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拍】承德外八庙之一——普宁寺

 hl1bwcdm 2020-03-12

前言

     

清朝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避暑山庄东、北部以众星拱月之势,象征着边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权的关系,依照西藏、新疆、蒙古喇嘛教寺庙的形式,先后营建了十二座喇嘛教寺庙群,按时间排列如下:

最先营建于康熙五十二年的两座:

溥仁寺和溥善寺(1713年)。

其余十座建于乾隆二十年至乾隆四十五年:

普宁寺(1755年)、普佑寺(1760年)、安远庙(1764年)、普乐寺(1766年)、普陀宗乘之庙(1767年)、广安寺(1772年)、殊像寺(1774年)、罗汉堂(1774年),广缘寺(1780年)、须弥福寿之庙(1780年)。

这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古刹,掩映于苍山秀岭之中,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金光灿灿,熠熠生辉。由于当年有八座寺庙在清政府理藩院直属管理的四十座藏传佛教寺院之中(其余三十二座位于京城),分别为: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它们在北京喇嘛印务处注册,并在北京设有常驻喇嘛的“办事处”,因承德地处古北口外,故称为“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了避暑山庄周围这十二座寺庙的代称。

清帝建立这些寺庙,是为了顺应蒙、藏等少数民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过“深仁厚泽”来“柔远能迩”,以达到清王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造型雄伟,风格独特,色彩绚丽,巍峨壮观,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寺庙建筑艺术的一座博物馆。

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与避暑山庄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外八庙中

对游人开放的有六座:普宁寺、普佑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安远庙和普乐寺。

尚未开放的有三座:溥仁寺、殊像寺、广缘寺。

已不复存在的三座:溥善寺、广安寺、罗汉堂。

现予分别介绍↓↓↓

承德外八庙之一——普宁寺

图文:李树

                                   


 

普宁寺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东北的武烈河畔,因寺内有一尊世界上最高的金漆木雕大佛,故称“大佛寺”。寺院占地3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贯穿于中轴线上,呈纵深式对称格局,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外八庙”中等级最高的一处。

 

普宁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这一年,乾隆平定西北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获大胜,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乾隆效仿康熙解决喀尔喀蒙古后在多伦诺尔修建汇宗寺,以一众志的做法,尊重蒙古民族信奉藏传佛教,仿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寺”修建此寺,皇帝御題“普宁寺”,以示四海之内“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之意。

 

两百多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座塞外古刹历经沉浮,依旧法音远播,香火日盛。今天,普宁寺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被人们称为“北方的佛国”。

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全国5A级景区。

 

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整座寺庙平面布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吸收并融合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格局。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置,全长250米,以大雄宝殿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汉传佛教伽蓝七堂式寺庙布局,后半部分为藏传佛教风格的寺庙建筑,仿西藏三摩耶庙之式建曼陀罗,沿山坡逐层台地叠起,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碉房建筑以及四座喇嘛塔,错落有致,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山门,面阔五楹,进深一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檐下用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居中三间是石刻拱门,两端两间是石刻拱窗,按照佛教教义,三门象征着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两侧设掖门,墙上分别涂梵文与汉字“六字真言”。

檐下悬挂乾隆御笔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普宁寺”云龙陡匾。陡匾镂空透雕,匾心为蓝底金字,四周腾绕九条金龙,彰显皇家寺庙的庄严与华贵。

山门现为景区入口。

门殿两端置泥塑金刚神哼哈二将,即守护佛法“二天神”,左为“密执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

幢杆,亦称旗杆,是佛家的标志,矗立于山门后左右两侧,皇家寺庙的旗杆高于普通寺庙一倍。竖佛旗杆祝愿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上面挂满了印有“曼陀罗经”、“咒语”、“五表五行”的五彩旗,意为:定气兴旺、招财纳福、万事如意、广结佛缘。

碑亭,位于山门以北的中轴线上,面宽三楹,进深三间,方型,重檐歇山顶,下檐单翘单昂,上檐单翘重昂,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四面设门,亭下砌台基,台基置栏杆。

