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按摩推拿基础

 浛恩医疗 2020-06-29

1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2 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3 晋·葛洪《肘后方》捏脊疗法作为医疗手段被正式记载

4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四明陈《小儿按摩经》- 最早的按摩推拿专著

   清·吴谦《医宗金鉴》伤科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5 民间流派(8种):正骨推拿流派、点穴推拿流派、一指禅推拿流派、gun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儿科推拿流派、经学推拿流派、脏腑经络按摩流派

6 按摩一词首见《素问·血气形志》“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liao药”

按摩推拿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 (论)

   1)舒筋通络:舒筋通络可以理解为使患者肌肉放松、精神放松。

                手法能使机体放松的直接原因是:

                ①提高局部的温度;②提高局部的痛阈;③使痉挛的肌纤维被拉长。

                手法能使机体放松、损伤组织得以康复的间接原因是:

                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营养得到改善;

                ②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的肿胀;③通过手法使粘连分解。

   2)理筋整复:理筋整复的含义是调理筋骨、整复错位,也就是纠正紊乱的解剖关系。

   3)滑利关节;4)活血祛瘀:活血祛瘀、滑利关节的含义是通过手法使瘀血消散、肿胀消除,从而达到促进肢体运动、促进气血流动的作用。

P4 影响按摩推拿疗效的因素(?)

一、手法的性质:肌肉痉挛-舒筋通络;解剖关系出现紊乱-理筋整复;

                肢体功能受限-活血祛瘀、消除肿胀。

二、手法的刺激量:手法的力量、施用时间、每次治疗间隔时间、疗程次数等

三、手法部位的特异性:能够治疗某种病的部位就对这个病有特异性。

P5 按摩推拿的禁忌症:(简)

1)有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和各种骨病的患者;

2)在软组织损伤早期肿胀较重的部位;

3)有出血倾向者;

4)孕妇及经期妇女的腰骶部和小腿部;

5)醉酒及精神失常等与医生不合作者;

6)有严重心肺等疾患者;

7)皮肤破损处;8)传染病患者。

第二章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

P6 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渗透。

①持久:要求作用一段时间;②有力: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③均匀: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再改变时要逐渐的、均匀的改变;

④柔和:要轻柔缓和,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⑤深透:每个手法应均能使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

⑥渗透: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擦法的“透热”)

P7 手法操作时形体的基本要求:①体松;②体正。

P7 手法操作时用力的基本原则:①近带远端;②刚柔相济;③整体用力。

P8 手法的分类(手法的主要作用)

1)放松类: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活血祛瘀、消除肿胀;

           ①一指禅推法;②gun法;③揉法;④缠法;⑤拿法;⑥拨发;⑦牵拉法;⑧搓法;

           ⑨击法;⑩弹法;⑪梳头栉发;⑫摩掌熨目;⑬踩跷法。

2)温通类:温通经络;

           ①摩法;②擦法;③推法;④捋法;⑤抹法;⑥扫散法;⑦点法;⑧捏法;⑨捻法;           ⑩掐法;⑪振法;⑫拍法;⑬推桥弓;⑭鸣天鼓;⑮刮法。

3)助动类:疏通狭窄、分解粘连、滑利关节;①摇法;②背法;③抖法;④屈伸法。

4)整复类:整复错位;①按法;②拔伸法;③扳法。

◇P8 手法的分类(操作时动作形态):1)摆动类;2)摩擦类;3)挤压类;4)叩击类;5)振动类;6)运动关节类。

◇P9 ※按同时施用手法数量:单式手法、复式手法;

     按流派:一指禅推拿流派手法、gun法推拿流派手法、内功推拿流派手法;

     按治疗过程:准备手法、治疗手法、结束手法。

第二节  放松类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分类 ①指端一指禅推法;②偏峰一指禅推法;③罗纹面一指禅推法;④跪推法;⑤蝶推法。

  动作要领 ①沉肩;②垂肘;③悬腕;④掌虚;⑤指实;⑥紧推慢移;⑦畜力于掌,处力于指,着力于罗纹面。

  作用及应用 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放松肌肉 // 全身各部位。

             颈、肩、四肢:罗纹面 or 指端 / 颜面:偏峰 or 蝶推法 / 腹部:跪推法。

二、gun法:

  分类 侧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

               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的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治疗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

三、揉法:

  分类 指揉法:用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掌揉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

       掌根揉法:用掌根。。。;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五、拿法: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六、拨法: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纹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等部位。也可以两手拇指重叠进行操作。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拨法:以尺骨鹰嘴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臀部环跳穴。

