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的合金成分虽然见于史料记载,但对铜元实物尚缺乏系统的检测分析。此前,中国钱币博物馆对馆藏清末铜元进行了科学的检测分析。 本次共选择清末铜元大清铜币样品20枚,最早的为1905年开始生产的户部乙巳大清铜币,最晚的为1911年生产的宣统三年大清铜币。 第一,本次20枚样品中,19枚样品为铜锌合金,1枚样品为铜镍合金。19枚铜锌合金样品中,18号为黄铜铜元,含锌30.13%,含铜69.09%,为三七黄铜;其余18枚样品为红铜铜元,含铜量均高于90%,平均含铜量为94.5%,含锌量均低于10%,平均含锌量为4.97%,实际为低锌黄铜。19号样品表面为银白色,含铜76.15%,含镍23.44%,其为镍白铜。 第二,户部丙午“直”字大清铜币、宣统己酉“汴”字大清铜币、宣统己酉大清铜币样品面额均包括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四种,三种大清铜币不同面额含铜量均接近95%,含锌量均接近5%,这表明同一类型不同面额铜元的成分基本一致。 第三,大清铜币样币成分基本稳定,从早期的户部乙巳大清铜币到后期的宣统三年大清铜币,红铜铜元均含铜量均接近95%,含锌量均接近5%。其中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十文含铜量为91%,在红铜铜元样品中含铜量最低。 第四,大清铜币样品中主要杂质为锡、铅、铁,其中多数样品中三种杂质总含量低于0.5%,17号样品锡含量接近1%,疑为人为添加的合金元素。 清末大清铜币样币含铜量基本稳定,从1905年开始生产到1911年清朝灭亡,铜锌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红铜铜元与黄铜铜元均为铜锌合金,锌含量的不同导致铜元呈现不同的颜色,红铜铜元实为低锌黄铜,含锌一般在3%—5%左右,黄铜铜元含锌则在30%左右,为三七黄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