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访谈丨他们是不看病的''''白衣天使''''

 萨拉丁123 2018-03-20

责编丨泽宇、严欢

(建议在WFI环境下观看)

在医院,人们往往能很轻易地辨别出医生、护士、护工甚至志愿者,但还有一类专业人员却鲜为人知——这样一群不看病的“白衣天使”被称作医务社工。

宋宇宏博士,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以教学、成立机构、服务医患等多种方式参与推动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医务社工与医师、护士有什么不同?请点击下方录音了解:

医务社工为医患双方都提供服务 来自风行港澳 09:11

医院和患者的桥梁

医务社工是用专业的手法和技术为医患双方提供社会服务的一项职业。医院场域中的医务社工主要负责如下几类工作:


医疗救助:通过医疗救助款申请渠道、医疗会或专项基金会等社会救助平台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链接社会资源。


患者的支持和帮扶工作:对患者进行一些跟踪服务,对病人家属或外来就医人员有一些支持服务,包括心理疏导和家庭财政等,缓解医患纠纷,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


其他支持性服务:协调医院资源、患者后续康复的支持服务、组织病友会和志愿者团队等工作。同时他们也会关注医护人员这个群体,帮助他们减缓职业疲劳,让他们安心地工作。

医务社工的现状

据介绍,广东和上海地区先行先试推动医务社工。广东已经实践十年,以政府购买医院社工岗位,第三方介入开展服务的形式为主。在深圳、佛山、东莞、江门等地区已经开展了比较活跃的医务社工服务,目前大概有200多人。


上海的发展更早,2000年左右已经有医务社工进驻医院,2010年规定三甲医院必须设立医务社工部,参与医院评估工作。


其他省市则并无专职的医务社工。据宋宇宏博士介绍,目前全国的医务社工在岗人数不足1000人,社工总人数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她为医务社工储备力量

宋宇宏博士是广州医科大学的老师,她尝试在高校给学生开设医务社工的选修课,让在校大学生在进入医生岗位前先了解医务社工的内涵、工作范畴,以及能够帮助医生解决临床医学的相关问题,以便后期合作的顺畅。


此外,她坚持推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2017年在佛山市南海卫计委的支持下举办了一次历时四个月的医务社工系统培训。2017年12月13日,宋宇宏博士牵头在深圳成立了专委会,计划从2018年开始进行高层次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培训。


同时她牵头成立的广州市择善社工服务中心承接了广州市民政局医疗救助社会工作项目,推进了一些民营医院医务社工的发展,充实了医疗领域对医务工作者的需求。

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今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制定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提到:


“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负责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务。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中心,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宋宇宏博士希望更多医院能意识到医务社工的重要性,建立医务社工的职称认定、加强对优秀医务社工的评选、提高医务社工工资标准,多方推动医务社工的发展。

宋宇宏博士(右)及主持人泽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