动作要领 ① 先按后拨;② 拨动时应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

         ③ 以上肢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④ 做拇指拨法时,拇指应做对掌运动。

第三节 温通类手法

四、捋法:拇指捋法 / 掌指捋法

动作要领 ①先按后捋;②沿着肌腱肌腹条索走行方向施用捋法;③同上

八、捏法:三指捏法/二指捏法

作用及应用:捏法作用于背部督脉则称为捏脊或捏积,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

            有很好的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可治失眠。

            捏脊的方向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以加大刺激量。

            除捏督脉以外,还可捏两侧足太阳膀胱经。

十三、推桥弓:是指翳风至缺盆的连线/动作要轻,两侧分别推/降压作用/仅达颈动脉窦处。

第四节 助动类手法

一、摇法:颈部摇法动作要领 ①速度宜慢不宜快;②幅度不宜过大,仅在受限区域内摇动即可。

第五节 整复类手法

一、按法:②背部按法;③交叉分压法

  ②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③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

           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

           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横突处), 两手交叉,

           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二、拔伸法 ①颈部坐位拔伸法;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③颈部端提法。

* 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

              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

              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

              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 三、扳法:①颈部定位旋转扳法;②颈部侧扳法;③颈部仰卧位扳法;④扩胸牵引扳法;

          ⑤胸椎对抗复位法一;⑥胸椎对抗复位法二;⑩仰卧位胸椎整复法;

          ⑪腰部侧扳法;⑫腰椎定位旋转扳法。

动作要领:①定位要准;②在最大限度时用力;③用力要稳、要准、要轻巧。

作用及应用:

①颈部:调整颈椎椎间关节紊乱,治颈椎病,落枕,寰枢椎半脱位,颈部扭伤致椎间关节紊乱症;

②胸部:可治胸椎椎间关节和肋椎关节的紊乱,治胸肋屏伤,

        对因胸椎椎间关节紊乱导致的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③腰部:纠正腰椎椎间关节紊乱。腰部侧扳法/腰部后伸扳腿法/腰部后伸扳肩法-“腰部三扳法”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法。各种急慢性损伤导致腰椎椎间关节紊乱者,均有效

注意事项:①扳之前应使患者充分放松;②扳时定位要准,不要强求弹响音;

          ③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严重心肺疾患及各类骨病、脊柱畸形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扳法。

第三章 儿科推拿手法

儿科推拿手法的要求:①轻快;②柔和;③平稳;④着实。

儿科疾病以外感内伤饮食居多,多在肺脾肝三脏,治疗以解表、清热、消导、镇惊为主。

儿科推拿的特点:①推拿、揉法次数较多;摩法时间长;掐法则重、快、少,掐后用揉法;

②常和穴位结合在一起,如补脾经;③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

④操作时常用姜汁、滑石粉以滑润皮肤,提高疗效;⑤穴位有点状、线状、面状;

⑥穴位以两手居多;⑧穴位不分男女,但习惯上推拿左手;⑨头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五经穴(脾肾宜补/心肝宜清)

①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直推为泻);②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③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④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⑤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⑥大肠:食指桡侧缘;⑦小肠:小指尺侧缘;⑧胃经:拇指掌侧第1节;

⑨四横纹: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⑩板门:手掌大鱼际处;⑪内八卦:在手掌面(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

⑫外劳宫: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性热;⑬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性热;

⑭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性寒(清热);⑮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性寒(清热通便)

第五章 成人按摩推拿治疗

第一节 伤科病证

一、颈椎病

(1)概念:由于颈椎及其之间的关节和肌肉退变,关节囊、韧带、椎间盘的改变,出现颈椎失稳,产生骨质增生、韧带钙化,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又称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颈椎综合征。多发生在30-60岁。

(2)分类:依损伤组织不同,可分为①颈型颈椎病;②神经根型颈椎病(60%);③椎动脉型颈椎病;

④脊髓型颈椎病;⑤交感型颈椎病;⑥混合型颈椎病。

(3)前兆:反复出现落枕。

(4)解剖

  1)钩椎关节:由下位锥体后上外的钩突和上位锥体后下外的斜坡构成,位于椎间盘的后外方

2)椎间孔:斜位片;内侧壁-钩椎关节 / 外侧壁-椎间关节 / 上下壁-椎弓根的切迹

3)颈屈:从侧面看颈椎呈生理前屈,应注意颈椎生理曲度有无减小、消失、反张、加大、中断、成角或呈“S”型。

4)脊神经:颈1的后支-枕下神经;

           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枕大神经,长、粗、浅,故受压迫的机会最多

(5)病因病理:颈椎病的病因大多为慢性损伤、退变、急性损伤以及畸形。

       - 颈椎的退变是发生颈椎病的基础

       - 椎间盘的退变使得椎间隙变窄,关节囊和前后纵韧带松弛,脊柱的稳定性下降,

         脊柱发生代偿性增生,增生可发生在钩椎关节、椎间关节和椎体

       - 增生的骨质可直接压迫颈部神经、血管;也可刺激周围组织,使得周围组织发生充血,

         肿胀等无菌性炎症,形成间接压迫并产生症状,以后者居多。

(6)临床表现(病理分型)

1)神经根型:  

① 颈肩部的不适伴有上肢的疼痛或麻木,常波及至手指,颈后伸时加重;

