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国轩:中医炁针结合经方治疗鼻炎

 学中医书馆 2018-03-22

急性鼻炎

急性感染所致,俗称“伤风”或“感冒”,可有全身症状;以秋冬或冬春季之交多见。病情一般经过7~14天便逐渐好转。抵抗力强者可不治自愈。

常见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为病毒感染,并常继发细菌感染。主要症状为鼻堵塞和分泌物增多,早期为清水样涕,后变为粘液脓性鼻涕,病人可有低热和全身不适。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有分泌物。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粘膜急性炎症,又称为伤风感冒。其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发热等,病程通常在7~10天。四季均可发病,冬季更为多见。急性鼻炎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成人通常平均每年感染2~5次,二童每年可发病6~10次,学龄儿童平均高达12次,由于免疫系统的退化,老年人每年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临床表现通常以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流行性病毒感冒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一)风寒所致的急性鼻炎

系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其症多见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声重,如果鼻塞不流鼻涕,喝点热开水就开始流清鼻涕,多发于秋冬之季,舌苔薄白,脉浮紧。

处方: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5枚、辛夷花12g、白芷12g、苍耳子10g、鹅不食草6g。

7付,一天一剂,水煎两次,早晚餐后各服一次。

炁針治疗:取风池、下关二穴,用炁針之居炁法(此法用于病灶较深的位置;操作手法:炁针达到病灶部位时,炁至徐徐入寸许,退至人部,人、地往来行9次,再从人部行补泻法6次,提6次,炁至完毕出针,将炁留在病灶持续产生作用。)極效。

(二)风热所致的急性鼻炎

系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卫表不和,肺失肃降。其症状多见发热、鼻塞、流黃鼻涕,恶风寒、头痛身楚、咽喉干痛,多发生于春夏季节,舌尖红,苔薄黃,脉浮数。

 处方:连翘30g、银花30g、桔梗10g、薄荷6g、竹叶12g、生甘草10g、荊芥穗10g、淡豆豉10g、牛蒡子20g、白芷10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

炁針治疗:取下关穴、大椎穴、鱼际穴、风池,行炁針之泻法(顺时针为补,反时针为泻;出针按压针口为补法,不按针口为泻法)。

慢性鼻炎

是常见的多发病,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合并细菌继发感染、治疗不彻底和反复发作有关。为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很常见,轻者称为单纯性慢性鼻炎,重者称为肥厚性鼻炎

主要症状为鼻堵塞,轻者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重者为持续性,鼻分泌物增多。

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道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严重的肥厚性鼻炎由于组织增生,粘膜表面凹凸不平,下鼻甲呈桑葚状变化,中鼻甲粘膜呈息肉样变。中药结合炁针治疗对此症患者有一定效果。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显的致病微生物,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肿胀或者增厚等障碍。依据慢性鼻炎的病理和功能紊乱的程度,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后者以黏膜或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

(一)单纯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主要是以鼻塞、多鼻涕为特证。鼻塞常见于间歇性和交替性两种。

间歇性鼻塞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后是减轻,夜间、静坐或者寒冷时加重。

交替性鼻塞表现为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也是如此。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

由于长期鼻涕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导致皮炎或湿疹,多见于小孩。躺下时鼻涕易流入咽腔,会产生咳嗽、多痰等症状。甚则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头痛头昏、失眠等症状。鼻涕多而呈粘液性或粘脓性,偶呈脓性。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脉浮紧

诊断:肺脾虚弱,卫阳不足。

治法:健脾益气,疏散风寒,

      通散鼻窍,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30~80g、防风15g、炒白朮15g、桂枝15g、白芍12g、白芷12g、

辛夷花12g、苍耳子10g、鹅不食草3g、石菖蒲1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给药三周,一天一剂,水煎两次,早晚餐后各服一次。

痰多加半夏,白芥子咳嗽加杏仁、款冬花、鼻涕浓样加鱼腥草、蒲公英。

炁针治疗:独取下关,行炁针居炁法。听力减退或耳鸣者,炁往耳内推。头痛头昏者,炁往太阳穴送,立效。5~7天行针一次,大部分一至三次而愈。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并渐进性加重,下鼻甲肥大,表明成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黏膜对血管收缩剂反应较差。

肥厚性鼻炎多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转化而来,以鼻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征。发病原因与单纯性鼻炎相似,鼻粘膜部分上皮纤毛脱落,变成复层立方上皮,固有层中静脉及淋巴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黏膜下水肿,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骨膜增殖骨质增厚,成为不可逆的病变,肥厚部位多以下甲为主,尤其在前后端,下甲后端呈桑椹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有时中鼻甲和鼻中隔相对处有肥厚。