亭内置御制石碑三通,中间高,两侧次之,三通石碑呈方柱形,下有方趺,上有龙首,依南北东西方向,分别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写的碑文。正中的《普宁寺碑》通高6.5米,说明了建筑这座寺庙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和宗教意义。东侧为《平定准葛尔勒铭伊梨之碑》,叙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意义。西侧为《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梨之碑》,记述了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情况。

钟楼,坐落于天王殿东侧,亭阔三间,两层楼阁,单檐歇山顶,內悬铜钟一尊,高2米,口径1.26米,系大清雍正年铸造,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钟为佛教法器,每天早上敲一次 。每次都是紧18,慢18,不紧不慢又18,如此再反复一遍,共敲108下,其寓意为消除世间108种烦恼。另一说法是一岁之意,即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5天为一候),加起来正好是108。

鼓楼,坐落于天王殿西侧,为三间方形两层楼阁,单檐歇山顶。

鼓为佛教法器,遇有大型佛事时击鼓。

天王殿,位于碑亭北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25米,宽15米,绿剪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

檐下悬挂乾隆御題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天王殿”云龙陡匾。

殿内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

两侧为护世四大天王塑像。

殿后供奉护法神韦陀,杵尖朝上代表它是皇家寺庙为“不接待寺”。

韦驮通常为立式,姿势有三种:第一种为双手合十,两腕中横置一金刚杵,表示这里接待过往僧人,只管食不管宿;第二种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只手插腰,表示这里接待过往僧人,管吃管住;第三种是韦驮手中的金刚杵尖向上,表示这里是皇家寺庙,概不接待过往僧侣。

天王殿两侧砌腰墙,辟掖门,组成普宁寺的第一进院落。

寺院内储水防火的铜锅,直径241厘米,深133厘米,壁厚6厘米,由88块模板浇铸而成。

铜锅的另一个用途是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将奶油、小米、江米、羊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等,加入青、红丝等用料装入铜锅,晚上点火开始熬煮“腊八粥”,初八早晨粥煮好后,首先献佛,然后献给宫里及周围寺庙的喇嘛品食,以纪念释迦牟尼成佛之日。

天王殿后为南半部分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1.4米的石砌须弥座式台基之上,周围环绕青石栏板,嵌于102根石雕云龙望柱之内。

大雄宝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长约35米,宽约25米,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宽阔的月台前设三阶,东西各有一阶。

正中台阶中央辅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

御道前置长方形铜铸香炉。

台基的各个角上均设石雕螭首。传说螭为蛟龙的一种,既能镇怪着吉又能望远避火。

正脊中央置一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装饰铜质鎏金喇嘛塔。

脊两端置大吻,两侧还有鸱吻、龙吻,它们在佛经中是雨神的座物,能避火灾。

殿顶屋脊、前后垂脊、岔脊,共有九条脊,脊头共有十个鸱吻,称为“九脊十龙”殿,意为每天有十条龙来这里守护殿堂。

檐角上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像,在骑凤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和押鱼,所用的吻兽数量居外八庙之冠,可见普宁寺的地位高于其它寺庙。

上层檐下挂有乾隆御題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大雄宝殿”的云龙陡匾。

下檐正中悬黑泥金漆横匾,乾隆御笔“金轮法界”。

大殿上绘有皇家寺庙独享的“金龙和玺”与“六字真言和玺”彩画。

殿内供奉三世佛,中间主尊为现在佛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

大雄宝殿前楹柱的楹联为:
镇留岚气闲庭贮,
时落钟声下界闻。

佛前金柱楹联为:

福溥人天阿耨耆闍开紫塞 ,

妙涵空有栴檀薝葡拥金绳。

殿顶横额为:仁佑大千

西侧供奉过去佛迦叶。

东侧供奉未来佛弥勒。

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殿内墙上绘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画,工笔细腻,形象逼真。