  ② 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部活动受限;

  ③ 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④ 颈椎X线:正位片-颈椎侧凸,钩椎关节增生,两侧关节不对称;

              侧位片-颈椎曲度改变,椎间隙改变,椎体前缘增生,椎体后缘增生,

                     椎体后缘边线轻度不连续,项韧带钙化等。

              斜位片-椎间孔横径变小,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关节增生;

  ⑤ CT:椎体后有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等征象

  ⑥ 可有头晕、头沉、颈部酸困、背部有重物压迫感;也可出现植物神经血管营养和功能障碍

   (上肢发冷、发热、皮肤潮红、发白、发绀或肿胀、指甲变形、无光泽、易于脆裂)


压迫

疼痛

压痛点

感觉异常

颈4-5椎间

颈5神经根

从颈肩放射到腕部而不到手

颈4、5棘突,冈上肌

颈后耳下及前臂掌侧中线区域感觉功能下降

颈5-6椎间

颈6神经根

从颈肩、前臂放射到拇指

颈5、6棘突,同侧肩胛内上角区

前臂桡侧及拇指感功下降;肱二头肌肌力减弱;肱二头肌腱反射降低

颈6-7椎间

颈7神经根

从颈肩、放射到食中指

颈6、7棘突,肩胛内中部,胸大肌

食中指区感功境地;肱三头肌肌力减弱;肱三头肌腱反射降低

颈7-胸1椎间

颈8神经根

从颈肩、放射到无名指及小指

肩胛内下角,第7颈椎棘突

尺侧二手指感功降低;握力减弱,骨间肌萎缩

2)椎动脉型:

①颈性眩晕:即头部位于某一角度是出现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猝倒,

            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②头痛:血管性头痛,多为发作性(数分钟到数日),枕、顶枕、颞部,跳痛或胀痛。

        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侧枝循环扩张引起头痛

③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等

3)脊髓型:先有下肢,最后出现上肢症状/ 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Babinski’s征,Hoffman’s征阳性

(7)手法治疗:①按揉松筋;②点揉通点;③扳法复位(除椎动脉型和脊髓型);④拔伸减压;⑤摇法助动;⑥推擦通经;⑦ 分型治疗

* 椎动脉型:①轻抹前额;②分推前额;③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百会、四神聪等穴 ④梳头栉发

(8)注意事项:改善工作生活姿势,及时间歇,避免劳损;调节枕头高低,避免落枕

              急性期:注意休息,调节枕高;缓解期:适当功能锻炼,注意急慢性损伤

*** 颈椎读片要点

①正位片:钩椎关节,棘突情况;②侧位片:颈椎曲度,椎间隙,椎间关节的角度;③斜位片:椎间孔形状、大小和对称;④张口位:寰椎侧块与齿状突之间的距离是否一致,寰椎、枢椎与枕骨之间的关系

二、落枕

1 定义:睡卧当风引起颈部疼痛、功能受限,又称为“失枕”。以秋冬两季最多,从损伤部位来看,可有颈部肌肉损伤、韧带损伤、椎间关节的损伤。

2 解剖:

肩胛提肌-起于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内侧角及其脊柱缘的上部

菱形肌-起于第6、7颈椎及第1、2、3、4胸椎棘突,肌束斜向外下方,止于肩胛骨脊柱缘的下半部

3 临床表现:

(1)颈部疼痛:①睡眠后;②多一侧或两侧;③多剧烈疼痛;④颈部活动时加重;⑤甚则向上至头,向下到下肢;

(2)各方向功能均可受限,但以向患侧旋转为主;

(3)因疼痛可以出现颈部歪斜,也可见“头向前冲”等现象;

(4)颈肩部肌肉痉挛、压痛;

(5)可出现颈部棘突偏歪、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反张、两侧有不对称感

4 诊断要点:

(1)有病史(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

(2)颈部疼痛,功能受限,活动时加重,甚则头部歪向病侧;

(3)通过触诊来定性、定位:

①定性:若以肌肉起止点为压痛点,肌肉和韧带损伤为主,应治宜疏筋通络;

        若以骨缝为压痛点,其损伤以椎间关节为主,应治宜疏筋通络和理筋整复。

②定位:颈、枕、头部症状明显,压痛在第1-4颈椎间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为上段

        项背部症状严重,甚则波及到上肢,压痛在第5-7颈椎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为下段

5 手法治疗:疏筋通络、温经止痛、理筋整复

  ①点穴止痛;②按揉松筋;③扳法复位;④摇法助动;⑤端提治乱;⑥擦法温通

6 注意事项:

 ①手法治疗前应排除颈椎器质性病变;

 ②颈椎扳法,不可强求弹响声;

 ③颈肩部点法不宜过重,以免加重颈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发生晕厥;

 ④治疗后调节枕头高低,寻找自我舒适体位,卧床休息,避免再受风寒刺激。

三、胸肋屏伤(填)

