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管理

 学习懒人 2018-03-22

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CSA&TISC2017)于6月23日-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从事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一场脑血管病的学术盛宴如期与大家见面了。23日上午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管理论坛火爆开场,尽管室外下着瓢泼大雨,但会场内依然气氛热烈,全场座无虚席,大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求知欲。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管理方面的进展做了精彩的报告。我们精选了一部分精彩报告与大家分享。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自然病程及转归(曾进胜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曾教授就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定义、无症状的原因、分类、危险因素以及防治与预后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定义:

曾教授指出目前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定义并不明确。国内文献常用的定义为:高龄患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临床上无自觉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查体无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脑CT或MRI检查发现有脑梗死病灶,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

展开剩余70%

(二)无症状的原因:

(1) 取决于患者和医生:一方面由于症状未被认识和重视:既往只关注运动功能、语言障碍,而忽略全脑功能,尤其位于非运动区的病灶。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被患者遗忘或(被患者、医生)忽略:患者粗心大意或对卒中认识不足;缺血症状局限、短暂、轻微,尤其是病灶小者。

(2) 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CT-MRI-高磁场、高分辨率MRI的出现,使无症状脑梗死检出率大大提高。

(三)无症状脑梗死的类型:

(1) 按病灶大小可分为无症状性小梗死和无症状性大梗死。无症状性小梗死多为腔隙性皮层下梗死(80%-90%)。一般病灶大小为0.5cm~1.5cm,多数为单发梗死灶(80%)。无症状性大梗死,病灶大小多大于2cm,多为分水岭梗死(10%-20%)。

(2) 按病灶部位可分为无症状前循环梗死和无症状后循环梗死。无症状前循环梗死的梗死灶多位于大脑半球深部或皮层。无症状后循环梗死的梗死灶多位于脑桥或小脑半球。

(四)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年龄、高血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和房颤等。

(1)年龄 年龄是无症状脑梗死最重要、最明确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其与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呈明显的正相关。

(2)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是与无症状性脑梗死联系最为密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在60-70岁高血压患者中,无症状脑梗死患病率为10%-50%。

(3) 房颤 房颤也是无症状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患无症状脑梗死的概率高达5%-48%。

(4)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为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病理改变,但尚未发生相应的脑缺血性损害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有研究表明15%-20%的卒中与颈动脉狭窄、闭塞有关,其中80%之前均无脑缺血症状。

(五)预后

(1) 居于人群研究,卒中风险增加2-4倍。

(2) 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包括AD和VD。

(3)增加帕金森综合征风险。

(六)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处理

(1) 查找危险因素,并积极控制。如高血压、房颤、颈动脉狭窄、遗传性小血管病等。

(2) 明确病因分析及发病机制。

(3) 由于发病机制与有症状性脑梗死相同,两者的二级预防策略是否相同,尚未有大量研究佐证。

通过曾教授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对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自然病程及转归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通过筛查或治疗那些无症状性脑梗死高风险人群,从而降低卒中和痴呆等风险。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