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人性之性格篇

 静易净明 2018-03-20

一、性格的本质和起源

性格是一个社会性概念。性格是指个体在努力适应外部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只有与环境产生互动才谈得上性格。性格是一种行为模式,个体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发展自身的社会感并追求优越感的。


注释:认可与优越感是半社会的概念。本书中的认可与优越感都是社会属性的,认可是指他人的认可,优越感是指超过他人的优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加强调个体的内心,认可是自我的认可,优越感是自我的成长。所以本书讲的是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讨论的是个体追求卓越、成长的品质。】


个体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优越感(适应环境)。个体的终极目标是赢得优势地位,追求权力以及超越他人,个体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激励和指导下前进的。这一目标决定着个体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性格是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


性格是生存模式外显,是一种生活技巧。性格在人格中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一种生活技巧,是为了获得认同并占据重要地位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是一种类似于生存模式的东西,可以让每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假思索的生活。比如一个孩子很懒,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懒惰对他来说是一种最适于让生活放轻松的方式,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优越感。因此,在判断某个性格特质时,必须要弄清楚诱发这个性格产生的目标是什么,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和世界观都和他的目标息息相关。

儿童致力于追求认可和优越感,但追求优越感的方式通常因人而异,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通常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一个自以为隐蔽的目标,因为社会感不允许它公开表现出来。所以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暗中悄悄进行,隐藏在友好的面具背后。


二、社会感对性格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感是决定性格的重要组成。在性格发展过程中,除了追求优越感,另一个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社会感。通追求优越感一样,社会感在儿童最早的心灵活动中就已经有所表现了,比如儿童一般都渴望和别人在一起,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温情。社会感既受自卑感的影响,也受权力追求(自卑感的补偿)影响。

人无法忍受长期的自卑感,必然寻求自卑补偿。人类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自卑感,在心灵发展过程中,每当自卑感刚一出现,那种寻求补偿、寻求安全和完善的欲望也就会蠢蠢欲动(没有人能够长时间受自卑感影响),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要抓牢人生的安宁和幸福。


不可使儿童成长环境过于严酷,而要“无条件的接纳”。在儿童的教育方面有很多规范,这些规范都是以照顾儿童的自卑感出发的,总结起来大致就是:不可使儿童过多面对生活的严酷,不可使儿童过早了解生活的阴暗面,必须让他有机会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但即使生活环境很优越,儿童往往是在不必要的严酷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所遇到的误解、匮乏等现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儿童若过早感受到生活的艰难,会使其讨厌这样的生活,而这反过来又会扭曲他的社会感,从而使他的处境更加危险。

社会感和优越感是构建行为模式的基石。社会感和优越感是组成社会人、塑造社会人的基础,但是二者很难和谐一致,社会感是生活生活的前提,优越感必须依托社会才能发展。个体在追求优越感这一目标时,很容易遭受挫败,从而退缩而破坏社会感觉。若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就要看他有多少社会感,每个人对自己的同类(至少是亲人及朋友圈)都应该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一个人的社会感发展程度是衡量他的价值的唯一标准。


社会感内化到无意识并要求个体行为合理化。人类对社会感有很大的依赖,没有哪个人能够完全屏蔽社会感,社会感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规范我们、劝诫我们,但这并不是说社会感会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思想中,而是内化到我们的潜意识中指导我们的行为。

社会感觉的必然存在,使得人们在开始任何一个行动之前,都得先让社会感证明此行动是合情合理的,这表明,潜藏在无意识中的社会感要求我们为行动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社会感必须符合社会利益和大众幸福这一普遍原则。基于行为合理化(符合社会感)的需要,我们会在生活、实践以及行动方面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特别手段,以此来满足我们的社会感,或者至少假借社会关联性这一幌子自欺欺人,所以,在人的身上存在着一种貌似社会感的假象,它犹如一层面纱,遮蔽了人的某种倾向,只有洞察这种倾向,才能对个体做出正确评价,比如老人摔倒被扶起是真正的社会感,但旁观并打着道德旗号审判的人是虚假的社会感。

社会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遮遮掩掩难以真实评价,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判断标,即社会感一定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大众幸福,是对他人的责任和付出。


三、性格发展方向

环境障碍阻碍性格直线发展。一个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与其儿童时期心灵发展方向一致,这个发展方向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是迂回曲折的。最开始儿童是沿着一条直线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在此过程中,他会形成积极进取、敢做敢为的性格,但这种直线很容易发生变化,因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注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顽固障碍,而这种障碍可能会阻止儿童实现其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想方设法通过迂回的手段避开障碍实现目标,而这种迂回的做法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成长过程中的任何障碍都会威胁到性格的直线发展,但凡有障碍存在,儿童追求目标的道路便会或多或少的偏离原来直线,而是用上了心眼,耍起了手段,通过百转千回的心理迂回实现目标。虽然这类儿童与勇往直前的儿童表现及做事方式迥然不同,但二者的目标仍旧可能一致。

“无条件接纳”儿童确保儿童的安全感。儿童的自卑感、无力感,以及由此激发的追求优越感,都是源于适应环境的需要,因此要想让儿童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环境需要,前提是营造一种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环境(内部和外部)的敌意,比如父母应该尽量降低自身的优越性和对权力的追求,避免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鼓励儿童用健康、科学的、相对直线方式追求目标发展自我。