 + 是由于不协调地用力,导致的肋椎关节和/或胸椎椎间关节错位、肋间肌损伤。又称岔气。

 + 压痛:肋椎关节、棘突,或肋间肌的损伤处胸椎椎间关节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1 定义:是由于腰椎间盘变形,纤维环失去弹性,产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造成椎间盘膨出、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压迫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等症状。好发于20-50的中青年人。

L4-5 椎间盘突出最多,占50%左右;L5-S1 椎间盘突出约占45%。

2 解剖:突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关系 – 在后外侧突出中当偏内侧突出时常压迫下一神经根

   如 L4-5 椎间盘偏内侧突出时,压迫 L5 神经根(偏内侧- L4)

3 病因病理: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内因损伤是椎间盘突出的外因

4 临床表现:

(1)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发凉,常波及至足

(若为中央型,则有马尾神经受压症状,鞍区麻痹);

(2)腰椎生理曲度减小、小事,甚至反张;

(3)脊柱侧凸;

(4)要功能受限,优以后伸和向患侧侧屈受限最为明显;

(5)压痛伴有放射痛、叩痛盘有放射痛,压痛在脊柱旁开1-2cm处和环跳、委中、太溪等;

(6)坐骨神经牵拉性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及其加强试验(Laseque’s征)阳性;

(7)腹压增高性试验阳性:挺腹试验及挺腹加强试验阳性;

(8)跟、膝腱反射对称引出或减弱或消失:L3-4椎间盘突出时,患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L5-S1 椎间盘突出时,患侧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9)肌力改变:L4-5 椎间盘突出时,患侧足mu趾背伸无力,有时踝关节背伸无力

               L5-S1 椎间盘突出时,一般不明显,有时可有足跖屈无力。

(10)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改变;

(11)日久可出现肌肉萎缩;

(12)X 线片检查可提示椎间盘突出;

(13)CT、MRI可出现相应病理改变(突出物压迫了神经根或硬膜囊)。

5 诊断要点:

  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史,大部分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20-50岁的人;(1)-(13)

6 手术指征:

  ①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马尾神经损害者;②胫神经或腓总神经麻痹,出现足下垂等者;

  ③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6-8周夜间疼痛,弯腰挺臀姿势不能缓解者;

  ④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工作者。

7 注意事项:①急性期:卧硬板床,严格卧床休息。能躺不站,能站不坐;

            ②缓解期:加强腰部肌肉功能锻炼,注意工作姿势,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复发。

六、腰部软组织损伤

 + 注意事项:注意坐姿和劳动姿势;加强腰背肌锻炼(每日练习飞燕点水)

七、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 病因:腰部肌肉不协调地收缩,导致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的急性损伤

 + 注意事项(填):治疗后,应嘱患者充分卧床休息(2-3天)

八、退行性脊柱炎

 + 脊柱退行性改变类型:①椎间盘退变;②椎体边缘骨质增生;③关节突关节增生;④韧带钙化

九、腰三横突综合证

 + 解剖:腰三横突的背侧,有第 1-3 腰神经的后支 / 股外侧皮神经干从腰三横突前方通过

 + 临床表现:①腰痛:较重时可连及臀部、大腿外侧,但痛不过膝;

             ②压痛:压痛点位于腰三横突端部,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十、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 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症状:间歇跛行(不能走长路)

 + 腰椎滑脱:真滑脱/假滑脱,假滑脱-上位椎骨向后滑动,提示腰椎失稳。

十一、梨状肌综合证

 + 梨状肌:位置-起于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经过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的后部

 + 体表投影:自尾骨尖至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到大转子尖画一线,此线的中内2/3为梨状肌肌腹的下缘。

 + 弹拨梨状肌:以尺骨鹰嘴着力,垂直于梨状肌肌腹做弹拨的动作,即从外上向内下方向弹拨

十二、肩关节周围炎

1 概述:因肩部广泛粘连,以肩部广泛疼痛和功能广泛受限为特点的疾病,好发于50岁左右,又称“五十肩”“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

2 解剖:肩关节的组成 – 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假关节)

+ 冈上肌:起于冈上窝(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

+ 冈下肌:起于冈下窝的骨面(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

+ 小圆肌:起于肩胛骨腋缘上2/3的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后面

+ 大圆肌:起自肩胛骨腋缘的下1/3和下角的背面(肌束向上外,绕至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下方的骨嵴

3 临床表现:

(1)肩部广泛疼痛;(2)肩关节运动功能广泛受限;

(3)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压痛点常位于:喙突、大结节、小结节、结节沟间、三角肌止点、肩峰、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提肌;(4)外展扛肩现象;(5)肌肉萎缩

4 手法治疗:治法为舒筋活血、通经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1)局部松筋;(2)点揉痛点;(3)摇法助动;(4)内收肩关节;(5)外展肩关节;(6)提拉肩关节;(7)肩部外旋法;(8)后伸内旋法;(9)肩关节抖法;(10)环揉肩关节。

