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制改革的弊端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零壹贰012 2018-03-21

在我国,唐朝是封建时代的巅峰期,也是个令人惊叹的时代。然后一个朝代的兴盛和衰落都逃不过历史规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盛世大唐为何走向衰落呢?

其实兵制改革才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兵制改革的弊端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唐朝最初实行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由府兵和兵募两部分组成。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因为府兵都有田地,所以,要自备武器等。

战时,唐朝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征人。原则上兵募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自己补充,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而事实上,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战时为兵,平时为民。简单的说,每个战士都是“业余”的,又要种田养活家人,又要去折冲府报到、训练、出征。这样的军队,最讨厌长途跋涉的远征。这种情况下,府兵制已经不适合,也无法满足国防需要,这也就决定了需要一种新的兵制来满足国家国防事业需要。
兵制改革的弊端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王朝已经走向兴盛,特别是“开元盛世”的影响,大唐的疆域越来越大,那么这就导致了原本府兵制为基础的兵制开始逐步遭到破坏。开元二十五年,经过一系列的实际尝试,玄宗正式下诏废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开元二十六年,转型完成。

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妫、檀防御,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资治通鉴.唐纪》
兵制改革的弊端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公元710年,“节度使”一职就此产生,此后这个职务影响了大唐百余年。府兵改募兵、节度使集权、边军扩编这三项政策落实后,大唐的国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前被别人欺负,现在专门欺负别人。当然,军费开支增加了很多。公元737年,唐玄宗正式规定,边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以前的府兵都招回来。这样边境大权在握的节度使就可以自由招募兵卒,久而久之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唐王朝也在此后藩镇割据中慢慢走向没落,最后导致灭亡。而这一切,都源自唐朝中期兵制改革的弊端。
兵制改革的弊端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玄宗在位44年,对外一扫之前的颓势,边境太平,四夷来朝;对内经济大好,国库充盈。 可惜,兵制改革的弊端爆发,安史之乱来临,导致了唐王朝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欢迎大家多多点赞和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