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治疗热病,要先给病人喝些清凉的饮料,然后再进行针刺;必须让病人少穿衣服,居住在凉爽的地方,热退身凉则停针。
热病先出现胸胁疼痛,手足躁动不安,应针刺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若病情较重的,可选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热病先出现手臂疼痛的,可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则停针。热病的症状开始于头部的,可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项部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则停针。热病的症状起始于足胫部位的,可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则停针。热病先出现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的,可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病情严重的可选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热病先出现头昏目眩、发热、胸胁胀满的,可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1、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王冰:“肝之脉循阴器,抵少腹而上,故小便不通先黄,腹痛多卧也。”身热是由正邪交争引起。
2、热争:即正邪交争。
3、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惊主风,故肝热时出现手足躁扰惊骇等症状,肝脉循胁肋,故胁满痛,肝魂不藏故不得卧。
4、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庚辛为金日,金克木故病甚,甲乙日为木之气,正气来复而胜邪故大汗,若热淫内逆,则于金日死亡。以下四脏以此类推。
5、刺厥阴、少阳:刺肝、胆二经穴位。
6、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员员,为眩晕之意。肝热逆于上引起的头痛眩晕,是由于肝经脉气上冲的缘故。
7、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心志为喜,心病故先不乐,数日以后才发热。
8、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正邪交争则突然心痛,火性上炎邪热上冲,故烦闷善呕,头痛面赤,邪气盛表实则无汗。
9、刺手少阴太阳:刺心与小肠经的俞穴。
10、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脾热则胃亦受影响,胃脉循颊车上耳前至额颅,所以头重颊痛。脾脉上注于心故烦心,脾病木乘之故色青,胃气上逆故欲呕,正邪交争则身热。
11、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颌痛:正邪交复,热甚内灼肾阴,肾伤则腰痛,脾失健运则腹满泄,胃脉循大迎颊车故两颌痛。两颌:相当于下颌骨颊车部位。
12、刺足太阴、阳明:刺脾、胃二经俞穴。
13、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肺主皮毛,故肺病者,开始有淅淅恶寒恶风,毫毛竖起。肺与大肠相表里,热初入里故苔黄,邪正交争则发热。
14、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刺肺与大肠经,刺其血络盛处,热随血泄。
15、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数饮,身热:腰为肾之府,故肾热腰痛,肾脉循内踝之后上踹内,其直者上循喉咙挟舌本,故病则胻骨部酸痛,口渴引饮身热。
16、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正邪交争伤及太阳经,故项痛而强,少阴经病则胻寒而酸,足下热,肾伤精疲故不欲言。
17、澹澹然:张景岳云:“精神短少貌。”
18、刺足少阴、太阳:刺肾、膀胱二经俞穴。
19、所胜日:气旺之日为所胜之日,如戊己是土胜之日。
20、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肝气升于左,应于东方,故左颊先赤。
21、心热病者颜先赤:颜,额也。应于南方火,为心所主,故心热病者颜先赤。
22、脾热病者鼻先赤:鼻为面王,居中属土,为脾所主之部,故脾热病者鼻先赤。
23、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肺藏于右,右应西方金,右颊为肺所属之部,故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24、肾热病者颐先赤:颐为下颌,属北方水,为肾所主之部,故肾热病者颐先赤。
25、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热病从面部所属部位发病,到本脏气胜时就好了。如肝热病甲乙大汗而愈。
26、重逆则死:反复逆治则死。
27、身寒而止也:身寒热退则停止治疗。
28、刺足少阳,补足太阴:即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
29、五十九刺:指具有泻热作用的五十九个穴位,见《素问·水热穴论》。督脉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足太阳左右共十穴:承光、通天、络却、五处、玉枕。足少阳左右十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背部左右八穴:大杼、膺俞、缺盆、背俞。下部左右八穴:气街、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四肢八穴:云门、髃骨、委中、髄空。五脏俞穴左右十穴:魂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
30、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可取手阳明经商阳穴,手太阴之列缺穴汗出则愈。
31、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可取足太阳天柱穴、大杼穴,汗出可愈。
32、刺足阳明而汗出止:可取足阳明经三里穴,汗出而愈。
33、刺足少阴:取肾经井穴、荥穴刺之。
34、刺足少阴、少阳:刺足少阴肾经及足少阳胆经之井荥穴。
35、荣未交:热邪未入于营分。
36、今且得汗,待时而已:可汗出而解,待时如肝待甲乙之时等。
37、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与厥阴经热证同时并见的属病危。
38、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新校正》云:“旧本(守)无少阳之脉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当从(杨)上善之义。”其热内连肾即热伤肾阴之意。
39、色荣颊前:颊前,在颧骨下近鼻两旁。
40、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外见少阳胆经证,兼见足少阴肾经之证,为阴阳俱病,故病危。
41、荣在骶也:骶(dǐ),脊骨之尽处。治荣分热应取骶部穴位。
42、项上三椎,陷中者也:若取项上三椎之下穴,椎骨下的陷凹中即是。
43、颊下逆颧为大瘕:大瘕,即大瘕泄,里急后重而茎中痛,为五泄之一。病色从颊下上逆于颧的为痢疾病。
44、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病色见于颧骨的为胁痛,病色见于颊上的是鬲上的病。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与分享:弘扬中医 从你我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