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伦之行 汇宗寺

 一渔夫 2018-03-19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汇宗寺始建于康熙年间,扩建于雍正时期,鼎盛于乾隆嘉庆年间。图为汇宗寺正大殿。

按计划,在我们到达多伦的第二天上午游览两个景点,一个是喇嘛寺汇宗寺,另一个便是姑娘湖。汇宗寺位于多伦县城北,因庙顶覆以青蓝色琉璃瓦,蒙语又称为“呼和苏默”意为“青庙”。

1690年,康熙皇帝亲率大军,征讨噶尔丹,获大胜。翌年,清廷召集蒙古数十旗的札萨克,于多伦诺尔会盟,史称康熙会盟。会盟期间,应蒙古各部王公所请: 建汇宗寺,以一众志,以达和谐

为尊奉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的习俗,康熙决定在会盟地多伦诺尔敕建喇嘛寺庙。汇宗寺,座北朝南,南北长500米,东西长1000米,因其规模宏大,故有“寺庙之城”之称。寺庙因几经动乱,昔日富丽堂皇的主体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存的部分,只因在文革期间用作粮仓而被保留。2001年,汇宗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以修复。2005721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雍和宫住持嘉木样·图布丹大师,率40多名弟子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七万多人参加,再现了往日辉煌盛况。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            2,汇宗寺前广场上的“多伦诺尔会盟”纪念牌。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3,纪念牌上描述清康熙帝与札萨克会盟的浮雕。“札萨克”,官名,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是清朝时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4康熙会盟奠定了清朝北疆的版图,推行清朝政治制度。图为游人在会盟纪念牌下刻有当时的中国版图前,听取讲解。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5,当年汇宗寺建有影壁、跳舞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正大殿、后殿、东西配殿、释迦佛殿、藏经楼等。图为现今对外开放的汇宗寺山门。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6,汇宗寺山门上用汉白玉雕成的窗户,显示着当年工匠的技艺和精美的设计。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7,进入寺庙的山门,便是天王殿。店内供奉着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8,天王殿雕花正脊两侧有雕龙螭吻,这是民间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次子。因其性好望,尤其喜欢吞食,因此让其登上屋脊,并张口吞脊。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9,在当时,汇宗寺是张家口外最大的喇嘛庙,庙里住有一千余名喇嘛。如今供香客进香的正大殿,依然巍然耸立,金碧辉煌。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   10,正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殿内不许拍照,此图为站在殿外拍摄的)。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1,汇宗寺它依山而建,主建筑物均在一条正南正北的中轴线上。主体殿两侧有五座官仓,十一座佛仓等建筑,具有典型的清代中原建筑风格。图为覆以青蓝色琉璃瓦殿顶的正大殿重檐歇山顶。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2,正大殿殿顶上的滚龙正脊中央,塑有风磨铜庙顶一个。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3,在正大殿垂脊的龙头垂首和骑凤仙人之间,也装饰有瑞兽雕像。其山墙的墀头上雕有凤凰、麒麟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4,寺庙建筑每一个瓦当(圆形)和陇垂(羊尾形)上,都雕有吉祥的荷花图样。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5,正大殿佛堂上挂有讲述佛主故事的图像。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6,正大殿的大梁上还保留有雕龙图案,显示喇嘛教的风格和特色,融合蒙汉两种文化为一体。文革期间,这些彩绘,都被用报纸糊了起来。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7,正大殿为中国古典建筑中重檐悬歇顶造型。从此图和16图上可以看出,大殿横梁上的彩绘尚未修复。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8,汇宗寺的大殿和部分佛仓的侧墙上均绘有唐卡形式的藏传佛教的图案。是喇嘛处理庙区事务的办公场所,是政教合一的一种统治形式,因此,当地人又将汇宗寺称之为东大仓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19,在汇宗寺的一座佛仓内陈列着汇宗寺的由来和历史照片。

多伦之行——“寺庙之城”汇宗寺20,正在修复中汇宗寺大雄宝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