减弱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一侧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两侧腰椎间小关节不对称使两侧腰骶肌运动不一致,造成部分腰背肌代偿性劳损。
(四)风寒湿邪侵袭:可妨碍局部气血运行,促使和加速腰骶肌肉、筋膜和韧带紧张痉挛而变性,从而引起慢性腰痛。

【临床表现】
(一)腰部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时轻时重,迁延难愈。休息、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姿势可使症状减轻。劳累、阴雨天气、受风寒湿影响则症状加重。
(二)腰部活动: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有时有牵掣不适感。不耐久坐久站,不能胜任弯腰工作。弯腰稍久,便直腰困难。常喜双手捶击,以减轻疼痛。
(三)急性发作时,诸症明显加重,可有明显的肌痉挛,甚至出现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掣作痛等症状。

【检查】
(一)压痛点:腰背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髂关节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横突等处。轻者压痛多不明显,重者伴随压痛可有一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僵硬。
(二)X线检查,除少数可发现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椎体骨质增生外,多无异常发现。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特点,本病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鉴别诊断】
(一)增生性脊柱炎:腰痛主要表现为休息痛,即夜间、清晨腰痛明显,而起床活动后腰痛减轻。脊柱可有叩击痛。X线检查可见腰椎骨钙质沉着和椎体边缘增生骨赘。
(二)陈旧性腰椎骨折:有外伤史,不同程度的腰部功能障碍。X线检查可发现椎体压缩或附近骨折。
(三)腰椎结核: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骨质破坏或椎旁脓肿。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可做腰椎CT或MRI检查助诊。
【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温经活血,解痉止痛。
(二)主要手法:按揉、点压、弹拨、擦、扳法等。
(三)手法操作
1.循经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滚法在膀胱经施术5~6遍,后掌根按揉法痛点周围1~2分钟。
2.穴位按压:用掌根在依次按揉两侧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志室、秩边等穴位,以酸胀为度。
3. 腰部斜扳:患者侧卧位,施腰椎斜扳法,左右各1次;再仰卧位,作屈髋屈膝被动运动,以调整腰椎后关节紊乱。
3.活血通络法:用掌擦法直擦腰背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并用桑枝棒拍击腰骶部,结束治疗。
【注意事项】
(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姿势正确,尽可能变换体位,勿使过度疲劳。
(二)宜睡硬板床,同时配合牵引及其它治疗,如湿热敷、熏洗等。
(三)加强腰背肌肉锻炼,注意局部保暖,节制房事。
[按语]
   慢性腰肌劳损是一种动静力性损伤,主要由于腰肌疲劳过度。大多发生于姿势不良或长期从事弯腰和负重劳动者,引起腰背部肌肉和筋膜劳损。也可因先天畸形和肾虚而致。推拿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但关键是要消除致病因素,即改变原来的腰部超负荷现象,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五、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有关统计其发病率约占门诊腰腿痛的15%。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骶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腰4~5和腰5~骶1之间发病最多。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很早就有论述。如《素问·刺腰痛篇》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说明本病由外伤引起,症状为腹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这与西医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基本相似。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腰痛病发生主要由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造成筋脉失养、痹阻不通所致。

【病理分型】
(一)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分为三种类型:
1.向后突出:一般所指的椎间盘突出,实际上皆属此种类型,为三型中最重要者。
2.向前突出: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故无实际临床意义。
3.向椎体内突出:是髓核经过已闭塞的血管,向软骨板和椎体内突出,形成环状缺口,此型多发生于青年期。
(二)分型
根据向后突出的部位不同,分为三型:
1.单侧型:临床最为多见,髓核突出和神经根受压只限于一侧。
2.双侧型:髓核自后纵韧带两侧突出,两侧神经根皆受压迫。
3.中央型:髓核自后中部突出,一般不压迫神经根,而只压迫下行的马尾神经,引起鞍区麻痹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分三型。
1.隐藏型(幼弱型):为纤维环不全破裂,其外层尚保持完整,髓核在受压情况下,向破裂部分突出。此时如椎间盘所受的压力大,纤维环破裂多,则髓核继续向外突出,如能适当休息,髓核完全可以还纳,破裂纤维环也可能得到愈合。
2.突出型(移行型):纤维环裂隙较大,但不完全,外层尚保持完整,髓核突出较大,呈球状,此型可转为破裂型,也可经手法复位而治愈。
3.破裂型(成熟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向外突出。有的突出物上被以薄膜,从而与附近组织隔开,不致发生粘连;有的外无被膜,其突出的断端与附近组织发生粘连,甚至与神经根发生粘连,此种情况,回纳比较困难。