5 注意事项:①慎用强力的牵拉、摇动等手法;②嘱患者注意肩部保暖;③嘱患者功能锻炼。

十三、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 临川表现:压痛 – 结节肩沟上方或下方

 + 手法治疗:①局部放松;②退捋患处;③弹拨患处;④摇肩;⑤擦以透热。

 + 注意事项:急性期肩关节减少活动,每天应保证肩关节在各方向充分运动数次,以防止粘连

十四、冈上肌肌腱炎(压痛点位于肩盂)

 + 肌腱袖:是由起自肩胛骨,止于肱骨头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

- 冈上肌:起于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部,受肩胛上神经(C5、C6)支配

- 冈下肌:起于冈下窝的骨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骨面,受肩胛上神经(C5、C6)支配

- 小圆肌:起于肩胛骨腋缘上2/3的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后面,受腋神经(C5、C6)支配

 + 疼痛弧:患有冈上肌肌腱炎时,疼痛出现在肩关节外展60°-120°时,不足或超过这个角度时无疼痛,此现象称为疼痛弧。

十六、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1 概述:肘关节外侧、肱骨外上髁部局限性疼痛,并影响到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的急慢性、劳损性疾病,又称网球肘。(前臂伸肌群的起点)

2 病理变化(无菌性炎症):

 ① 伸腕肌腱纤维在肱骨外上髁的部分撕脱; ② 肱桡关节处局限性滑膜炎;

 ③ 支配伸肌神经的分支神经炎; ④ 环状韧带变性;

 ⑤ 由于肌肉的过度活动,在早期引起腱下间隙组织水肿,

    随之是纤维性渗出,并开始血管增生及粘连形成;

 ⑥ 本病有典型肌腱末端病的改变。其腱止点部可因捩伤出现纤维断裂、

镜下骨折、肌腱变性、血管增生、继发止点骨质增生或肌腱的钙化、骨化。

3 临床表现

 + 压痛点:肘外侧-肱骨外上髁处压痛、环状韧带、肱桡关节间隙处

 + 密耳(Mill’s)征阳性(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

   伸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

十七、肱骨内上髁炎

 + 是由于肘关节、腕关节长期、反复用力屈伸及前臂旋转,使前臂屈腕肌群牵拉肱骨内上髁,引起肱骨内上髁肌群附着处的慢性炎症。

十九、三角软骨盘损伤(压痛点)

 + 压痛点:位于下尺桡关节间隙,或尺骨茎突

二十、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 芬克斯坦(Finkelstein’s)病

 + 诊断要点: 芬克斯坦(Finkelstein’s)征(握拳尺偏试验)阳性

二十一、腕管综合证

 + 是指腕管中正中神经受压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二十三、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选择)

 + 患者在屈伸患指时,常有弹跳感,故又叫弹响指、扳机指

二十四、膝关节韧带损伤

 + 三联症:在膝关节轻度屈曲位时,暴力使小腿突然外展或外旋所致的内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损伤。

   - 内侧副韧带:起-股骨内上髁,止-胫骨上端的内面

   - 前交叉韧带:起-股骨外髁的内侧,止-胫骨髁间棘的前部和内外半月板前角

 + 特殊检查:

   ① 侧方应力试验:膝关节完全伸直时,检查内侧和外侧副韧带

   ② 前抽屉试验:前交叉韧带损伤(急性期不明显)

   ③ 拉赫曼(Lachman’s)征:前交叉韧带损伤

   ④ 后抽屉试验:后交叉韧带断裂(急性期不明显)

   ⑤ 反响拉赫曼(Lachman’s)征:后交叉韧带断裂

   ⑥ 高德福林(Godfrey’s)征: 后交叉韧带断裂

二十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 病因病理:与年龄、职业、创伤、关节畸形、肥胖、寒冷和潮湿、遗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内软骨及关节面的退变不断加重,关节稳定性下降;

 ②职业:容易使膝关节遭受创伤的职业如工人、运动员发病率高且发病早;

 ③畸形:膝关节的内翻、外翻畸形,足部、膝关节、脊柱畸形均可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④体重:肥胖病人发病率较高;

 ⑤生活环境:久居寒冷潮湿之地的人发病率较高。

2 临床表现:①膝关节疼痛;②膝关节功能受限;③膝关节畸形;④压痛在股骨内外髁、胫骨内外侧髁、髌骨上下极、膝眼处;⑤关节摩擦音;⑥肿胀;⑦X线片检查出现膝关节病理变化。

3 手法治疗(顺序):

①点揉痛处;②点穴止痛;③膝关节后侧手法;④点穴止痛;⑤膝关节摇法;⑥膝关节屈伸法。

4 注意事项:①膝关节疼痛、肿胀较重者,应卧床休息;②嘱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③肥胖患者适当加强体育锻炼、节制饮食、减轻体重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

