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人性之心灵篇

 静易净明 2018-03-20


第一章 心灵的概念和前提

运动、变化与心灵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运动、变化能够刺激心灵,心灵在适应变化中越来越强大。变化能使心灵永远保持新鲜活力,永远处于动态过程中。如果一个人一举一动都在他人意料之中,只能说明心灵已经长期适应并固化为某种反应模式,也可以说他的世界和心灵已经枯竭了,所以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的人(墨守常规或环境一成不变),心灵是停滞的、僵化的,健康的心灵应该是灵活的、变化的、运动的、完善的。

心灵的功用
心灵积极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个人无法脱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灵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外部环境时刻刺激着心灵,而心灵必须想办法对此刺激做出回应(如果环境一成不变心灵不会成长)。心灵之所以一直积极活动、锐意进取,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全感,让个体适应环境。

心灵的目标
心灵的目标是适应自身所处环境。所有心灵活动都指向一个目标,即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适应环境、寻求安全是心灵和肉体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任务。于某些人而言只是现在的外部环境,于某些人而言,兼顾现在的和将来的外部境,具体比例因人而异,不过大多数人只看重眼前。

明确的目标驱使心灵整合资源瞄定目标前进。一个人若拥有了明确的目标 ,那么他的任何心理倾向都在某种强迫性力量的驱使下,不由自主的追求这一目标。所以人的意志并不自由,一旦意志纠缠或绑定在某个目标上,必然受到目标的束缚,或者围绕目标驱动。但是对自己的目标了如指掌的人凤毛麟角,个体的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或没有方向的。

个人(基本或主线)目标由适应环境的安全程度(适应能力)决定。在个体确定目标的过程中,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非常大。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通常将形形色色的限制摆在儿童面前,儿童必须在各种限制中进行摸索,直到找到理想的状态:既能确保自己的安全,又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环境和人生。

安全的程度因人而异,但应能够确保个体在最有利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在儿童心目中,这个安全系数要远远大于应付日常生活及顺利成长所必须的安全,因此儿童会产生一种过度补偿的心理活动,即想要支配他人、想要比他人更加优越的倾向,以将所有的对手远远抛在身后,所以儿童追求优越感,因为优越感会带来安全感,证明自己拥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第二章 心灵活动的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个体属性或个体心理,此因素因人而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发生变化;二是社会制度、习俗或社会心理,如社会或国家的政治传统等。

绝对真理
心灵轨迹受社会环境(社会生活规律)影响。人的心灵不可能自由随意、漫无目的活动,因为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需要解决,这些无疑决定了心灵的活动轨迹。而个体面对的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所以社会生活必然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生活也决定心灵成长轨迹,所以心灵有一个绝对真理:社会生活规律决定心灵轨迹。

在被动适应社会生活规律过程中,比如在某种经济状况的压力下,一个人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做出一些缺乏远见的错误反应,在适应社会生活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无数个这样的错误。

社会生活的必要性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存必需品。社人类的生活受限取决于生产力,其次还要受到社会公共生活的约束,受到各种约定成俗的社会规范制约,社会的需要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即人的社会生活优于他的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没有哪一种社会生活形态不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自然界存在一条基本法则:个体成员较为弱小的物种,必然会通过群居的方式凝聚力量,生存繁衍。因此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必需品,而只有合作和劳动分工,才能使一个人成为集体一份子,而付出、责任、义务是融入社会的前提和关键。

安全与适应
不论从自然还是社会的角度看,人都是弱小的生物,所以人的意识中总是萦绕着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在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的刺激下,人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如何才能将生命中的不利因素剔除或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心灵应运而生,心灵就是紧紧为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增加安全感服务。

社会感
适应社会生活是心灵最重要的任务。社会在人类的适应过程中起着根本的作用,那么心灵的所有能力都是在社会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社会生活是心灵最重要的一项任务,社会生活的种种要求塑造了人类的心灵, 指引着心灵的一切活动。

具体而言,心灵是适应个体实际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属性和要求,个体心灵自动会向其靠拢。某个环境,比如体制,要求个体保持中庸低调,安于现状,以领导马首是瞻,个体在这种扭曲的环境里,自然发展出适应这种环境的性格,如盲从,不能独立思考,没有长远打算,庸俗交际等。所以适应环境的人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可能只是自身缺陷正好符合环境的变态要求,健康人格的人反而适应不了。真正健康的人,应该是具备某些共性,比如乐观,责任,大方,勇气,等等,任何一个环境都认可的品德和性格。