【临床表现】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腰部反复疼痛,逐渐向一侧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射,程度轻重不等。严重者不能久坐久立,翻身转侧困难,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因腹压增高而疼痛加重。
(二)腰部运动障碍:腰部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尤以后伸和前屈为甚。
(三)主观麻木感:久病患者或神经根受压严重者常有患侧下肢麻木,中央型髓核突出可见鞍区麻痹。
(四)患肢温度下降:患者感觉患肢怕冷,不温,与健肢相比,患肢温度确有降低。
【检查】
(一)腰椎脊柱姿势改变:脊柱姿势的改变有脊柱侧弯、腰椎前凸增大、腰椎曲线变平或倒转4 种形式,尤以脊柱侧弯占80%以上。
(二)压痛点:在腰4~5或腰5~骶1间隙、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用力叩击痛处时,可引起下肢放射痛。且在环跳、委中、阳陵泉等穴处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三)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本试验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检查,阳性率可达90%以上。
(四)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或消失。腰4~5突出为拇趾背伸力减弱或消失;腰5骶1突出,出现拇趾跖屈力减弱或消失。
【检查】
(五)屈颈试验阳性。(六)挺腹试验阳性。(七)下肢后伸试验阳性。
(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4神经根受压,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5 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九)X线片检查,观察到椎间隙变窄,生理前凸消失,脊柱侧弯等异常改变,同时排除其它疾病,如肿瘤、结核、骨折等。
(十)肌电图检查:可判定受损神经根。
(十一)CT或MRI检查: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部位,神经根受压状况及椎管内情况。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需鉴别:
(一)急性腰肌扭伤:除有急性外伤史、剧烈腰痛外,偶有臀及下肢的牵扯痛,但此病阳性体征不多,无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的压痛,无肢体感觉异样,无腱反射异常。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阴性。
(二)慢性腰肌劳损:病程长,症状轻,压痛点广泛、腰痛与劳累、休息、风寒湿关系密切,可有骶棘肌板硬和下肢反射性疼痛,经休息、理疗、推拿易治愈。


【诊断】
(三)梨状肌综合征:因下肢外展、外旋或内旋动作过猛,损伤梨状肌并累及坐骨神经所致,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无腰痛和脊柱侧弯等表现。疼痛主要在臀部及下肢。检查梨状肌局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前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反而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四)增生性脊柱炎:本病发病年龄大,病程缓慢,腰腿痛受寒湿、劳累后加重,疼痛不受体位改变的影响,压痛点广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腱反射无异常。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有明显的骨质增生。

【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
(二)取穴及部位: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及腰臀、下肢后外侧。
(三)主要手法:按揉、点压、弹拨、拔伸、顶推、扳、踩跷、背、擦法等。
【操作步骤】
    1.患者俯卧,在患侧腰臀部及下肢用滚法、按等手法治疗5~8分钟。
    2.患者仰卧,用拔伸法行骨盆牵引1~2分钟。
    3.患者俯卧,用双手有节奏的按压腰部,使腰部振动,然后在固定患部的情况下,使腰部过伸,此步骤1~2分钟。
    4.双手虚掌拍击腰部,以皮肤潮红为度,约2~3分钟。
    5. .掌推双腿;两手掌心相对,分别放在左腿内外侧,从大腿根部开始,由上而下顺推下肢1分钟。再以此方法推右腿1分钟。

【注意事项】
(一)如患者神经炎性反应严重,疼痛不能忍受者,可酌情静滴消炎脱水药和卧位腰椎牵引。
(二)推拿治疗后可能出现疼痛加重现象,应平卧硬板床休息1~2周。
(三)用宽腰围保护腰部,尽量避免弯腰动作,并注意保暖。
(四)病情好转后,适当进行腰背肌肉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五)病程长,经多次推拿治疗无效者,影响工作和休息者,可考虑综合治疗。
[按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引起坐骨神经痛,故在40年代以前本病被坐骨神经痛所代替,以后经临床观察,才认识到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的因果关系,尝试手法治疗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手法挤压,迫使髓核回纳;二是通过手法改变髓核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从而解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12分类-卫生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请看简介】.flv
六、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定义】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和急、慢性损伤,加之感受风寒湿邪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又名“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等名称。本病体力劳动者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推拿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外伤、劳损: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广泛的关节,其关节囊较松弛。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多数依靠其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跨越肩关节的肌腱、韧带较多,而且大多是细长的腱,正常人的肌腱是十分坚韧的,但由于肌腱本身的血供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常有退行性改变;另一方面由于肩关节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活动比较频繁。双肩部软组织经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关节大范围运动的牵拉、扭转,容易引起损伤和劳损。损伤后,软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增厚等炎性改变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久之则可发生肩关节软组织粘连形成,甚至肌腱钙化,导致肩关节活动功能严重障碍。
【病因病机】
(二)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中医认为,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气血不足,血脉周流运行迟涩,不能濡养筋骨,筋脉失其所养,血虚生痛,日久,营卫失调,筋脉拘急而不用。
(三)外感风寒湿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本病的发生与风寒湿三邪的侵袭有关。其中湿邪长期滞留于关节,是导致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湿性重浊粘滞,使气血运行迟涩,易使肩部诸筋粘连。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久居湿地,风雨露宿或贪凉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血受寒则凝,使筋脉失养,脉络拘急而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关节,则关节屈伸不用。

