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1897~1971) 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小龙湫下一角图》把平常难以入画的山间小景通过剪裁摄入画中,从立意、取材、笔墨、构图、设色均给人以耳目一新。图中岩石,不求圆润、玲珑、剔透、灵动,而求方折、突兀、陡峭、坚凝,用笔以苍劲、奇雄、古拙、挺拔、生辣为事。 图中山花野草用工笔重色点缀于山石之间形成对比。此图给人的印象是境美意妙,近于壮美乃至崇高。这种风格不光是他的个性,也是近代中国人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审美理想的曲折反映。
《水墨荷花图》是潘天寿26岁时一幅水墨作品,作于1922年。潘天寿早年就学浙江省立师范院校,因经济的原因不能继续深造,于1920年回老家宁海,在正学高小做一名美术教员。1921年经朋友介绍,转入浙江孝丰(今属安吉县)高小任教师。这期间,与当地书画家沈遂贞举办书画联展。《长风白水图》。《水墨荷花图》都代表潘天寿在这时期创作风格。 此画直幅中堂高144厘米,横79.5厘米,纸本水墨,画中荷花气势非凡,痛快泼辣,如妙龄少女在夏风中翩翩起舞,沿左侧纸边题诗一首”往往来来,娉婷一花花,楚楚背人自为言,侬貌何如女。”此图不但构图新颖,笔墨简而耐看,流畅洒脱,而且诗画相得益彰。落款为壬戌闰五月,□详先生阿寿题旧句。
款识:风萧萧,白空之秋艳明烛,薄糟糟,色离应为寿。伯九世伯大人正腕,杏花开后成之,甲子灯下,阿寿作于看云楼。 《祝寿图》作于农历甲子,正是潘天寿汲古发新转折时期的标志性作品。题材吉祥,画面喜庆,系潘天寿为“伯九世伯”大寿所作。然从工致的双勾、淡雅的设色,有悖奔放体貌的风格,可以推断,当为潘天寿用心之作,画面翠竹、灵芝、雅兰轻描谈写,寿石则中锋健毫,随机点染,如屋漏痕,似锥画沙,传统功力,个性风采,相得益彰,显露了20世纪30-40年代潘天寿积极探索期的端倪,也为50、60年代艺术全盛期的到来,点燃了希望之灯。 潘天寿对自己作品有着近乎苛求的执着,不但随手撕掉不满意作品,晚年还曾用新作公开调换年青时的作品,统一销毁。潘师母何愔女士曾介绍,潘天寿一生遭过两次劫难,40岁以前的作品,因抗战逃难,留存杭州家中的全部遭损。这段时期存世的作品仅几十件。 《祝寿图》当是其中难得的精要作品之一。第二次劫难是 “文革”抄家时,造返派从她家先后拉走七八板车的东西,有好多筒未装裱的中国画,约四五百幅。待“文革”后归还时,包括未完成稿在内,只剩200多幅了。至于“文革”前送人的作品,因怕遭连累被收藏者自毁的也不少。估计潘老存世作品不到1000幅,早年的作品数量少,精品则更少。
款识:不多笔墨已离披,纫佩何心唱楚辞。同与夷齐无寸土,露根风叶雨丝丝。眉湿春痕重,非关墨渖多。有怀荆楚月,意绪乱婆娑。二十九年季春,季鑫研弟属,寿。钤印:潘天寿(白) 这幅《楚兰图》为竖幅构图,下幅绘兰花,上幅草书长题,所绘兰草以提根为主,同样是借兰的清气来励志。画作于1940年,是绘赠1933年入学杭州国立艺专的潘天寿的学生吴季鑫的,时境(抗战时期)与身份(师生关系)都合画意。所题是两首咏楚兰诗,除了前面提到的那首七绝外,又复题一首五绝,这一方面是出于构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万众一心抗日的特殊年代对弟子的期待和激励。 所题七绝云:“不多笔墨已离披,纫佩何心唱楚辞。同与夷齐无寸土,露根风叶雨丝丝。”诗后潘天寿自注五字:郑所南思有。关于这首诗,潘天寿书画艺术研究专家卢炘先生有精辟注解: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宋亡后,坐卧不向北,因号所南。他画兰不画地坡,谓之“露根兰”。人问其故,答:“土为番人夺去。”露根兰寄托着亡国之痛。诗中的“夷齐”即伯夷、叔齐。周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为当年的学生作画,却如此费心,可见潘天寿不仅艺为人师,德亦为人师,是真正的为人师者。