二十六、半月板损伤

1 临床表现:慢性期患者-有膝关节隐痛、乏力、打软腿,有时出现弹响,交锁,关节有松动感。

2 检查:①压痛自膝眼处向后沿半月板之前角、体部、后角部按压;②股四头肌内侧头萎缩;

 ③麦克马瑞(Mc.Murray’s)征阳性;④阿波莱(Apley’s)征阳性;

 ⑤膝关节过伸试验阳性;⑥抽膝试验阳性;⑦重力试验阳性。

二十七、髌骨软化症:好发于15-40岁;可有“软腿”、“假交锁”

二十八、胫骨结节骨骺炎:发病年龄多在13-15岁,一般不超过20岁。

28-1 膝关节滑膜炎:浮髌试验阳性(填空)

二十九、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痛常在跖屈内翻位损伤

+ 压痛:距腓前韧带损伤时压痛常在外踝前下方(距腓前韧带起止点,丘墟穴)

第二节 内科病证

一、头痛

①揉拿颈部(太阳);②轻抹前额(阳明,开天门);③分腿前额(少阳,推坎宫);

④点按头顶(厥阴);⑤点揉少阳五穴: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治偏头痛;

⑥梳头栉发;⑦点揉枕后穴位(风府、玉枕、天柱、风池);⑧远端配穴(外关、合谷、涌泉、绝骨;引气下行、防止气聚于上、出现头晕等症)

 * 风寒头痛:捏法 / 肝阳头痛:推桥弓 / 痰浊头痛(腹部)、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等

 * 头面部操作:

①拿五经:轻抹前额(开天门)、分推前额(推坎宫)、点揉太阳及少阳五穴、点按头顶;点揉风池等枕后穴位。②颈项部操作:揉拿颈部、颈椎脊柱整复。③远端配穴。

第六章 儿科病证

一、外感发热治疗:解表清热,发散外邪;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

- 风寒者:加掐揉二扇门,推三关,拿风池以发汗解表;

- 风热者:加推脊,多清天河水。

二、脾虚泻处方:

    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捏脊(温补调理脾胃);推上七节骨。

三、儿童肌性斜颈(定义):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

四、小儿桡骨头半脱位:①牵拉旋转复位法:右侧为例。医生右手拇指置于患儿桡骨头的外侧,医生左手虎口向上,拇食两指握住患儿前臂下段。在牵拉情况下,极度外旋前臂,听到弹响即可。②判别是否复位:a 让患儿用患侧的手抓取物品;b 让患儿用患侧的手摸患侧的耳廓;c 将患肢上举。(完成任何一个,即成功)

诊断试验

一、颈椎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

+ 臂丛牵拉试验(Eatons征):患者取坐位,头稍前屈后,向健侧侧屈/ 医生一手抵住患侧头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两手反方向牵拉/ 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

+ 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取坐位,头部侧屈后伸(Spurling’s征)或单纯后伸(Jackson’s征)/ 医生双手按压患者头部 / 如引起颈部疼痛并上肢放射者为阳性,亦提示臂丛神经受压。

(2)椎动脉型颈椎病

  + 椎动脉扭转试验:患者取坐位/ 医生使其头屈伸并向侧方旋转/ 若出现眩晕、复视、恶心等症状为阳性

(3)脊髓型颈椎病

+ 病理征:Babinski’s征 / Hoffman’s征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1)坐骨神经牵拉性试验阳性

+ 直腿抬高试验及Laseques征(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 诊断 L4-5、L5-S1 椎间盘突出;

  -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在膝关节伸直的情况下,

    医生向上抬起患侧下肢,计量下肢与床面的角度。

  - 正常应达60°而不痛,若未达60°而出现腰痛盘有下肢放射痛,且直腿抬高受限者则为阳性

  - 此时将患肢下降5°-10°至疼痛消失,再背伸患侧踝关节,若患者再次出现腰痛腿痛,

    则为 Laseque’s征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2)腹压增高性试验阳性

- 挺腹试验及挺腹加强试验阳性

(3)跟、膝腱反射对称引出或减弱或消失

+ L3-4椎间盘突出时,患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L5-S1椎间盘突出时,患侧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肌力改变

  + L3-4 椎间盘突出时,患侧伸膝无力

+ L4-5 椎间盘突出时,患侧足踇趾背伸无力,有时可出现踝关节背伸无力。

+ L5-S1 椎间盘突出时,一般肌力改变不明显,有时可有足跖屈无力。

十一、梨状肌综合证: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十三、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叶加森(Yergason’s)征阳性

十六、肱骨外上髁炎:密耳(Mill's)征阳性/前臂伸肌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

二十、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握拳尺偏试验(芬克斯坦 Finkelstein’s征阳性)

二十四、膝关节韧带损伤(三联症)

(1)侧方应力试验:(2)前抽屉试验:(3)拉赫曼(Lachman’s)征/反向Lachman’s征:

(4)后抽屉试验:(5)高的福林(Godfrey’s)征

二十六、半月板损伤

(1)麦克马瑞(Mc.Murray’s)征:①患者仰卧,极度屈髋屈膝。②医生使患者小腿内旋外展→伸直、外旋内收→伸直,外旋外展→伸直、内收内旋→伸直。③在上述过程中若膝关节疼痛并有弹响即为阳性,提示半月板损伤。④内侧疼痛弹响时为内侧半月板损伤,外侧疼痛弹响时为外侧半月板损伤。

(2)阿波莱(Apley’s)征:诊断半月板损伤的试验

二十七、髌骨软化症

(1)髌骨研磨试验;(2)单腿半蹲试验;(3)髌骨抽动试验

 按摩基本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一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称为摆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扌衮法和揉法。

(一)、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 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旋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的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屈伸活动。练习时,要求手掌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端自然有力,使产生的 “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但压力、频率和摆动幅度都要均匀,动作灵活。频率为每分钟120~140次。在拇指端或罗纹面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紧推慢移”。

要点: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附】缠法: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提高到220~250次,称为缠法。

要点:指端或偏峰着力部位减少接触面,同时摆动幅度减小,降低体表的压力。

作用: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二)、扌衮法:

【动作要领】扌衮法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手掌呈半握拳状或半握杯状,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附着点,吸定治疗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吸定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出现拖动,跳动等,频率和摆动幅度都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80~90次,熟练后提高到每分钟120~140次。吸定后再练习紧推慢移。

要点:沉肩屈肘前臂旋转、腕部屈伸双向用力、往返用力

【临床应用】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三)、揉法:

【动作要领】揉法分为掌揉法和指揉法、肘揉法。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即内动外不动,可用单掌、叠掌、对掌揉动;指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及掌指作轻柔缓和的摆动,可采用拇指揉和并指揉法;肘揉法是以鹰嘴部位主要着力部位进行揉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二、摩擦类手法

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回旋(环旋)移动称为摩擦类手法,本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一)、摩法:

【动作要领】摩法分为掌摩和指摩法,掌摩法是以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掌指和指间关节保持松弛,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环旋运动,即外动内不动;指摩法是用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节律性的环旋运动(也是外动内不动)。

要点:手形:手指自然并拢伸直,全掌放松保持松弛;力度:轻,仅及皮部;方向:顺或反时针方向,或交替进行;频率:每分钟60~80次。

【临床应用】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二)、擦法:

【动作要领】用手掌的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于一定的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使皮部产生热量的方法称为擦法。擦法分为侧掌擦和虚掌擦。擦法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推擦幅度要大,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

要点:力度:轻,仅在皮部,不用压力;方向:往返直线,双向用力;频率:快、每分钟150次以上;按摩时可使用介质(如按摩油),有利操作、增强功效,保护皮肤。

【临床应用】常用于腰背部。

(三)、推法:

【动作要领】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直线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要点:力度:轻,略重于摩法,力量要平行推移;方向:单向用力,由近向远推或由中心向两侧推(分推);速度:略快于摩法,慢于擦法,每分钟100~120次;按摩时可使用介质(如按摩油),有利操作、增强功效,保护皮肤。

【临床应用】同擦法。

(四)、搓法:

【动作要领】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要点: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贴紧按摩部位;搓揉动作要快,体表移动要;不宜将肢体夹持过紧,同时腕关节要放松,是搓揉动作连贯灵活。

【临床应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各部。

(五)、抹法:

【动作要领】用双手或单手拇指罗纹面贴近皮肤,作上下左右往返的移动,称之为抹法。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面部及颈项部。

三、按压类手法

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称为按压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点、拿、捏、拨、捻和踩跷等手法。此类手法作用力强,力度深,是治疗陈旧性损伤的主要手法。

(一)、按法:

【动作要领】以拇指、掌根、鱼际、叠指着力,深压治疗部位,持续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由轻至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要点:力度:由中至重;方向:垂直用力;速度:缓慢,逐步发力(由浅表皮部入深部肌肉软组织)。

【临床应用】常与揉法结合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腰背和腹部。

(二)、点法:

【动作要领】以拇指端、屈曲的指间关节或肘尖突出部分着力,点压在一定部位称为点法。分为拇指点法、屈指点法、肘尖点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由轻至重,同按法。点法与按法的区别: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

要点:力度:由中至重;方向:垂直用力;速度:缓慢,逐步发力(由浅表皮部入深部肌肉软组织)。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三)、拨法:

【动作要领】用指端、掌根或肘尖作与肌纤维、肌腱、韧带呈垂直方向拨动,称之为拨法(弹拨)。可分为弹筋和拨络。弹筋:以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适当用力按压治疗部位到一定深度,将肌肉、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提起后,迅速从指间弹出;拨络:拇指与其余四指呈拿持状,作用于深部软组织,以拇指不动,其余四指作与肌束、肌腱、韧带呈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或四指不动,拇指作拨动。

要点:着力部位不能在体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应带动肌肉、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滑动;用力要由轻至重,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肌肉软组织。

