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有两个地名,一个是棠下桥,一个是周官桥。两者相距不远,大约一公里地。那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遥远的故事,遥远到2050多年前的故事…… 邵东是一个年轻的县,她建于1952年2月16日,在民国时期属于邵阳县管辖。而邵阳是一座历史古城,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先民屯居栖息。据《禹贡》记载,夏、商、西周时九州中的荆州,包括今天的邵阳。 召公(shào),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shì), 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第五子)。周灭商前,始封地在召(shào)(今陜西省扶风县城东北),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周公八师东征,征服了叛乱的殷商属国和淮夷后,被封于北燕,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但是他派长子姬克去治理,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辅政。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自陕(今陕西陕县)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当政期间召公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因此倍受辖区及周境内百姓爱戴。史籍记载召公在地方上治理有方,很得百姓拥戴。传说召公深入民间,经常巡行乡邑。为了方便当事人,他在棠树下受理当地百姓提起的诉讼,并即时进行审判,晚上就在树下搭建临时的草屋中休息。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在今邵东棠下桥境内,另一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刘家塬)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
召公死后,后人怀念召公的平讼亲民的政绩,对他曾听讼于其下的棠树一直不敢砍伐,并作《甘棠》之诗歌咏其德政。 这首诗在《诗经·召南·甘棠》中保留下来:“蔽芾(fei,茂盛的模样)甘棠(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朱熹文集中记载:“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后人常用“甘棠”称颂地方官吏有惠政于民者。),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a,草舍)。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拔),召伯所说(悦)。”大意是:这棵茂盛的甘棠树,不要破坏不要砍,那下面是召公的草房。这棵茂盛的甘棠树,不要破坏不要伐,那是召公休息的地方。这棵茂盛的甘棠树,不要破坏不要拔,那是召公喜爱的的地方。就是描述这个故事,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蔽芾甘棠,召公听讼”,千百年来传为佳话,一直有各种纪念的举动。比如唐代,在当时洛州寿安县(今河南宜阳)西北五里建有“召伯庙”,据说其时在附近的九曲城东山上,还有人们为了纪念召公而植的棠树。宋代人桂万荣编集历代名案以供折狱者借鉴,书名为《棠荫比事》,其中的“棠荫”就是取召公听讼于其下的典故。历代的地方衙门院落里,总是栽种几课棠树,也算是“棠荫”,记取召公爱民便民的“听讼”事迹召伯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太保召康公,据说他曾经风尘仆仆,来过邵阳。当他来到现在的邵阳市东郊(今邵东境内)的甘棠渡口,就看见一株甘棠树,浓荫如盖,便召集百姓一起坐在树下,宣布周朝的政令,体察民情。 这棵甘棠树,直,明隆庆二年(1568),巡按御史郜光先从衡阳来邵阳,得知召伯布政甘棠渡的事实。便行文参议张仲谦和知府陆柬,请其在原来的甘棠树旁边,建了一祠,题为“召伯遗爱祠”,又修一座亭子,称古甘棠亭。 宝庆人把召伯甘棠布政,看作是灿烂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开端。甘棠渡的召伯祠,也就成了宝庆人所景仰的文化圣地。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棠下桥”了。明清以来,地方官员和文人雅士,都要到召伯祠来祭祀朝拜。如清代黄则有赋“甘棠渡”诗云: 渡头芳草浸澄潭,太保风流想象堪。一代雄封燕以北,千秋遗爱汉之南。 水传姓氏犹称召,棠得名贤始觉甘。老树盘根无觅处,权将残碣细寻探。 今日棠下桥 召公生活于西周初年,经历了武、成、康三世,居官数十载。他为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起过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君·序》云:“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成王为左右”。《史记·周本纪》中也有“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等内容。这些记述将召公和周公相提并论,显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儒家学者对周公推崇备至,甚至把他纳入禹──汤──文、武(周公) ──孔子为正宗的儒家正统以后,周公被奉为圣人。相比之下,召公在历史上的作用却很少被提到。这样做无疑是不公正的,也是错误的。 召公死于康王时期,那时,周王朝已相当稳固了。召公在武、成、康时期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所作的努力,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这是对他的政绩的最好说明。虽然召公就封于燕的,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任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太保的职务,承担起比燕侯更为重要的责任。因此应该说,召公在周初的几项重大事件中,他不仅都曾经参予过,而且都曾起了重要作用。他在军事、外交和行政事务方面都有很高的才能,因而在武王伐纣时能“日辟国百里”。以后,他又奉命四出活动,时而南巡“省南国”,去江汉流域宣扬王命;时而北上,平息国的叛乱;时而东征,讨伐东夷之叛;时而去中土洛邑“相宅”;时而又出现于宗周的盛大祭祀活动场所。事实上他在西周历史上的功绩,远超出“燕召公”这一称谓的范围。周王命他担任太保之职,为召公提供了施展其才能的广阔舞台。公正地说,召公是古代世界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中国历史名人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司马迁的《史记·燕召公世家 》这样评价:召伯作相,分陕而治。人惠其德,甘棠是思。庄送霸主,惠罗宠姬。文公从赵,苏秦骋辞。易王初立,齐宣我欺。燕哙无道,禅位子之。昭王待士,思报临菑。督亢不就,卒见芟夷。 今日棠下桥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宋绍兴三十一年,刘锜使用善泅者凿沉金人之舟,自楚州(即今淮安县)退军邵伯镇。”可见这里自古就是军家必争之地。今天的邵伯镇,是我市大镇之一,位于邵伯湖东,运河左岸,即是水陆交通要冲,又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如登上邵伯船闸,运河水面帆樯如织,百里湖滩烟笼雾绕,简直是一幅迷人的图画。清诗人王士祯的《邵伯舟中》诗云:“一望遥天阔,茫茫泛夕槎,树分甓湖水,月上楚人家。野戍寒虫乱,迴堤古庙斜。芜城前路近,宫柳欲栖鸦。”(见《带经堂诗集·已亥稿》) 这首诗,对邵伯的自然风光作了富于神韵的描绘,但诗里表达出来的心情不免带有悲凉之感,因为,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期,诗人的所见所感,决不可能是今天所见到的邵伯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日周官桥 而离“棠下桥”不到一公里的的地方人们就把它叫做“周官桥”(意即周朝的官员召公(shào)曾在此办过公,造福于民)。时至今日,沧海桑田,“棠下桥”“周官桥”仍在,可召公当年办公的甘棠树,至明弘治年间枯死,树兜都早已不在,这一段历史,今天几乎已经完全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您的阅读、转发、点赞都是我不懈前行的动力。原创不容易,码字亦辛苦,尤其说人话更难,感谢有您一路有您相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