潘天寿作画,构图喜偏重边角:坡石在画面底部三分之一处斜斜穿过,主体的鱼鹰置于右角,拳拳如孤石,且身体朝向左侧,画面的上半部却留作空白,令全作顿生奇崛之感;但鱼鹰回首的犀利的目光与锋利的指爪,正对向边角的题款“雷婆头峰寿”,使得鱼鹰与题款两个几乎完全分离的画面主体,在充满视觉张力的同时,又产生了内在联系,这种深邃的构成意识,郎绍君称之为潘天寿艺术的“理性编织”特征。潘天寿采用硬毫笔作画。画中以方笔侧锋为主,显得十分刚劲,充满厚重感。浓重的墨色与“力能扛鼎”的线质,显示出其“天惊地怪见落笔”的独特艺术品格。
1958年6月18日潘天寿被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7月14日作此画。《露气》构思新异,布局有出奇制胜之美。画面左上方以题识形成一长方形结构并钤以印章,使全局有起承转合的韵致。该画并未渲染露气,而用酣畅淋漓的笔墨点出了清露弥漫的气氛。 题识:“昨日清晨至半山康桥乡参观早稻丰收,见村边池塘中芙蕖壮茁,如华岳峰头玉井中所植者,至为可爱。归后即写此以为纪念,但限于幅面,未能得其粗豪蓬勃之致,奈何。五八年七月十四日大暑,大颐寿者于止止堂。”“止止堂”为作者杭州住处画室之名,意在告诫自己荣誉面前须止步。
本帧作品“映日红荷”,深刻地体现了先生的作画主张。先生平生爱荷,喜画荷花,重在表达荷花的高尚品德。此画格局,造险而破险,用一片泼墨荷叶,横贯画面下方,用笔浓重豪放。以富有金石味的花梗,托起一朵映日红荷。看画面,红与黑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映日荷花”的圣洁、高尚。色彩单纯而不单调,气势雄阔又不失荷花的柔娜之美。茨姑叶和苇草穿插,平衡了画面的粗细线条与色块的强烈对比,增添了荷塘的生动气韵。 这种独创新格,既传承了前辈徐渭、八大、石涛、吴昌硕的艺术精华,又突破了他们的窠穴、程式、开创了新的成就,这是真正的创新。潘天寿先生作画,无论巨幅、小帧,因是以大写意手法为主,看上去有时粗枝大叶,寥寥数笔,但其每作一画,必独处静室,苦心孤诣,从构思到下笔,无不高度缜密的提炼、概括,草率之作从不出门。对艺术质量的严格要求与认真精神,永远是后辈同道的楷模。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此斗方名为《育雏》,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与精神力量,着实使人感动感慨。两只幼雏旁若无人,相依相偎,似有窃窃私语之声,组成画面的独立部分;而母鸡则尖喙利爪,颇具鹰相,警觉地观察着画面四周。画面既温暖又充满张力,确实堪称为大师盛年的小品佳构。潘天寿作画,曾用一印:一味霸悍。从他传世的很多作品中,也可以得出他追求力量和刚猛的结论,而此画,虽然线条保持了一贯的力度,但是画面中四处洋溢着温暖和煦的情感表达,在潘的绘画中显得比较度罕见,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寻其中曲折的情感原动力。 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原来潘天寿早年历尽坎坷,孤苦辛酸,特别是四岁时就失去了母亲,少年成长的沉痛经历,养成了他独立,耿介的性格特征,也埋藏起对温暖母爱的终生向往。这幅绘画,令我们得以窥见大师功成名就之后,对早年生活的追忆和隐藏久远的对母亲的思念,令观者唏嘘之余,难免动情慨叹。也是此画为藏家值得瞩目的一大因素。另外,在艺术处理和表现上,潘天寿独有的个性和张力,依然充分的显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