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陈氏太极拳小架,没有现在太极拳表演套路中的起势和收势。陈鑫先贤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中说:“太极拳文势起,武势终。”这里的“文势”指的就是无极势,“武势”指的就是当头炮。 传统的陈氏太极拳最后的一个动作就是当头炮,而后边的金刚捣碓实际就是下一遍拳的第一个动作。 ![]() 陈伯祥先生演练当头炮 在陈家沟,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当头炮结束后直接上步金刚捣碓、揽擦衣……开始下一遍拳,就这样周而复始,一遍接上一遍的练,中间不停顿,也不计遍数。后来,为了表演需要,当头炮后边的金刚捣碓加了一个收势动作,表示这遍拳已经表演结束了。 太极拳大家陈伯祥先生常说:“太极拳一动分阴阳。”金刚捣碓的第一动的“欲左先右”就已经分出了虚实,是太极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动作。而金刚捣碓前边的无极势就是太极拳的萌动状态,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者,无极而生焉”。 作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无极势,《图说》把无极势解释为“太极初上”,而状态为“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我个人理解为,这就是我们现在话常说的“入静”状态吧。 ![]() 无极势 对于无极势的外形动作要求,《图说》中要求的也很具体:“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对意念状态要求便是“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 在这样的“形”和“意”状态下,就是我们理解的“不动”、“不想”,所以,因“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上述这些也就是“无极势”很详尽的“名词解释”了。 但是,我们在练习太极拳之前为什么要做一个一动不动,什么都不想的无极势呢? 这就要从太极拳本身的特点来说了,众所周知,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法。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练习内家法的第一步就是要知已,具体的说就是要感知自己的身体。 ![]() 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现在常听到禅修的人说到“内观”这个词,我对禅修不太懂,我想,大概也近似我们在练太极拳无极势时,自我感知的过程吧。 《欲练太极,先明无极(二)》会给大家分享无极势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何通过无极势的练习,帮助解决气沉丹田、虚领顶劲、开胯等这些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