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人传:归昌世,以“性灵”入印的篆刻家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整个篆刻史,凡最终成为大篆刻家或者最终开宗立派的人,有一个较重要的条件,就是文学素养高,原因很简单,篆刻本身就是实用印章与文人结合之后的产物,篆刻之所以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出来的艺术形式,正是文人的文学素养、书法、绘画等素养杂揉于印章制作的原因。

与汪关、朱简同时代有一位印人,叫归昌世,据百科资料得来,明时人称归昌世的篆刻与文彭、王悟林鼎足而三,评价可谓不低。但显然,这种评价是不准确的,原因有三:

(归昌世像)

1、归昌世生平所处年代明显晚于文彭,文彭生于1498年,卒于1573年,这一年归昌世刚好出生,两人几乎没有并行于世的机会,所以,归昌世与文彭“并称”的机会不大;

2、三人并称中的王悟林(字伯钦)其实是文彭的学生,声名和创作量又显然弱于文彭的另两个学生何震和苏宣,在篆刻一路,也不可能与文彭、归昌世“并称”于世。

3、我们考察归昌世的篆刻作品,字法、篆法、章法取法秦汉,刀法则多师何震,显然也属文彭一路,朱简在《印经》中把归昌世列入文彭的“三桥派”是准确的。

但可以会有人把归昌世的篆刻提高到这样的地位呢?原因大概是这两个:1、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足够高,影响力足够大,归昌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的嫡孙,社会影响不小,而编辑《学山堂印谱》的张灏是归昌世挚友,而《学山堂印谱》影响既广,归昌世自然也声名大增;2、归昌世明确提出“篆刻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思想,这一点促进了篆刻的大发展,相比之下,这一点更重要。

1、个人简介

归昌世(1573-1644)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明代诗人、书画家、篆刻家。归有光孙,归庄之父。明诸生,早弃举业,发奋为古文。他的书法取法晋唐,善写草书,兼工印篆,画兰竹在徐渭、陈淳之间,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有《假庵诗草》传世。归昌世诗文得家法,归有光被明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当然是大家,语文课本曾选入《项脊轩志》,实在是好文章,归昌世既是归有光嫡孙,当然家学渊源,且归昌世早慧过人,据说十岁能诗文,此后文章、书法、绘画、诸艺并进。他的画作,长于山水,法倪瓒、黄公望,气息苍浑,神趣横溢,骨格嶒峻,精密工致,山水萧散疏淡,兰竹脱透空灵,脱尽明代中叶粗糙气息,传世作品有《渭水清风图》轴、《风竹图》轴、《竹石图》轴、《墨竹图》卷等,著有自订诗10卷、杂文百篇;归昌世的篆刻初宗文彭(他出生那年,文彭去世,何震开始成为一代宗师),归昌世的篆刻先是取法文彭,后不为其所束缚,后从秦汉玺印中汲取养分,自创一格,他的印章以情为主,多直抒胸臆,体现出简静而典雅的个性。朱文印拟汉铜印斑驳锈蚀的效果,其笔画已显现内圆外方的端倪,为浙派朱文印开启先河。

(归昌世《风竹图》局部)

2、印学贡献

归昌世的印学贡献最重要的一条是“以性灵入印”。他说:“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出,神亦皆焉”,“性灵”这个词不易解释准确,一般情况下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如果直译,大致是性格和灵魂,用性灵指导篆刻,往简单了说,什么样的人刻出什么样的印,印人的作品应当表达印人自己的精神、性情、情感。

艺术作品当然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在现在,似乎不值一提,因为不管是文学、绘画、音乐、书法,不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几乎称不上艺术品。但对于明代的篆刻,在艺术表达方向上还大都限制于姓名章、鉴藏章、题签章、引首章等,这限制了篆刻的发展,到归昌世这里,篆刻真正与文学深度结合,印章开始反映印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很重要,这意味着,篆刻越来越成熟了,他所表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宽广了。之前印人沈野曾提出一个印人应当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而归昌世则提出印人应当把创作思维引入作者情感,这其实是一脉相连的。

3、篆刻作品

(文休)

(归昌世印)

(归昌世)

(昌世私印)

归昌世的朱文自用印,除了法汉朱文印风外,已渐有浙派的影子。由此可见,任何一派的形成都有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突然形成的,秦汉印的朴拙大气,朱简的切刀,归昌世的内圆外方,到了丁敬手里,终成浙派一宗。

(张灏之印)

显然,他跟《学山堂印谱》的编辑者张灏的私交应当也不错。这是张灏的自用印,出自归昌世之手。

(大欢喜)

(负雅志于高云)

印面效果是古朴浑厚的,归昌世在秦汉印中获得营养是深厚的。当然,当时的文人们互赠篆刻作品也是很普遍的,汪关的作品里,朱文印“归昌世印”(见上一篇《印人传》汪关分篇)、细白文印“归文休”显然是汪关给归昌世刻的。

(拿云心事人不知)

毕竟会受时代的限制,还会因为要填补印面的空白处改变篆法,这是时代的烙印,印人不可能跳出时代。

(闭门读奇书开门延高客出门寻山水)

(空名适自误)

(剪云补衲)

归昌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表达自我情感,自我精神诉求的内容的印作,这是他印学主张的实践,自他而后,篆刻开始有大量的表达文人志趣的作品,只是这一点,既不是刀法更迭,也不是字法、篆法的变化,而是篆刻技法之外的变迁,因此,不为篆刻学习者注意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