僧人每天都要上殿诵经。经声乐器交织在一起,神奇迷离的气氛使人们仿佛进入了佛国世界。

东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殿内供奉三尊藏传佛密宗金刚护法神降阎魔尊、大黑天、吉祥天母。

东配殿南侧的四合象,从下往上依次是大象、猴子、野兔和吉祥鸟,情趣妙生。

相传,大象、猴子、野兔和吉祥鸟同住一片森林。一天,吉祥鸟把捡到的一粒种子吐在地上,野兔将其掩埋,大象用鼻子汲水浇灌,猴子也来看护。种子发芽,长成大树并结满果实。大家同在树下乘凉玩耍,猴子们也有了果子吃,而又有了新的种子。如此循环往复,这里变成了欢乐、祥和、殷实的乐园。一个美丽的传说,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愿景。

西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供奉三大世: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大雄宝殿四周置108个转经筒,几乎把整座大殿围得严严实实。

两侧置佛前供器七珍(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臣宝、将军宝)与八宝(法轮 、法螺、宝伞 、白盖 、莲花 、宝瓶 、金鱼、盘长)。

大雄宝殿后,是以大乘之阁为中心的寺院后半部分,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崇台高起,布局巧妙灵活,建筑形式奇特。

这半部分是根据佛经对宇宙的描述设计的,大乘之阁巍然屹立中间,象征世界中心。大乘之阁又名三样楼(汉族、藏族、印度),是仿西藏三摩耶庙乌策大殿修建,但它的布局以及营造方法与乌策大殿又不完全相同。


它以藏传佛教密宗宇宙观形象为蓝图,仿西藏三摩耶庙格局,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藏传佛教的世界观,把密宗的曼陀罗等清净佛国理想境界用具体建筑形象表现出来,使整个建筑具有象征作用。

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居中矗立,象征须弥山,两侧有日、月,周有部洲山,总体就像一驾大型车乘,由大海承载,日、月旋轮,滚滚向前,永不止息。

“曼陀罗”为梵语,意为“轮集”,或译作“轮坛”、“坛城”,是密宗僧侣修行时构筑的法坛,后演变为“圆轮俱足、诸佛集会”的圣坛。

在普宁寺大雄宝殿后,筑有高达8.92米的石砌金刚墙,依墙对称设置东西两侧石阶,各42级,寓意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42只手,托起你步入佛国世界。

大乘之阁雄踞于大型须弥基座之上,基座高1.6米,阁前设宽敞月台,南出三阶,两侧条石砌阶,周围排立石雕云龙望柱54根。

中为双龙戏珠石雕御道。

两侧置云龙烛台各三只。

前置铜铸香炉。

月台前两角上设螭首。

大乘之阁是普宁寺的中心建筑,通高39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外观正面6层重檐,喻对称“六合”,代表佛家“天、地、东、西、南、北”。


东西两侧下设抱厦,出檐五层,意为“五大”,代表佛家“地、 水、火、风、空”。

两山下檐封以实墙,墙上饰以藏式梯形盲窗。

北面依地势仅现四层檐,佛教意为四曼,代表佛家“佛像、法器、梵文字母、立体雕像”的四种曼陀罗。前后檐安装汉式三角六椀菱花窗,顶层面阔收为五间,进深三间,四角各置一座小方亭,拟比四大天王,中间再起一层,用大方亭压顶,拟比须弥山。


正面檐下悬挂满、汉 、蒙、藏四种文字乾隆御书“大乘之阁”云龙陡匾与“鸿庥普荫”云龙横匾,“鸿庥普荫”意思是佛和菩萨鸿福大德。

阁内为三层楼结构,中为空井,周设回廊,旋梯型垂直交通方式。主体部分栽设两圈通柱形成三层垂直框架,上下贯通。内圈的16根通天柱,高达24.47米,从底部一直通到阁顶,撑起4架横梁。外圈通柱24根,高13.72米,贯穿两层,两圈通柱由间枋连结。


阁内金抱柱上悬挂楹联一副:

耆崛天开,金碧辉煌香界朗;

精蓝云护,栴檀馣叆梵林深。

耆崛,耆阇(qidu)崛山的省略。

栴(zhan)檀,全名栴檀那,香木名,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

馣叆(anai),飘散的香气。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这里的山像耆阇崛山那样天造地设,依山所建的寺庙金碧辉煌,境界开朗;这里的寺院被祥云笼罩护持着,栴檀的香气飘落在梵林深处。

佛像前金抱柱上的楹联为:

具大神通完十行,

是真清净现三身。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

佛和菩萨具有深不可测又无所阻碍的神妙大力,完满地修成了能利他人的十种善行。佛和菩萨修炼到真正清净的境界,神通广大能显现出法身、报身、应身来普渡众生。

阁内供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佛像脚踩1.01米高的莲花宝座,矗立于1.22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之上。

塑像比例匀称,大而不笨,高而不拙。是我国塑像艺术中的佳作。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通高22.28米,腰围15米,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120立方米,重达110吨,仅头部就5吨多。

观音菩萨像容貌端正,三目含慈,面部三只眼表示能回知过去,见知现在,预知未来。佛顶宝冠之上有一尊高1.53米的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是观音菩萨的老师。菩萨两手合掌于胸前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之意。大佛共有42只手臂,除去合掌的双手外,其余四十只手各持法器,手中各有一眼,据佛经讲,每只手和每只眼掌管25种因果报应,40乘以25刚好是1000,所以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它的含义是观世音菩萨的手多、眼多、智慧多、有求必应。

关于观世音菩萨多出的四十只手和眼睛,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佛教传说。

观世音菩萨受佛祖释迦牟尼之命,发下宏大誓愿,以大慈大悲救渡众生,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自己决不成佛,无奈众生太多愚钝。观世音感到自己的法力实在难以担此重任,此种想法一萌生,身体顿时成为四十二段。观世音的恩师无量光佛及时赶到,将碎成四十二段的观世音的身躯归拢在一起,用手抚摩着劝慰道:“救渡众生岂能畏难而成疑惑之心?只要志坚,以佛的智慧和法力,一定能如愿。”话音未落,观世音菩萨分为四十二段的身躯立时合为一体,然而却多出四十只手臂和眼睛。观世音菩萨为了感谢自己的恩师,把无量光佛轻轻的放在自己的头上,以示尊敬。在普宁寺大乘之阁内供奉的这尊佛像头顶上,便雕有一尊1.53米高的无量光佛像。

站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两侧的是身高15.6米的善财和龙女。善财是福城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因其参访53位名师,学得53种知识,得到渡化时已经七百岁了,故为一幅老者模样。龙女是娑竭罗龙王之女,名尼连茶那,聪明过人,八岁成佛,相貌为穿朝服的贵夫人。


大乘之阁内东西两侧墙壁上,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万佛龛。每个佛龛内,都有一尊高15厘米的藏泥贴金无量寿佛,共计一万零九十尊,将整个殿堂装饰得金碧辉煌。