【临床表现】
(一)有肩部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的病史。*
(二)肩部疼痛:初期常感肩部前上方、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结节间沟及肩峰下方的三角肌附着点多处疼痛,疼痛可急性发作,多数呈慢性。常因天气变化和劳累后诱发。初期疼痛为阵发性,后期逐渐发展成持续性酸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肩部受牵拉或碰撞后,可引起剧烈疼痛。肩部怕风,怕冷,不敢向健侧卧。疼痛可持续几月至一年不等。
(三)功能障碍:早期功能障碍多因疼痛所致,后期疼痛减轻而肩关节广泛粘连,致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功能受限,尤以外展、内收、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为甚。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日久,则可发生三角肌等的废用性萎缩。
【检查】
(一)压痛点:本病在肩关节周围可找到相应的压痛点。主要在喙突、肩峰下、三角肌附着处、结节间沟及冈下窝(天宗穴)、肩胛内侧缘等处,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二)肩关节功能检查:作肩关节上举、外展、后伸、内收、内旋及外旋活动。观察并记录其活动幅度及粘连程度。
(三)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改变。后期可出现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大结节处有密度增高的阴影,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等现象。
(四)肩关节造影:可见关节囊有粘连现象。
【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典型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一)冈上肌肌腱炎:疼痛多在肩外侧冈上肌肌腱止点处,局部压痛,且可触及肌腱增粗、变硬等。肩外展出现典型的疼痛弧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二)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疼痛部位局限在肩前肱骨结节间沟处。少数患者可触及条索状物。肩关节内旋试验及抗阻力试验阳性。
(三)肩峰下滑囊炎:疼痛部位在肩外侧深部,并向三角肌止点放射。活动受限以肩关节外展、外旋为主,如外展超过60 °反而疼痛减轻。
【治疗】
1.准备手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托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滚法或拿揉法施术,约3分钟,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同时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2.治疗手法:接上势,医者用点压、弹拨手法依次点压肩井、秉风、天宗、肩内陵、肩贞、肩髃等穴,约5分钟,以酸胀为度,对有粘连部位或痛点施弹拨手法,以解痉止痛,剥离粘连。接上势,医者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心作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反复10次;然后再作肩关节内收、外展、后伸及内旋的扳动各5次。接上,医者用拿捏手法施于肩部周围,约2分钟,然后握住患者腕部,将患肢慢慢提起,使其上举,并同时作牵拉提抖,反复10次。
3.结束手法:最后,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3~5遍,并牵抖患肢15次,结束治疗。
【注意事项】
(一)有条件的地方,在治疗前先拍X线片,以排除骨关节本身病变。
(二)运用手法要轻柔,不可施用猛力,以免造成骨折或脱位等严重损伤。
(三)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以免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四)一定要进行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并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按语]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功能均能恢复,且痊愈后很少复发,但有糖尿病史或结核病史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肩周炎的按摩治疗.flv
七、膝痹病
本病相当于膝关节骨性膝关节炎、又称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和慢性积累性关节磨损而造成的,以膝部关节软骨变性,关节软骨面反应性增生,骨刺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发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一是慢性劳损、受寒或是轻微外伤;二是由于年老体弱,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而致筋骨失养,日久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劳损史;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其特点是初起疼痛为发作性,后为持续性,劳累后加重,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膝关节活动受限,跑跳跪蹲时尤为明显,甚则跛行;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摩擦音,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肿胀,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周围有压痛,活动膑骨时关节有疼痛感。个别患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关节内有游离体时可在行走时突然出现交锁现象,稍活动后又可消失。
【检查】
(一)X线片检查:正位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硬化,有不同程度的骨赘形成。侧位片可见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粗糙,胫骨髁间嵴变尖,呈象牙状,胫股关节面模糊,膑股关节间隙变窄,膑骨边缘骨质增生及膑韧带钙化。
(二)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化验均正常。血沉正常,抗“O”及类风湿因子阴性,关节液为非炎性。