(四)、捏法:

【动作要领】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一定部位作对称性的挤压,称为捏法。分为三指捏和五指捏。操作在相对用力挤压动作下完成的,挤压动作时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性。

【临床应用】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和脊背。

【附】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

要点: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至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

【临床应用】颈项、肩部、腰背部、和四肢等肌肉部位。

(五)、捻法:

【动作要领】用拇指、食指的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两指相对作搓揉动作,称为捻法。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快速、用劲要均匀而不呆滞。

【临床应用】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四、振动类手法

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的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之为振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

(一)、抖法:

【动作要领】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称为抖法。

要点:操作时,作颤动时要对患者肢体略作牵引,但用力要轻,颤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临床应用】适用于四肢部位,以上肢最为常用,多作为治疗结束手法。

(二)、振法:

【动作要领】用手掌或手指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成为振法。分为指振法和掌振法。

要点:操作时,手和臂作强力静止性用力,力量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要求达到每分钟300~400次;着力要稍重,动作要连贯,使振颤持续不断的传递到体内。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五、叩击类手法

用虚掌、拳背、指端、掌侧面、掌根或拍打棒叩击体表,称为叩击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拍、击、弹等法。

(一)、拍法:

【动作要领】用虚掌拍打体表,称为拍法。可分为四指拍打法、指背拍打法、虚掌拍打法和五指散拍法。

要点:操作时,手指要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手法动作要平稳而有节律地拍打部位,使拍打声音清脆而无疼痛感;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有弹性,一般双手依次有节律地交替进行拍打。

【临床应用】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附】叩法:以空拳或指掌尺侧叩击按摩部位的方法称为叩法。

要点:手法持续有序,手腕灵活,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均匀而柔缓。

【临床应用】可用于头、背、腰、臀、及四肢部。

(二)、击法:

【动作要领】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拍打棒口及体表,称为击法。可分为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和棒击法。

要点:击法用劲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口及体表,在叩击体表时不能有拖抽动作,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刚柔相济。

【临床应用】拳击法常用于腰背部;掌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击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棒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背及四肢部。

(三)、弹法:

【动作要领】用一个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个手指之家,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称为弹法。

要点:操作时,弹击之力要均匀,每分钟约弹击120次左右。

【临床应用】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

六、运动类手法

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得以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摇法、扳法、屈伸法、拨伸法等。

(一)、摇法:

【动作要领】用手法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称为摇法。

1、颈项部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颌,作左右环转摇动。

2、肩关节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作环转摇动。

3、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髋膝屈曲,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住膝部,作髋关节的环转摇动。

4、踝关节摇法: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大拇趾,作踝关节的环转摇动。

要点:摇法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及幅度需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应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的循序进行。

【临床应用】适用于四肢关节和颈项腰部等。

(二)、扳法:

【动作要领】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称为扳法。包含有:颈项部扳法、胸背部扳法、腰部扳法。

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生用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或一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

要点:扳法动作必须要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医生与患者配合,两手动作要熟练而协调;扳动幅度一般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扳法必须在使腰部肌肉软组织彻底放松后才能进行。

【临床应用】常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的小关节错位。

(三)、屈伸法:使关节被动屈伸运动的方法,称为屈伸法。

(四)、拨伸法:应用对抗力量对关节或肢体进行牵拉,使关节伸展,称为拨伸法。

要点:操作时,力量须均衡、缓慢、持续;动作要平稳而柔和。

【临床应用】适用于四肢关节部位。

第五节 手法的运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手法的原则

(一)、手法操作原则:

1、神形合一:集中思想于着力部位,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2、依次进行:一般顺序是先头后身,先背后腹,先躯干后四肢,有次序进行。

3、均匀柔和、深透持久:是手法操作的最基本原则。

4、速度徐缓:有利于调节机能;有利于力度深透;有利于手法柔和。

5、轻重交替:推拿用力要点为先轻后重、由浅到深、轻重交替、轻多重少。

(二)、手法运用原则:

1、辨证施治:1)辨体质强弱:

             2)辨正气盛衰:

             3)辨证之虚实:

2、辨筋施术:根据软组织病理变化情况采用不同手法。

3、循经取穴:

4、终末镇定:手法结束时,采用按压、牵拉类手法来增强手法作用。

二、手法的注意事项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骨科、外科、妇科、内科、儿科的很多疾病均可应用;一般来说,推拿按摩主要适用于慢性损伤、劳损类疾病。

2、禁忌症: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结核菌、化脓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炎症;严重出血倾向者;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禁用推拿治疗。饥饿、过度疲劳、酒后或局部有皮肤病者不宜作推拿治疗。

(二)手法注意事项:

1.治疗者必须勤修指甲、双手保持清洁、温暖;

2.治疗时患者铺盖治疗巾,注意保暖;

3.患者应采取合适体位、使操作部位处于放松状态;

4.密切注意患者治疗中的反应,并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