任何一种有助于适应人类生存的规则,必须合乎生活规范。责任感、忠诚、坦率等诸如此类的美德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保留下来,正是因为它们全部符合社会生活的普遍适应性原则,所以某种性格是好是坏,只能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判定,而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有多大的社会价值。


第三章:儿童与社会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我们受到社会的保护,也必然要求我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当各种各样的责任摆在人类面前,劳动分工成了必然,同时劳动协作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有一个天然的生理属性,人类是由两性构成的,所以人必须具备社会性。

婴儿的处境
两种支配他人(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婴儿的成长需要社会的绝对呵护,婴儿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既给予又索取的世界,是一个能满足人的生命需要又要求人去适应的世界。儿童在完善自身能力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障碍会让他产生挫败感,儿童会因为自身的弱小,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更加关注周围更能干、更成功、更志得意满的人,并羡慕不已,于是他的心灵深处便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愿望:想要长大,想要变得强壮,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

儿童发现,正是由于他的弱小,大人对他的能力既不屑一顾又必须悉心照料,儿童自然也从中意识到如何支配他人。儿童支配他人(获取优越感)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延续他所认识到的大人的行为和方式,即力量和权力;另一种是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弱小,让大人觉得他非常需要帮助。

儿童是否有安全感是衡量其生活环境是否良好的标准。在任何一个儿童身上,都能看到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有积极的、消极的、中性的。

在不友善的环境中,比如儿童有生理缺陷,或对儿童提出超出能力的要求,或打压儿童的积极型,儿童会认为外界环境充满敌意、危险的,觉得自己举步维艰,从而压抑甚至破坏儿童成长发展,并让儿童畏惧退缩而破坏社会性。

在友善的环境中,儿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用担心被批评,环境友好而有保障),能够专心发展个人能力,认为外部环境是友善的,是能够正确处理的,从而养成乐观的性格。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儿童感到尽管他们可能犯错或有过失,但总是处于被爱与认可的气氛之中,而这种爱与认可纯粹自然发生,不是他们必须努力才可能争取来的。

困难的影响
过于困难往往会阻碍或扭曲社会感的发展。儿童一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在他的适应能力还远远不够的时候,他就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不论是家长还是社会,普遍不能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困难超出承受或处理能力,自卑感或不足感被放大,在“有条件接纳”(唯表现论)的压力下,他们会畏缩后退,一点点的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但对于儿童的心灵成长来说,与外界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后退缩而脱离社会,他们往往将人生责任视为棘手的难题,而不是像许多人那样在各种责任的激励下奋发图强。在心灵成长过程中,儿童所遇到的困难远超过其能力范围,这往往会阻碍或扭曲其社会感的发展。

过于轻松也会阻碍或扭曲社会感发展。某些儿童成长道路上的所有障碍都被父母扫除干净,但恰恰是因为环境太友好、太舒适,儿童自身的成长性没有实践空间,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被压抑。这样的儿童从来没有机会正视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也没有机会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准备,未来与被人相处时,不懂得付出和责任,也没有能力处理人际间关系和问题,于是只要踏出家庭这个“温室”,他们几乎不可避免的遭受挫折,这让习惯了“温室”的他们很难适应,很多时候会退缩、孤僻、不合群,扭曲其社会感。

行为哪怕是情感也主要是服务心灵活动。温情泛滥的教育导致备受宠爱的儿童会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恋恋不舍,不愿意与家人分开,温情成为阻碍其发展社会感的枷锁。在他们眼中,温情是支配别人的资本和权力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想方设法获取别人的温情,进而支配他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何手段都可能被使用,比如企图支付其他的竞争对手(兄弟或姐妹),或者搬弄是非打击对手,或者是成为品行端庄的好孩子, 或者是怂恿兄弟姐妹干坏事,好让自己成为父母最喜爱的孩子并获得疼爱。

心灵活动的方向一旦确定了下来,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社会感被扭曲的人会认为环境充满敌意和威胁。社会感发展不充分,这样的儿童更多的是考虑自己而不是别人。它们一般喜欢远离人群,孤独封闭,不能正确认清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甚至会想方设法的摆脱这种联系,不管是羡慕还是不屑一顾,它们一般不怎么参与同伴游戏,也很难发展朋友,只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可自拔。