【诊断】
本病诊断要点如下:
1.中老年女性患者多见,发病高峰在50~60岁。
2.有典型的膝关节疼痛症状伴关节活动受限。
3.有以下典型体征:膝关节周围压痛,关节活动弹响及摩擦音,关节挛缩或股四头肌萎缩。
4.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髁间嵴变尖,膑骨边缘骨质增生,胫股关节面模糊及韧带钙化。
【鉴别诊断】
应排除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下肢畸形(如股内外翻及关节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等)。
【治疗】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主要手法:滚、按揉、点按、拿捏、摇、擦法等。
手法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者膝部周边穴位,拿揉股四头肌及膝髌周围,约2分钟。
2.患者俯卧位,医者用单手掌根按揉髌骨下缘,反复多次,约2分钟。
3.患者仰卧位,医者先做膝关节拔伸,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节摇法,并配合膝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等运动,约2分钟。
4.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在大腿后侧,腘窝及小腿一侧约5分钟,重点在腘窝委中处。
【注意事项】
(一)膝关节肿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超负荷的活动与劳动,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
(二)患者应主动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如膝关节伸屈活动。
(三)肥胖患者应注意节食减重,以减轻膝关节受累。
[按语]
膝痹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比其他负重关节为高。实验表明人体机能的退化、增生是一种代偿性生理现象。X线观察,同是一种膝关节增生现象,有的人可出现临床症状,而有的人则无临床症状,其原因则是关节局部的软组织机械性积累性损伤所致,特别是膝关节腔内容物过度磨损,关节腔内压升高等在致病因素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八、踝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之一,是由于行走时不慎踏在不平物上或腾空后足跖屈落地,足部受力不均,而致踝关节突然内翻或外翻而造成踝部软组织损伤。中医称为“踝缝伤筋”。包括踝部韧带、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损伤,但主要是指韧带的损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本病,尤以青壮年更多见。
【病因病机】
踝关节扭伤多是由于行走时不慎踏在不平的路面上或腾空后足跖屈落地,足部受力不均,而致踝关节突然过度内翻或外翻而造成踝关节扭伤。
根据踝部扭伤时足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内翻损伤和外翻损伤两种,其中尤以跖屈内翻位损伤最多见。
内翻位扭伤时,多造成踝部外侧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距腓后韧带损伤则少见。
外翻位扭伤多损伤踝部内侧的三角韧带,但由于三角韧带较坚韧,一般不易造成韧带的损伤而常常发生内踝的撕脱骨折。
当踝关节的内、外翻及旋转活动超过了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及韧带的维系能力时,则首先造成韧带的撕裂伤或韧带附着部位的撕脱骨折。如果将关节附近的脂肪组织及断裂的韧带嵌入关节间隙中,则使关节腔内及皮下发生瘀血,韧带全部断裂时可合并踝关节的脱位。
【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急性扭伤史。损伤后局部疼痛,尤以内、外翻活动及行走的疼痛明显。轻者可见局部肿胀,重者则整个踝关节均肿胀。踝部的软组织较少,损伤后常可引起局部血管破裂,见皮下瘀血明显,尤其是在伤后2~3天,皮下瘀血青紫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跛行,走路时患足不敢用力着地,踝关节活动的损伤部位疼痛而致关节活动受限。
【检查】
(一)踝关节被动内、外翻并跖屈时,局部疼痛剧烈。如足内翻跖屈时,外踝前下方发生疼痛,且有明显局部压痛。
(二)X线片检查,可除外踝部的撕脱骨折、脱位等。被动强力使足内翻或外翻位,在此应力下拍摄X线片,可见踝关节间隙明显不等宽或距骨脱位的征象,则提示韧带完全断裂。
【诊断】
本病有明显外伤史,局部症状典型,加之相关检查,一般不难确诊。
【鉴别诊断】
踝部骨折:踝部扭伤更明显,局部肿胀严重,疼痛更剧烈,踝关节功能活动丧失,不能行走。骨折处严重压痛,有时可触及异常活动或骨擦音。X线片或CT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急性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慢性期宜理筋通络,滑利关节。
(二)取穴及部位:承山、昆仑、足三里、太溪、绝骨、解溪、太冲等穴。
