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分类 茶叶根据不同茶叶的品质、制作工艺及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将我们国家的茶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 各种茶叶的本质区别在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黄烷醇的氧化程度不同(就好像含多酚类物质的苹果,切开后一段时间就会变色,而不同种茶叶加工就是抑制或者促进多酚类物质的这个过程)。 下面根据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从浅到深一一给大家说说。 新鲜的绿茶 绿茶的工艺特点在于鲜叶采摘后迅速地以高温杀灭其中酶类物质,抑制茶多酚氧化(不发酵茶)。所以绿茶具有“三绿”的特点,即干茶绿,茶汤绿,冲泡后的叶底也是绿色的。 喝绿茶讲究的是新鲜,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等待,好不容易开春新茶上市,可以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氛。 另外,绿茶越嫩滋味也就越鲜爽,比如黄山毛峰的“鸡汤味”。 所以名优绿茶大多采用极嫩的原料制作。对于绿茶,外形比内质重要得多。所以选购绿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茶叶的嫩度、整碎程度、紧实度以及色泽。 制作简单的白茶 白茶是制作最为简单的一种茶类,它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茶多酚的氧化,给它两三天的时间让时光慢慢酝酿这纯然天成、没有任何烟火气息的茶(微发酵)。白茶干茶多白毫,成堆远看就是一座白色的小山,因此得了个white tea的洋名。
因为不杀青、不揉捻也不焙火,白茶也几乎没有什么汤色。如果是盖碗冲泡,坐杯(每次冲泡茶叶的浸泡时间)的时间长一些汤色会是浅黄色或者杏黄色。 白茶如果干茶看起来太绿或者太红,说明了制作工艺上的缺陷。泡白茶很简单,选用沸水,抓一撮丢杯子,泡。 “闷”黄的黄茶 黄茶比较少见,但是会烧菜的人都知道青菜闷在锅里就会变黄。黄茶也是这样。黄茶在像绿茶一样杀青之后,可以通过湿热和干热两种方式让绿茶的茶叶变黄(轻发酵)。 做出来的茶,干茶是黄色的,茶汤是黄色的,叶底也是黄色的。不过现在大多黄茶的制作都转化不足,看起来很像绿茶。 香气浓郁的乌龙茶 乌龙茶也叫青茶,虽然说是半发酵茶,但是这个“半”实在是不怎么准确。因为在乌龙茶中,发酵程度最轻的包种茶快接近绿茶了,发酵程度最重的东方美人茶快接近红茶了。 乌龙茶产量最大的是福建。乌龙茶的特点在于先促进茶多酚的氧化,然后突然终止氧化,因此乌龙茶兼具绿茶和红茶的特点。
乌龙茶具有显著的香气,这跟它使用成熟的茶叶制作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就明确了乌龙茶需要沸水冲泡。 汤色红亮的红茶 萎凋、揉捻、发酵都是为了促进红茶中的茶多酚氧化(全发酵)。茶多酚本身是一种无色的物质,其中的儿茶素在红茶加工的过程中聚合形成了黄色的茶黄素和红色的茶红素,因此红茶的茶汤红亮、叶底也是红色的。 只是红茶在干燥的过程中,由于水分的散失,茶叶表面的茶色素颜色加深因此红茶的干茶是黑色的。 大多数人都知道茉莉花茶,但茉莉红茶却知之甚少。茉莉红茶是一种将茉莉花茶千年窨制工艺与红茶工艺创造性的结合一体的创新茶(专利新品)。 茉莉红茶采用红茶工艺生产,且保持了传统的福州茉莉花茶窨花工艺,泡饮时,一改茉莉花茶“清汤白面”的旧貌,在保留茶品鲜香的同时,还呈现出红茶的醇和特色。 闻其茶香,领略茉莉清香,鲜灵、悠久。品其茶韵,感受红茶甘醇,爽口、顺滑,茉莉花茶与红茶的结合。 ![]() 茶马古道的黑茶 同样的促进茶多酚氧化和内质转变的茶,黑茶和红茶的不同在于红茶的酶促反应动力来自茶叶本身的酶,而黑茶来自微生物产生的酶。 所以黑茶称之为抑制茶叶自身酶活而促进微生物活动的后发酵茶。和其它微生物发酵食品一样,黑茶具有一定促进消化和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等作用。
早期黑茶大多销往边牧地区,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物资的是它而不是红茶也不是乌龙茶。 由于黑茶对于边牧民族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也就比较大,因此长期以来黑茶都使用较为粗老的原料制作,并且饮用时经过熬煮而不是冲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