倘若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一无所知,并习惯于用强制性手段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形象,这种教育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有可能使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害怕面对现实,害怕承担责任和期望。总而言之,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给儿童施加压力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儿童成长中面临的种种压力及适应性反应,逐步形成今后的人格。

根据对待困难的态度(认知矫正法)划分成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对待困难的态度,本质上是由对自身能力的定位判断决定的,乐观主义者对自身能力有准确地认识,能准确定位自身能力区间,即既有自知之明不会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过度贬低自己;悲观主义者往往贬低自身能力区间,即过分看低能力的上限和下限,导致对自身能力极没有信心,从而放大了问题的难度,表现就是不自信。


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大体是沿着直线发展而来的,能够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对自己有信心,对人生持有乐观从容的态度;悲观主义者会形成“自卑情结”,生活在生活的阴暗面,悲观主义者认为环境和问题是危险的,总是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缺乏自信。但是越压抑越需要补偿,悲观主义者通常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补偿,故一般都通过天马行空的幻想中取得安慰。

根据是否直接攻击他人划分成进攻型和防御型。进攻型专注于追求优越感,但其所作所为极易唤醒对方的竞争意识,对他人针锋相对,通过攻击或战胜他人表现优越性,因此往往会陷入纷争之中,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无休止的战争,必须时刻战胜别人保持优越。防御型通过焦虑、戒备和怯懦补偿不安全感,防御型很容易被外部环境或问题吓坏,非常善于临阵脱逃,但通常会巧妙掩饰这个弱点,表现得好像临阵脱逃是为了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进攻型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且试图通过塑造某种强势性格进行隐藏。进攻型的人在追求优越感时,希望光彩照人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而这种夸大的心理需求,恰恰暴露出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在他们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会让自己变得强硬而冷酷,以此来冲淡内心的恐惧;他们会刻意榜样“男子汉”角色,有时候甚至可以到荒唐可笑的地步;有一些人更是煞费苦心的压抑自己,避免表现出任何的柔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情感是柔弱的表现。

进攻型通过夸张、攻击的行为放大优越感。如果进攻型的人具有悲观主义倾向,他们的行为堪称经典。如果某件事情在他们能力范围(被不理性贬低的范围),或比其他人更好处理,他们会掩饰不住的表现出杨洋洋得意、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的样子,他们之大、矜夸,就好像自己是真正的胜利者,这种表现通常造成了他们与整个环境的不和谐,而且还暴露出他们的全部性格。


进攻势头受阻便会蜕变成防御型。因为进攻型的人通常对其能力不自信,因此前进道路上的挫败会对其产生一种逆转作用,转变成另外一种性格类型,即认为自己受到侵犯的性格类型,即防御型的人,就是这种觉得自己受到了侵犯、总处于防御地位的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防御型性格和进攻型性格密切相关,当进攻型的人无法继续维持其进攻姿态时,便会蜕变为防御型。

防御型的人破坏大于建设,隐藏深深的敌意。在人类社会中,由于极易受到别人的错误对待,防御型的人的防御态度会不断强化,很快就会对人类的美好品质以及生活的光明面失去信心,这类人身上有一个最普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加掩饰的批判态度,当批判态度成长到相当程度时,这类人对别人身上最不明显的缺点都会非常敏感,并以人性的法官自居,但从不为周围的人做任何有用的事情,整天只是指指点点的吹毛求疵、败坏别人的兴致。这类人对一切都抱有疑虑,总是抱着一种既焦虑不安又犹豫不决的心态,以至于只要面对工作就会表现得迟疑,不愿意做出任何决定(害怕承担选择的责任)。


防御型的人还有一些招人讨厌的性格。众所周知,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绝对不会相信别人,而且肯定会对我们们发出嫉妒和贪婪之心,这类对世界抱有怀疑态度的人,通常会过着一种远离社会、遗世独立的生活,这表明他们既不愿意为别人提供欢乐,也不愿意分享别人的欢乐,更夸张的是,他们甚至见不得别人好,别人的幸福让他们痛苦万分。从表面上看,绝对看不出防御型的人对人类怀有深刻的敌意。


四、个体心理学派

社会感和优越感的不同比例对人进行划分。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灵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感为主,另一类是以追求优越感、力量为主。个体心理学据此解开人性奥秘的钥匙,可以根据它来对所有人进行划分:证明某种或某个人的心灵现象,是以社会感为主,掺杂少量的个人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还是以一己私利和个人行为主导,仅仅在当事人获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之后才愿意对他人表现社会感。


可以根据性格特征在整体人格中的比重来判断个体的人性和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取决于社会感,与社会感成正比,而且还受到权力追求的制约,并与其成反比关系。社会感和追求个人权利这两种倾向处于对立的态势,二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张力的博弈关系,在这两种倾向的相互作用下,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表现,而这种种表现就构成了所谓的性格。

注释:传统的权力观与社会感是对立的,负相关的,本书对权力或者优越感的定义是建立在“零和游戏”的唯表现论、唯结果论基础上。若引入马斯诺的成长性动机,将个体优越感引入个人本能成长的范围,则会大大降低与别人的直接冲突,并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