(三)主要手法:新鲜踝关节扭伤宜采用点、踝关节摇、拔伸、捋顺及戳按法等。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宜采用按揉、捋、拔伸、擦及踝关节摇法等。
(四)手法操作 (客观)
l.新鲜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治疗手法
(1)患者侧卧,伤肢在上,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者伤侧小腿下端,固定肢体,医生用双手相对拿住患足,两手拇指按住外侧伤处,环转摇晃踝关节8次;用力将足跖屈并内翻位拔伸,然后将足外翻,拇指在伤处进行戳按,反复5次。
(2)患者正坐,医生坐在其对面,用一手由外侧握住患足足踝部,拇指按压于伤处,另一手握住患足跖部,作踝关节环转摇法10次;在拔伸状态下将足跖屈后背伸,按压伤处的拇指则用力向下戳按,反复4次。
(3)点上述各穴约3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结束治疗。将足外翻位固定一周,可配合外敷消肿止痛中药。
手法操作
2.新鲜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治疗手法
(1)患者侧卧,伤肢在下,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者伤侧小腿下端,固定肢体,医生用双手相对拿住患足,两手拇指按住内侧伤处,环转摇晃踝关节8次;用力将足外翻位拔伸,然后将足内翻,拇指在伤处戳按,反复5次。
(2)患者正坐,医生坐在其对面,用一手由内侧握住患足足跟部,拇指按压于伤处,另一手握住患足跖部,作踝关节环转摇法10次;在拔伸状态下将足内翻后背伸,按压伤处的拇指则用力向下戳按,反复4次。
(3)点上述各穴约3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结束治疗。将足内翻位固定1周,可配合外敷消肿止痛中药。
手法操作
3.踝扭伤恢复期(或慢性期)治疗手法
(1)准备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一手由内侧握住患足足跟部,另一手握住患足跖部,作踝关节环转摇法数次。
(2)治疗手法:接上,用拇指按揉踝周痛点约2分钟,接着双拇指顺肌腱韧带的走向推捋10次;然后,患侧膝关节伸直,一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者伤侧小腿下端,固定肢体,医生用双手相对拿住患足,用力持续拔伸踝关节,并在患踝有松动感时,行顿拉一下,如有弹响声则更佳。
(3)结束手法:最后,擦热踝部。
本教材治疗方法
1.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用按揉法于踝部,先从患部到周围,并逐渐向上经小腿到膝下,重点在绝骨、阳陵泉等,约5分钟。
2.拔伸踝关节并做小幅度的摇法和屈伸内外翻等被动活动,约2分钟。
3.用推法自局部向周围分推多次,约2分钟。
【注意事项】
(一)如果踝关节韧带损伤轻者可用绷带或胶布将踝关节固定于韧带松弛位。即外侧副韧带损伤将足外翻位固定,内侧副韧带损伤将足内翻位固定。韧带撕裂严重者,也可采用石膏托按上述方法固定之,约3 周左右拆除外固定即可。
(二)外固定期间,应练习足趾的屈伸活动和小腿肌肉收缩活动。拆除外固定后,要逐渐练习踝关节的内、外翻及跖屈、背伸活动,以预防粘连、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三)注意踝部保暖,避免重复扭伤。
[按语]
踝关节扭伤多有外伤史,因此在治疗前应排除骨折与脱位以及有无韧带断裂,同时还要观察局部肿胀是否严重,若有上述情况则应暂不作手法治疗,应等肿胀消退或骨折、脱位痊愈后方可采用手法治疗。
九、高血压
高血压很常见,主要是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可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或二者均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定标准:安静状态下>140/90mmhg,为高血压。
高血压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病因不明、有遗传型;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其血压升高仅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约占高血压的10%~20%。多继发于肾炎、嗜铬细胞瘤等病。而原发性高血压占到80%以上。北方人多发。
本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发病与肝、心、肾、脾等关系密切。
【治疗】
治则治法:平肝潜阳、滋阴降火、化痰健脾、平补阴阳。
常用手法:揉法、推法、摩法、点法、拿法、扫散法。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面向患者。双手在印堂穴向前发际方向施以平推法,自印堂沿眉弓向外分推,治疗时间为1~3分钟。
2.用指抹法分抹前额至两颞部,治疗时间为1~3分钟。
3.以双手中指指腹托起患者头部并按揉双侧风池,太阳穴,操作1分钟。
[治疗]
4.医者坐于患者右侧,面向患者,以一指禅推法在双侧的期门穴操作,并沿着任脉自天突至鸠尾穴往返操作,治疗时间为1~3分钟。
5.摩腹:以掌摩法作用于腹部,摩动的方向以顺时针为宜。点揉双侧的太冲,阳陵泉、肝俞,每穴治疗不少于1分钟。
6.推擦涌泉,以大鱼际着力,擦两侧涌泉穴,时间2分钟。
7.患者坐位,医者面向患者站立,在双侧头部施以扫散法。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拿五经往返操作。