双侧持续性鼻塞,鼻塞性鼻音,鼻分泌物少而稠不易擤出。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症状是多方面的,可有嗅觉减退、耳鸣、听力减退、咽干、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会发生三叉神经痛,更令人痛苦和烦恼,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很大,不能不引起注意。

舌脉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紧涩或弦数

病机:久治不愈,衍变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调和气血,消肿通窍。

方药:白芷12g、石菖蒲12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葱白7根,生姜15g、辛夷花10g、蔓荆子10g、天花粉12g、九香虫10g、

苍术12g。

给药三周, 一天一剂,水煎两次,早晚餐后各服一次。

外用中药:枯矾100g、鹅不食草30g;

或者石菖蒲100g、皂角100g研成细末,玻璃瓶储存备用,使用时用药棉一小团,蘸上少量的百雀羚或白色的牙膏,再去蘸上药粉,塞在鼻腔中,一天一换,一天塞一个鼻子,交替使用,直至治愈为止

炁针治疗:炁针治疗:独取下关,行炁针居炁法。听力减退或耳鸣者,炁往耳内推。头痛头昏者,炁往太阳穴送。立效。5~7天行针一次,大部分一至三次而愈。

(三)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是以鼻分泌物减少、鼻黏膜干燥,但无鼻黏膜和鼻甲萎缩为特征的慢性鼻炎,秋冬干燥季节多发或加重。其病因多以工作环境以及自然界气候有关,在气候干燥、寒热温差大和粉尘多的环境中易患此病,维生素缺乏、贫血、大量吸烟、酗酒可致鼻黏膜改变引发本病。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自觉鼻腔干燥少涕,多伴有鼻内有异物感、灼热感,易发鼻出血,干燥季节加重。

体征:鼻腔前端黏膜病变较为明显,鼻黏膜干燥、充血,附有散在的尘屑,可见少量分泌物或少许干痂,鼻中隔前下方有干燥、糜烂、结痂。

诊断:以鼻腔干燥为主要症状和体征,黏膜病变主要在鼻腔前部,嗅觉正常。

鉴别:主要是以萎缩性鼻炎相鉴别。萎缩性鼻炎鼻内干燥,易出血,可有恶臭、鼻塞、嗅觉减退或丧失,鼻腔宽大,鼻甲萎缩,有大量的痂皮粘附。

(1)燥邪淫侵证

主证: 鼻内干燥、灼热,异物感,时伴有鼻涕带血。鼻黏膜干燥,下鼻甲前端常有少许结痂,鼻中隔前下方干红或有咽痒干咳,口干欲饮。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或略数。

治法:清燥宣肺,养阴清热。

方药:沙参15g、麦冬15g、 阿胶12g、枇杷叶12g、杏仁10g 、生甘草10g、生石膏20g 、芝麻仁15g、霜桑叶15g 、石斛20g 、玄参30g 。

鼻衄加茜草12g、白茅根30g,

大便干燥加麻仁10g、郁李仁10g。

(2)阴虚鼻窍失养证

主证:鼻内干燥、刺痒。有灼热感,时有少量衄血,鼻黏膜干燥,鼻中隔干红,有少许结痂,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百合40g 、生地30g 、熟地30g 、麦冬15g、当归10g 、白芍15g 、川贝母10g 、玄参30g、 桔梗10g 、生甘草10g

(3)脾胃郁热证

主证:鼻内干燥、鼻息气热。多见鼻衄、鼻黏膜干红,鼻中隔前下方有少量的结痂,糜烂、咽干欲饮,大便干 燥、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肺胃热,生津润燥。

方药:银花30g 、连翘15g 、天花粉12g、白芷10g、杏仁10g、枳壳10g、生地30g、黄芩12g、升麻6g、葛根30g,

一天一剂,水浸泡15分钟,连续煎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4)气虚失养证

主证:鼻内干燥感,有异物感和灼热感,鼻涕带血,鼻黏膜色淡少津,鼻中隔前方干燥,糜烂、结痂。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纳差,舌质淡,脉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润燥。

方药:人参20g、黄芪40g 、炒白朮15g、当归10g、麦冬15g、百合30g、升麻6g 、柴胡6g、陈皮10g、炙甘草10g 、沙参15g。

2、炁针治疗:

选穴:主穴下关、鬼哭穴,居炁法。

施针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临证加减:气虚加刺中极或关元;

肺阴不足加刺鱼际;