大乘之阁东西两侧,各建长方形的白台一座,上置黄琉璃瓦顶庑殿,东为日殿,西为月殿,象征环绕宇宙世界运行、回旋出没于须弥山两侧的太阳和月亮。


阁的东西南北四方,依密宗风、水、火、地之方位,修建了四座形状各异的重层殿宇,代表须弥山四周咸海中的四大部洲。

“南赡部洲”是进出四大部洲的门道,座落于正南出入坛城的金刚墙上,其下部为凸字形红台,台上建前窄后宽的红色梯形殿宇,俗称三角殿。

“东胜神洲”殿象征风,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台殿,白台上设矩形黄琉璃庑殿。

“西牛贺洲”殿象征水,摄受万物,建成椭圆形台殿。

“北俱卢洲”象征地,保护万物,建成正方形台殿。

大乘之阁以北,采用叠石手法,赋予园林色彩,真山与叠石难分。北俱卢洲即建在假山之上,方形红台,上建白色方形殿宇,美不胜收。

四大部洲象征着四大天王镇守着佛国世界之意,殿内原分别供奉四大天王,现唯有北俱卢洲里的北方多闻天王是原寺庙之神像,这里亦称“财宝天王殿”。

二层楼阁内供奉北方多闻天王,别名施财天,因其专门护持众生的财富,民间亦称其为“财宝天王”。

四大部洲的每一部洲两侧,又分置不同形状的重层白台两座,内有踏步可通上下,此谓八小部洲,亦称八中洲。

东胜神洲前后分别是提诃洲和毗提诃洲;

西牛贺洲前后是舍谛洲和嗢(wà)怛(dá)罗漫怛里孥(ná)洲;

南赡部洲两侧是遮末罗洲和筏罗遮末罗洲;

北俱卢洲两侧为矩拉婆洲和憍拉婆洲。

大乘之阁的四角矗立着四个不同颜色的方座宝瓶状喇嘛塔,代表佛教中的四种智慧:

东南角的红色塔上饰莲花为“妙观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恶,妙观万法。


西南角绿色塔上饰佛龛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业。

东北角黑色塔上饰十字宝杵为“平等性智”,视世界万物平等无差别。

西北角的白色塔上饰法轮为“大圆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认识世界万象。

塔身上部置相轮,十三层,代表佛教十三层天。相轮上置承露盘,再上置日、月,阳阴相交产生甘露注入宝瓶;日、月上置火焰,象征佛教如日、月,火焰永不止息。


大乘之阁后面的佛缘锁,状如一座座小山。

这无数的佛缘锁,寄托着千万个善男信女的宏愿。

妙严室,位于大乘之阁东南角,为一座汉式四合院建筑,是乾隆皇帝进寺瞻礼时的休憩之所。

室内的龙椅。

讲经堂,坐落于大乘之阁西南角,章嘉活佛常在这里讲经。

院内置宝鼎一尊。

殿内供奉无量光佛与八大菩萨。

僧房,大殿外的僧房,是佛教界人士驻锡之所和喇嘛僧房。据说在乾隆年间,普宁寺曾有喇嘛二百多人。

上客堂,位于普宁寺西院, 是高僧大德、上等客人进寺讲经朝拜之后休息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招待处。如今可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特色服务。

这里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喇嘛塔和日月殿,都是把藏式平顶建筑改变比例,作为基座,上建汉式木构建筑,而白台建筑则是藏族形式,这样使汉藏建筑巧妙结合,外形雄伟又具有园林配置,形成汉藏文化相互融合之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尤为大乘之阁的五座鎏金宝顶,是殿阁建筑中的一个创造,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整座寺院,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普宁寺的建筑群融合了汉、藏和印度建筑艺术风格,构成了以佛为主体的佛国世界形象,其高深远博的佛教思想与寺庙高超的汉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而使普宁寺成为民族团结的产物,也是清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纽带。

 

普宁寺这个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每年都定期举办八大法会,具体时间如下:

一、除夕夜至正月十五祈愿法会;

二、农历二月二“黄财神修供法会”;

三、农历二月十八至二月二十“八关斋戒”;

四、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嘛呢经法会;

五、农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结夏安居”法会;

六、农历七月十五祈愿超度法会;

七、农历十月二十五燃灯节法会;

八、腊月二十九“驱魔法会”。


除八大法会外,每年的“腊八节”都会隆重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 举办腊八节施粥祈福活动。


 

近年来,为确保文物安全,除夕夜已停止对外开放。

 

门票与交通



门票:80元(含普佑寺),淡季60元(11月30日至3月31日)。

交通:市内乘坐6路、6—1路、26路普宁寺站下车即到。

作者简介:

李树,男,承德县基层粮食企业就职,于2014年1月退休。爱好摄影与旅游,曾在本栏目登载新拍避暑山庄72景和承德十大景的传说等系列作品。




编辑:百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