【按语】
嘱患者避免过度紧张,保持性格开朗,乐观,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科学锻炼,运动量适当,防止体重超重与肥胖。戒烟酒,低脂、低盐饮食。
十、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临床可见于多种病证中。本症主要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使粪质干结.由于推拿的物理作用能震荡胃肠,与胃肠蠕动一致,故推拿对便秘的治疗,疗效肯定无副作用,常为首选治法。
【病因病机】
饮食入胃,经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微,所剩糟粕由大肠而出,成为粪便。如果脾胃运化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若肠胃受损,或其他原因影响肠胃功能,可发生便秘。
(一)胃肠燥热:素体阳盛,或饮酒过度,嗜食辛热厚味,以致胃肠积热;热病之后,津液耗伤,导致肠道燥热,于是大便干结,难于排出
(二)气机郁滞:忧愁思虑,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脾气不舒,胃失通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足或壅滞,则肃降无力,致使大肠传导失司。气机郁滞,胃肠传导功能无力,糟粕内停,而成便秘。

[病因病机]
(三)气血亏损:劳倦内伤,病后体虚或老年人气血不足,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大便排出艰难;血虚则津枯,不能下润大便,而致大便干燥,排便不畅,秘结不通。
(四)阴寒凝结:阳虚体质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温煦无权,寒自内生,凝滞肠胃而致便秘。   
西医认为大多数便秘是功能性的,称习惯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由于缺乏排便的动力,如提肛肌衰弱,肠道平滑肌衰弱,结肠痉挛使肠蠕动减弱,排便反射迟钝,亦可因滥用泻剂及反复灌肠,损伤肠粘膜而引起。
【临床表现】
一般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经常三、五日或七、八日排便一次;或大便次数正常,但粪质干燥,坚硬难排;少数患者,时有便意,大便并不干燥,但排出艰难。便秘日久,常可引发其它症状.由于腑气不通,浊气不降,可引起腹胀,腹痛,头晕头胀,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长期便秘,可导致痔疮或肛裂。
 (一)胃肠燥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
 (二)气机郁滞: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三)气血亏损:大便不畅,临便努挣,便后汗出,短气,便下并不干结,舌淡、苔薄,脉虚弱,为气虚便秘;大便秘结,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为血虚便秘。
(四)阴寒凝结:大便艰涩,难以排出,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喜热恶寒,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
  (一)治疗原则:和肠通便,调理气机
(二)取穴及部位:中脘、天枢、大横,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
(三)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
(四)手法操作:
1. 患者仰卧位,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施于中脘、天枢、大横穴,每穴约1分钟;
2.用掌摩法以顺时针方向摩腹约5~8分钟理气通腑。
3.患者俯卧位,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或滚法沿脊柱两侧从肝俞、脾俞到八髎穴往返治疗,时间约5分钟疏肝理气,清胃肠燥热。
4.用轻柔的按、揉法在肾俞、大肠俞、八髎、长强穴施术,往返2~3遍以行气引导,和肠通便。
【辨证加减 】
 

【注意事项】
(1)实证以通降为顺,可每日操作1次。虚证手法宜轻,每次治疗时间较长,疗程亦长.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多喝开水,平时多食水果蔬菜,忌食辛辣食品。多进行户外活动,避免久坐少动,多做下蹲起立及屈髋压腹(仰卧起坐)动作。同时要指导患者保持精神舒畅,配以食疗,如黑芝麻、胡桃肉等研细加蜜糖冲服,对阴血亏损的便秘颇有功效。

十一、中风
中风一病,源于《内经》。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依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中脏腑中根椐证候表现的不同,又有闭证、脱证的区别。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出血性脑血管病如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推拿疗法主要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包括偏瘫、肢体瘫痪、口眼喎斜、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并可伴有颜面麻木、手足麻木、沉重或手指震颤、疼痛等症。
【病因病机】
(一)积损正衰:年老体弱,久病气血元气耗伤,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取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
(二)劳倦内伤:烦劳过度,易使阳气卉张,引动风阳旋动,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三)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过食肥甘,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发为本病。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四)五志所伤,情志过极: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而发病.
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因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种,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脑髓神经受损的程度及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一)中经络: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眼喎斜者;中经则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为无神识昏蒙者。
(二)中脏腑: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言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三)后遗症:一侧上下肢瘫痪无力,肌肤不仁,口眼喎斜,流口水,面色萎黄,舌强语謇。若不及时治疗,则肢体逐渐痉挛僵硬,产生肢体废用性强直、挛缩,导致肢体畸形和功能丧失等。
【治疗】
(一)治疗原则:推拿治疗中风,主要适用于中经络和中风后遗症。治疗大法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功能的恢复位为主。中脏腑的病人应综合抢救治疗。
 (二)取穴及部位:印堂、神庭、睛明、太阳、阳白、鱼腰、迎香、下关、颊车、地仓、人中,头侧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上肢部。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腰部、骶部、下肢后侧部。
 (三)主要手法:推法、按法、揉法、扫散法、拿法、擦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摇法、抖法、搓法、捻法、拍打法。
【手法操作】
    1.患者仰卧,先推印堂至神庭,继之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依次至睛明、阳白、鱼腰、太阳、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人中等穴,往返推之2遍。然后推百会穴1分钟,并从百会穴横行推到耳廓上方发际,强度要大,以微有胀痛感为宜。揉风池穴1分钟。同时用掌根轻揉痉挛一侧的面颊部。以扫散法施于头部两侧少阳经,拿五经,擦面部. 后搓、抖上肢,捻五指。

[手法操作]
2.患者由仰卧位改侧卧位,先拿揉肩关节前后侧,继之攘肩关节周围,再移至上肢,依次掖上肢的后侧、外侧与前侧,往返2-3遍;然后按揉臂孺、曲池、手三里等上肢诸穴,每穴约1分钟;轻摇肩关节、肘关节及腕关节,拿捏全上肢10遍;点按膀胱经夹脊穴及八器、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拍打腰骶部及背部;擦背部、腰骶部及下肢后侧,拿风池、按肩井.拿患肢外侧、前侧、内侧,往返3遍;后按揉髀关、风市、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穴约1分钟;轻摇髋、膝、踝等关节.

