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前,“新人”梅兰芳这样闯荡上海滩

 新用户18548273 2021-03-13

今年是梅兰芳先生逝世60周年。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打造的原创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将于4月21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昆曲小生如何演绎京剧名旦?古老的昆曲如何讲述现代故事?无疑是这部戏的难点,也是看点。

“难走的路,我走”

1956年,梅兰芳先生返乡祭祖演出,没想到妻子福芝芳带来了他亦师亦友的王凤卿逝世的消息。痛切之余,往事历历,浮上心头……

1913年,正是在王凤卿的鼎力扶助下,梅兰芳首度赴上海演出。他承担着殷殷期许,越过了重重质疑,终于在粉墨丝弦之中,大放异彩。

2019年,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原创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将这位京剧大师闯荡上海的故事搬上了戏曲舞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进取、谦虚、有勇气、不服输、敢于拼搏的青年梅兰芳形象。

编剧罗周以双线并行的手法架构这部戏。在现实线中,梅兰芳携子返乡、祭祖、演出;在回忆线中,梅兰芳首次在上海登台,与王凤卿相知相惜。这部戏采用工笔白描与侧面剪影相结合的手法,在虚实相生中展现一代京剧大师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

梅兰芳先生

为何要用昆曲演绎京剧大师的故事?剧中梅兰芳的扮演者、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透露,编剧罗周原本是打算写一部京剧。“我是唱小生的,曾经在舞台上反串过旦角。罗周发现我的气质与青年梅兰芳比较接近,符合谦恭知礼的形象,所以最后决定用昆曲的方式演绎梅先生的故事。”

难走的路,我走。别人不去,我去。”这是令施夏明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在走近梅兰芳、演绎梅兰芳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与其产生了某种共鸣。“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人。” 在施夏明看来,梅兰芳先生始终坚守初心,他目标坚定,用自己的努力与实力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

年少学戏时,师傅说梅兰芳眼中无神。为了让双眼有神采,他每天晚上在黑暗中盯着一炷香练眼神,常常被熏得眼泪直流。到了白天,他就盯着天空中飞翔的鸽子看,双眼逐渐有了神采。

初来上海这座戏曲大码头,梅兰芳曾被人质疑。他也曾退缩,但最终迎难而上,克服自身的缺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梅兰芳·当年梅郎》剧照

昆曲并不是活化石

从《白罗衫》中的徐继祖,到《1699桃花扇》中的侯方域、《南柯梦》中的淳于棼、《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玉簪记》中的潘必正,再到《醉心花》中的姬灿,施夏明是观众眼中“昆曲界最忙小生”之一,也是当今昆曲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小生之一。

2019年,施夏明出演了由上海大剧院与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昆曲《浮生六记》,紧接着是《世说新语》中的《驴鸣》《访戴》,而下半年则排演了原创戏《梅兰芳·当年梅郎》。他坦言,这部现代戏无疑是近年来最难的一次挑战。

用昆曲演绎现代故事,少有成功的案例。因为现代戏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模板或范本,传统的程式和语汇不能丢,又要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节奏与审美习惯。施夏明把排演《梅兰芳·当年梅郎》的过程形容为“重新学走路”,整个剧组在童薇薇导演,及石小梅、胡锦芳等人的指导下,一点点去琢磨,一点点去借用、化用传统程式,把人物一个个地“捏”出来。

在剧中,演员们穿着的是长衫与西装。很多情绪无法通过传统的程式用水袖来表达。施夏明最常做的动作就是拎着自己的衣角,把长衫往上提一点,然后用围巾做一些动作。这些动作既符合服装特色,同时也融入了昆曲水袖的元素。现代戏中没有厚底高靴,演员在舞台上不能像传统戏中那样踱着四方步,而是要用更接近生活、同时又不失传统程式表达特色的步子去走。念白也是难点,如果完全按照传统戏的节奏处理,人物就会显得与现代人的身份格格不入。

《梅兰芳·当年梅郎》剧照

2019年,《梅兰芳·当年梅郎》在南京首演后,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但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令主创团队兴奋的是,每演一场,都有新的观众喜欢上这部戏,认可这部戏是昆曲探索现代戏的一种典范。

“我们还在不断地打磨、改进,寻找最佳的状态。希望这部戏能得到上海观众的认可。”施夏明说,“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昆曲不是活化石,不只有《牡丹亭》等传统戏,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戏记录并展现当下美好的人与事,以此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昆曲、喜欢昆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