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兰芳京剧《木兰从军》首演106年 | 梅耀梨园,男是一人,女是一人

 ZmlZwh 2018-03-17




根据情节的需要

梅兰芳在剧中

既唱旦角 又唱小生

使旦行本戏大放异彩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经典


▼▼▼


《俺自从到边关家乡信杳》(梅兰芳演唱 魏海敏配像)





脱胎于古乐府《木兰辞》

京剧的诗情画意


京剧《木兰从军》是梅兰芳根据古乐府《木兰辞》改编,歌颂了为国杀敌的男装女英雄。是梅早期代表作,影响深远,至今京剧及其他剧种的关于花木兰的演出,多以梅兰芳的脚本为基础加以改进。



《木兰辞》中所涉诗句和情节,在戏中均予表现,其文学性戏剧性达到高度一致。梅先生对于剧中人物也做了考证,最后根据民间最流行的说法,还是将主人公定为姓花名木兰,其父定名“花弧”,其姊定名“花木蕙”,又加上一个元帅“贺廷玉”,同时将故事背景定在北魏,木兰的籍贯定为陕西延安府






梅派戏唯一小生形态

有男儿气概的巾帼英雄


木兰的出场是“机房织布”,典型的闺门旦装扮:梳大头,穿褶子,唱西皮原板:

“我的父气力衰年老多病

十二卷军书上尽有爷名

倘然是军书到将父传定

我只得市鞍马替父从军”


后面还有花木蕙询问木兰心事的情节,这一段就是把《木兰辞》的第一段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翻译成舞台语言呈献给京剧观众。


接着木兰请求替父出征,花母不允,木兰唱西皮快板:


“母亲且慢阻儿行

女儿言来听分明

吴宫美人尝演阵

秦风女子号知兵

冯氏西羌威远振

荀娘年幼也守过了危城

巾帼英雄古有证

愿替老父去从军”


唱词历数古代女英雄的事迹来说服、安慰母亲,板式又用快板表现母女争辩的场景,反映木兰心中的焦急,更加凸显其替父从军的孝心为国杀敌的气概



木兰再次登场则是武小生的装扮了:戴倒缨盔,穿帽钉甲,蹬薄底靴,手持缨抢,宛然一位少年将军,改用小生唱腔唱导板、散板:

“装束才竟到堂前

脱去了绣罗衫改换军装

想人生要有那英雄胆量

到阵前灭敌贼永固边防。”



同时梅先生还特意把一些动作做得很生硬,非常细腻地表现了木兰初换男装还不适应的状态。


木兰投军路上则改唱昆曲,木兰一手提枪,一手执鞭,要完成六句“新水令”
十三句“折桂令”


“才从西市买鞍鞯 东市中买来坐战

南市买缰辔 北市买长鞭

月色当天急 忙里莫迟延”


“俺生小那识兜鍪 

装束居然锦带吴钩 窄蛮韡欲蹴天骄

征程未久 早到了黑水前头

这一搭霜林红绣 那半壁胡骑啾啾

俺双亲肠挂心忧 听不见呼女音柔

(念)俺此去呵

(接唱)只索是冲锋报国 不承望挂印封侯

又晨角关头 趱行向前莫停留”


这段戏边唱边舞,非常吃重。这两段曲子的工尺是梅的表叔、昆曲世家陈嘉梁谱的;而身段则是短打戏行家茹莱卿先生根据《乾元山》哪吒的身段改编的。



熟悉《木兰辞》的人应该都明白这段演绎的正是“东市买骏马”“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内容。之后则是木兰战场却敌,救出贺元帅,至此,头本《木兰从军》结束。






台上台下 男是一人 女是一人

座中英豪 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本《木兰从军》已是戍边十二年后,木兰升为上将军,一日奉命巡营,这一段木兰唱小生和武生专有的声腔“娃娃调”,上场先打引子“夜半胡笳静 秋高战马肥”,然后起导板:


“俺自从到边关家乡信杳 思想起二爹娘好不心焦

奉将令在营前四周巡哨  我只得跨战马去走一遭

替老亲才把那家乡抛掉  为国家顾不得夙夜辛劳

夜深时刁斗间月光斜照  霎时间飞鸟过费我推敲”


继而则演木兰发现突厥兵阴谋,禀告元帅,组织埋伏,终于大败突厥,班师回朝。



最后一场木兰改回女儿装,与贺元帅和伙伴们相见,说明原委,收束全剧。这个尾声就表现了“出门看伙伴”到“安能辨我是雌雄”的诗意。



这出戏文武并重,光唱就有青衣小生两个行当,还包括两支昆曲;做功来说,除了趟马、赶路、巡营等表演还要有开打,可以说是一出极有难度的戏,也展现了梅先生文武昆乱不挡的艺术造诣。





京剧《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

六易服装 长枪扎靠 英姿威武

106年前这部戏在首演时感染了

民国初年的妇女为国家尽力

时至今日依然鼓舞了众多巾帼英雄

“莫管英雄出路 不问雌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