【辨证加减 】
1.语言謇涩:重点按揉廉泉、通里、风府,哑门。
2.口眼歪斜:抹瘫痪一侧面部轻轻推抹5分钟,然后重按加颧髎、下关、瞳子髎。  
3.口角流涎:按揉面部一侧与口角部,推摩承浆穴。
 【注意事项】
(1)由于本病病程的长短与康复有直接关系,所以尽早进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认为,病情基本稳定便可接受推拿治疗。治疗应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指导,重点阳明经,其次是膀胱经。其手法操作基本相同,应加强患者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本病治疗时间较长,故在治疗过程中应视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手法的刺激量、操作时间和重点部位等.
(2) 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3) 患者应保持情绪安定,生活要有规律,禁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脂肪过多的食品.
【按语】
1.在患者推拿治疗的过程中,要时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要积极加强心理方面的调理和情绪控制,鼓励患者参加社区活动。
3.生活要有一定的规律,注意保暖、禁烟忌酒,防止过多摄入动物高胆固醇,高脂类食物。
十二、痛经
[定义]: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本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尤以青年妇女较多见。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指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引起的疼痛。推拿治疗适用于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理,是冲任两经失调、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而使痛经发作。由于致病因素往往与经期的冲任气血变化有关,故痛经一般随月经周期发作。                        
(一)气滞血瘀:素多抑郁,或所欲不遂,致使肝郁气滞、血海气机不利,冲、任经脉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发为痛经。
(二)寒凝胞中:经期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居阴湿之地,以致风冷寒凉或从外感,或由内伤,寒湿客于冲任胞宫,导致经血滞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
  
【病因病机】
(三)气血虚弱:脾胃素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空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而致痛经,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不畅,导致痛经。
(四)肝肾虚损:禀赋素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肝肾受损,或久病及肾,肾精亏耗,肝血亦虚,以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于经行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而致痛经。