脾胃燥热,津液不足加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或阴陵泉

大便干燥加刺天枢。

急性鼻炎

急性感染所致,俗称“伤风”或“感冒”,可有全身症状;以秋冬或冬春季之交多见。病情一般经过7~14天便逐渐好转。抵抗力强者可不治自愈。

常见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为病毒感染,并常继发细菌感染。主要症状为鼻堵塞和分泌物增多,早期为清水样涕,后变为粘液脓性鼻涕,病人可有低热和全身不适。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有分泌物。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粘膜急性炎症,又称为伤风感冒。其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发热等,病程通常在7~10天。四季均可发病,冬季更为多见。急性鼻炎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成人通常平均每年感染2~5次,二童每年可发病6~10次,学龄儿童平均高达12次,由于免疫系统的退化,老年人每年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临床表现通常以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流行性病毒感冒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一)风寒所致的急性鼻炎

系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其症多见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声重,如果鼻塞不流鼻涕,喝点热开水就开始流清鼻涕,多发于秋冬之季,舌苔薄白,脉浮紧。

处方: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5枚、辛夷花12g、白芷12g、苍耳子10g、鹅不食草6g。

7付,一天一剂,水煎两次,早晚餐后各服一次。

炁針治疗:取风池、下关二穴,用炁針之居炁法(此法用于病灶较深的位置;操作手法:炁针达到病灶部位时,炁至徐徐入寸许,退至人部,人、地往来行9次,再从人部行补泻法6次,提6次,炁至完毕出针,将炁留在病灶持续产生作用。)極效。

(二)风热所致的急性鼻炎

系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卫表不和,肺失肃降。其症状多见发热、鼻塞、流黃鼻涕,恶风寒、头痛身楚、咽喉干痛,多发生于春夏季节,舌尖红,苔薄黃,脉浮数。

 处方:连翘30g、银花30g、桔梗10g、薄荷6g、竹叶12g、生甘草10g、荊芥穗10g、淡豆豉10g、牛蒡子20g、白芷10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

炁針治疗:取下关穴、大椎穴、鱼际穴、风池,行炁針之泻法(顺时针为补,反时针为泻;出针按压针口为补法,不按针口为泻法)。

慢性鼻炎

是常见的多发病,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合并细菌继发感染、治疗不彻底和反复发作有关。为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很常见,轻者称为单纯性慢性鼻炎,重者称为肥厚性鼻炎

主要症状为鼻堵塞,轻者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重者为持续性,鼻分泌物增多。

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道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严重的肥厚性鼻炎由于组织增生,粘膜表面凹凸不平,下鼻甲呈桑葚状变化,中鼻甲粘膜呈息肉样变。中药结合炁针治疗对此症患者有一定效果。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显的致病微生物,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肿胀或者增厚等障碍。依据慢性鼻炎的病理和功能紊乱的程度,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后者以黏膜或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

(一)单纯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主要是以鼻塞、多鼻涕为特证。鼻塞常见于间歇性和交替性两种。

间歇性鼻塞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后是减轻,夜间、静坐或者寒冷时加重。

交替性鼻塞表现为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也是如此。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

由于长期鼻涕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导致皮炎或湿疹,多见于小孩。躺下时鼻涕易流入咽腔,会产生咳嗽、多痰等症状。甚则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头痛头昏、失眠等症状。鼻涕多而呈粘液性或粘脓性,偶呈脓性。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脉浮紧

诊断:肺脾虚弱,卫阳不足。

治法:健脾益气,疏散风寒,

 通散鼻窍,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30~80g、防风15g、炒白朮15g、桂枝15g、白芍12g、白芷12g、辛夷花12g、苍耳子10g、鹅不食草3g、石菖蒲10g、炙甘草10g、生姜15g、

大枣4枚,

给药三周,一天一剂,水煎两次,早晚餐后各服一次。

痰多加半夏,白芥子咳嗽加杏仁、款冬花、鼻涕浓样加鱼腥草、蒲公英。

炁针治疗:独取下关,行炁针居炁法。听力减退或耳鸣者,炁往耳内推。头痛头昏者,炁往太阳穴送,立效。5~7天行针一次,大部分一至三次而愈。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并渐进性加重,下鼻甲肥大,表明成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黏膜对血管收缩剂反应较差。

肥厚性鼻炎多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转化而来,以鼻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征。发病原因与单纯性鼻炎相似,鼻粘膜部分上皮纤毛脱落,变成复层立方上皮,固有层中静脉及淋巴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黏膜下水肿,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骨膜增殖骨质增厚,成为不可逆的病变,肥厚部位多以下甲为主,尤其在前后端,下甲后端呈桑椹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有时中鼻甲和鼻中隔相对处有肥厚。