比如接受严格教育的儿童很可能发展孤僻的性格,它们对环境没有好印象,认为自己不得不承受苦难,要么逆来顺受,要么时刻准备迎战充满敌意的环境,总之,生命是沉重的,外部世界是不友好的。这势必会让他们紧张不堪,过度小心,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当面对比较棘手的问题时,总是倾向于逃避。

第四章:自卑感与追求认可
童年时期的情境
破坏社会感会更加重视优越感。大部分儿童的成长环境是不友善的或不科学的,部分儿童的生存环境困难重重,致使儿童从小就陷入一场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中,这种斗争会扼杀他们的社会感(得到别人的认可,需要付出与责任),致使它们对怎样与人协作毫无兴趣,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自己以及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优越感)。

自卑感是奋斗的动力和起点 。所有的儿童在生活中都处于劣势,如果没有家庭的帮助,它们很难独自生存下去。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深切的自卑感(劣势),这种自卑感是儿童努力奋斗的动力和起点,他决定了儿童以何种方式获取人生的平静和安全,也决定了儿童的生存目标,并且设定了通向这一目标的前进路线。

过度自卑和过度补偿形成畸形人格。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但是两个因素会破坏可塑性。一是夸大的、加剧的、抹不去的自卑感(过度自卑),害怕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进而退缩破坏社会性。二是不仅要得到安全、平静和社会平衡,还要以支配他认为目标,争取凌驾于环境之上(过度补偿),过于攻击性,让人无法产生好感认可,破坏社会性。

超出儿童能力范围的要求会让儿童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大人的包围下成长,很容易觉察到,自己是如此的软弱、弱小,对于那些别人认为它能够做好的简单工作,他没有能力或不相信自己能够干净利索完成,教育上的最大错误就是对儿童的要求超出了其力所能及的范围,这让儿童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孤立无助,并为此感到羞愧,更过分的是,有些人甚至是有意让儿童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儿童极容易因父母的高要求而产生自卑感,许多儿童是在唯恐被人嘲笑的持久恐惧中长大的,嘲笑对儿童心灵造成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嘲笑会破坏认可,所以家庭的不当教育会加剧孩子的自卑感,进而破坏其社会感。

自卑感补偿:追求认可和优越感
自卑感迫切寻求认同感,并发展优越感。决定个体生存目标的是自卑感、不足感和不安全感,总而言之是无力感,是一种匮乏性需求。生命之初,儿童努力想引人注目、想使父母注意自己的倾向就崭露头角,伴随着自卑感及匮乏性需求驱动,想要得到认可(社会感)的强烈欲望逐渐觉醒,最早流露出来的迹象就已经明确显示出,个体的目标是获得优越感,要凌驾于所处的环境之上。

比赛第一友谊第二(见不得身边人好?)。儿童对权利的追求并不会公开表现出来,而是掩藏在友爱和温情的面纱背后,并小心翼翼的遮掩,希望这样做能避免暴露自己的想法。对权力的追求若是不加以约束,便会导致儿童精神发展的退化;追求安全和力量的动力若是过分夸大,便有可能变勇气为鲁莽,变服从为懦弱,变温情为统治世界的奸猾阴险;最后,所有的自然情感或表达都会蒙上一层伪善的面纱,并以征服周围的一切为目标。

社会感、优越感不同比例构成人的行为方式。合理评价一个人,必须综合考量个体追求优越感及保持社会感的程度。从总体上看,儿童对其自卑感的理解会随着成长不断变化,最后会固定下来,表现为一种明确的自我认识,这就是存在于所有儿童的所有行为中的自我评价的“恒量”,儿童根据这个确定标准,创造出可以使自己摆脱自卑感的补偿倾向。

越是敏感越是自卑。灵魂通过补偿机制来平衡令人痛苦的自卑感,在自卑感的压力下,灵魂会竭尽全力去想办法征服“自卑情结”,但是当儿童的自卑感强烈到害怕永远无法弥补自身软弱的地步,儿童不会简单地满足于恢复力量平衡,而是会追求一种过度补偿,寻求一种超越常规的平衡。

在过度补偿中,儿童对权力以及优越感的追求可能被极度放大甚至到病态的地步,他们会执着于个人的优越感,但他们的社会感会被破坏,整个社会并未从他们的成功中获益,因为他们的抱负只关注自身,而毫不顾忌他人的利益,这种自私的抱负往往会使他们成为别人的绊脚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