【临床表现】
痛经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经行时小腹疼痛,也可掣及全腹或腰骶,或外阴及肛门坠痛。疼痛剧烈者,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虚脱等症状,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
一般根据疼痛发作的时间、疼痛的性质,辨其寒热虚实。以经前、经期痛者属实;经后痛者为虚。痛时拒按屑实;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胀甚于痛为气滞。
病因病机
(一)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伴有瘀块,血块排出则痛减,常伴有两侧乳房及胸胁胀痛不舒,舌质紫黯、边红,或有瘀点,脉沉弦。
(二)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甚则牵连腰脊痠痛,恶风畏寒,四肢欠温,经行量少,经色黯黑有块,得热则舒,舌苔白腻,脉沉紧。
(三)气血虚弱:经期或经后腹痛隐隐,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或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虚细。
(四)肝肾虚损: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痠胀,经行量少,经色暗淡、质稀薄,伴有头晕、目眩、耳鸣,或腰骶痠痛,小腹空坠不温,或潮热颧红,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
【治疗】
(一)治疗原则:通调气血。如因气滞血瘀者,宜理气活血化瘀;因寒湿凝滞者,宜温经散寒祛湿;因气血虚弱者,宜养气养血,补血止痛;因肝肾虚损者,宜益肝养肾,填精补血。
(二)基本治法
1.腹部操作
(1)取穴及部位:气海、关元、中极。
(2)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
(3)手法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时间约5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在气海、关元、中极操作,每穴约2分钟。
2.腰背部操作:
(1)取穴及部位:膈俞、肾俞、八髎。
(2)主要手法:一指掸推法、滚法、按法、擦法。
(3)手法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于右侧。用滚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时间约5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法在膈俞、肾俞、八髎操作,以痠胀为度,再在八髎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
(三)辨证加减
    1.气滞血瘀:  
   (1)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
   (2)拿血海、三阴交、太冲,以痠胀为度。
    2.寒湿凝滞:
   (1)按揉大椎、风池,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
   (2)按揉曲池、血海、丰隆、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
    3.气血虚弱:
   (1)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2)摩腹时加揉中脘、振关元。
   (3)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
    4.肝肾虚损:
   (1)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
   (2)按揉肝俞、肾俞、照海、太溪、涌泉等,每穴约1分钟。
    在月经来潮前1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6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在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寒凉刺激,注意经期卫生,经期禁止房室。
2.适当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3.保持情绪安定,避免暴怒、忧郁。
4.经期注意调理饮食,忌食辛辣寒凉生冷食品。
十三、假性近视
【定义】近视眼是指眼睛视近物尚可,视远物费力且模糊不清的证候。在不使用调节器的情况下,5米外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集,而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不清,这一屈光状态称为近视眼。可分为轴性、屈光性和假性近视。近视按程度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中医称本病为“能近怯远证”。近视眼在临床极为常见,尤以学习负担十分繁重,用目过度的学生为多。据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近视眼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某中学甚至达到50%。因此,积极开展近视眼的防治,对青少年的健康保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
【病因病机】
凡学龄前儿童或青少年因学习太久、过用目力或不正确地用眼,如目标太近、环境光线太暗、车上看书等使视疲劳,睫状肌处于痉挛状态,晶体过凸而致之暂时性屈光过强,称为假性近视,如不及时纠正,会转变成器质性近视眼。此类近视通过改变学习和工作环境,注意保护视力,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或治愈。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视力减退 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发育不良;劳心伤神,久视细微,目络瘀阻,光华不得发越而成本病;久病或产后或房劳过度或素体虚弱,以致肝肾亏虚,精血不充,目窍失养而发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有关。多因不注意卫生用眼,如学习或工作时,光线昏暗或近距离视物,体位不正,久阅细字,造成睫状肌痉挛,形成假性近视,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缓解,近视程度会越来越深,逐渐发展成轴性或屈光性近视。
 【临床表现】
(1)视力:以能近怯远为特征。即看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这是诊断近视眼的主要依据。
(2)眼疲劳:病人出现视物双影、眼胀、头痛、恶心等症状。
中医分型:
    (一)肝肾亏虚:目视昏暗,眼易疲劳,视力减退,进展期则表现为双目疼痛,舌红、脉沉细。
    (二)脾胃虚弱:视物模糊,双目疲劳,眼痛、视力下降,神疲乏力,手足欠温,纳食减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三)心气不足:视近清楚,视远模糊,瞳仁无神,视力减退,可伴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舌尖红少苔,脉微弱。
【治疗】
治则治法:调和气血、明目止痉。
常用手法:揉法、按法、抹法、扫散法、点法。
操作步骤:
1.揉、按眼部周围穴位时,用拇指指端操作,手法应轻柔,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2.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抹上下眼眶,由内向外分抹2~3分钟。
3.揉太阳、风池、攒竹、翳风、鱼腰、合谷时,应先揉一侧,每穴不少于1分钟。
4.在头部颞侧做扫散法,以患者整个头部放松为度,从而达到调和气血为目的,操作时间3~5分钟。
5.治疗手法结束前,双掌用力相对搓热,然后迅速轻压于患者眼部,反复操作数次。
【按语】
1.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用眼时间,应在近距离用眼45分钟后,稍微休息几分钟,进行眼眺或揉眼部等。
2.阅读、学习时姿势要正确,切忌躺着看书,环境要光线充足,避免光线不足造成眼部疲劳。
3.坚持做眼保健操锻炼,定期复查视力。
第四节 禁忌症
【禁忌症】
6. 骨折部位不能贸然使用推拿手法。
7.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8.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医生实施操作治疗者。
9.妊娠三个月以内的腹部、腰部、髋部,手法刺激后有流产的可能。
10.某些急腹症,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

推拿的适应症*
推拿疗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可用于骨伤、内、外、儿各科,尤其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症疗效显著。
1.由肌肉、关节或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肌肉酸胀、瘫痪、疼痛、麻木、萎缩、关节疼痛或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或骨伤科病症。例如:各种扭挫伤、慢性劳损、半身不遂、各种神经损伤、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骨折后遗症以及各种骨质增生性疾患,如颈腰椎骨质增生、跟骨骨刺等。
 2.以机能障碍为主的一些内、妇科病证。如头痛、失眠、高血压、糖尿病、胃下垂、胃痛、月经不调、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盆腔炎、痛经等。
 3.五官科疾病如咽喉痛、喑哑、鼻炎、屈光不正、声门闭合不全等。
 4.外科疾病如乳痈初期、术后粘连等。
 5.儿科疾病。如腹泻、遗尿、疳积、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桡骨头半脱位等。
第五节 注意事项
1.除少数手法如擦、推、掐等法,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操作外,治疗时必须用治疗巾覆盖被治疗的肢体或局部。
2.治疗过程中操作认真,态度严肃。
3.要经常修剪指甲,已免操作时伤及患者皮肤。
4.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5.女性在经期小腹部及腰骶部不宜用或慎用推拿。
6.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后、或剧烈运动后,或过饥过饱后以及酒醉之人等,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7.每次推拿的时间,一般在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5天。

如何学好推拿学
多看:看人、看解剖、看神经、看文献
多练:练手法、练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