双侧持续性鼻塞,鼻塞性鼻音,鼻分泌物少而稠不易擤出。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症状是多方面的,可有嗅觉减退、耳鸣、听力减退、咽干、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会发生三叉神经痛,更令人痛苦和烦恼,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很大,不能不引起注意。

舌脉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紧涩或弦数

病机:久治不愈,衍变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调和气血,消肿通窍。

方药:白芷12g、石菖蒲12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葱白7根,生姜15g、辛夷花10g、蔓荆子10g、天花粉12g、九香虫10g、苍术12g。

给药三周, 一天一剂,水煎两次,早晚餐后各服一次。

外用中药:枯矾100g、鹅不食草30g;

或者石菖蒲100g、皂角100g研成细末,玻璃瓶储存备用,使用时用药棉一小团,蘸上少量的百雀羚或白色的牙膏,再去蘸上药粉,塞在鼻腔中,一天一换,一天塞一个鼻子,交替使用,直至治愈为止

炁针治疗:炁针治疗:独取下关,行炁针居炁法。听力减退或耳鸣者,炁往耳内推。头痛头昏者,炁往太阳穴送。立效。5~7天行针一次,大部分一至三次而愈。

(三)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是以鼻分泌物减少、鼻黏膜干燥,但无鼻黏膜和鼻甲萎缩为特征的慢性鼻炎,秋冬干燥季节多发或加重。其病因多以工作环境以及自然界气候有关,在气候干燥、寒热温差大和粉尘多的环境中易患此病,维生素缺乏、贫血、大量吸烟、酗酒可致鼻黏膜改变引发本病。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自觉鼻腔干燥少涕,多伴有鼻内有异物感、灼热感,易发鼻出血,干燥季节加重。

体征:鼻腔前端黏膜病变较为明显,鼻黏膜干燥、充血,附有散在的尘屑,可见少量分泌物或少许干痂,鼻中隔前下方有干燥、糜烂、结痂。

诊断:以鼻腔干燥为主要症状和体征,黏膜病变主要在鼻腔前部,嗅觉正常。

鉴别:主要是以萎缩性鼻炎相鉴别。萎缩性鼻炎鼻内干燥,易出血,可有恶臭、鼻塞、嗅觉减退或丧失,鼻腔宽大,鼻甲萎缩,有大量的痂皮粘附。

(1)燥邪淫侵证

主证: 鼻内干燥、灼热,异物感,时伴有鼻涕带血。鼻黏膜干燥,下鼻甲前端常有少许结痂,鼻中隔前下方干红或有咽痒干咳,口干欲饮。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或略数。

治法:清燥宣肺,养阴清热。

方药:沙参15g、麦冬15g、 阿胶12g、枇杷叶12g、杏仁10g 、生甘草10g,生石膏20g 、芝麻仁15g、霜桑叶15g 、石斛20g 、玄参30g 。

鼻衄加茜草12g、白茅根30g,

大便干燥加麻仁10g、郁李仁10g。

(2)阴虚鼻窍失养证

主证:鼻内干燥、刺痒。有灼热感,时有少量衄血,鼻黏膜干燥,鼻中隔干红,有少许结痂,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百合40g 、生地30g 、熟地30g 、麦冬15g、当归10g 、白芍15g 、川贝母10g 、玄参30g、 桔梗10g 、

生甘草10g

(3)脾胃郁热证

主证:鼻内干燥、鼻息气热。多见鼻衄、鼻黏膜干红,鼻中隔前下方有少量的结痂,糜烂、咽干欲饮,大便干 燥、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肺胃热,生津润燥。

方药:银花30g 、连翘15g 、天花粉12g、白芷10g、杏仁10g、枳壳10g、生地30g、黄芩12g、升麻6g、葛根30g,

一天一剂,水浸泡15分钟,连续煎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4)气虚失养证

主证:鼻内干燥感,有异物感和灼热感,鼻涕带血,鼻黏膜色淡少津,鼻中隔前方干燥,糜烂、结痂。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纳差,舌质淡,脉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润燥。

方药:人参20g、黄芪40g 、炒白朮15g,当归10g、麦冬15g、百合30g、升麻6g 、柴胡6g、陈皮10g、炙甘草10g 、沙参15g。

2、炁针治疗:

选穴:主穴下关、鬼哭穴,居炁法。

施针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临证加减:气虚加刺中极或关元;

肺阴不足加刺鱼际;

脾胃燥热,津液不足加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或阴陵泉

大便干燥加刺天枢。

来自: 安歌 《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