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8年,新的学期开始了。一个新的开端,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以“怎样奖励孩子更有效”作为话题之一,与家长们进行交流,为大家制定好本学期的家教计划提供帮助。 从心理学的角度,奖励可以强化正面行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奖励也是家长常用的激励手段。然而,家长奖励的效果却各不相同。有时,它能让孩子备受鼓舞、信心十足;有时,孩子却对它毫无兴趣、无所谓;也有时候,它还会让孩子养成“有奖就做,不奖不做”的坏毛病。 那么,怎样奖励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效奖励的实施方法吧! 一、奖励的条件宜提前约定 家长的奖励应提前和孩子协商,明确约定:孩子达到什么条件可以获得什么奖励,如:对于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的孩子,家长可以着重奖励管理情绪的行为,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当你知道自己不高兴、快要发脾气时,你可以把你心里的想法告诉我们,或者做几次深呼气,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只要你这样做了,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用具体可行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渐进步! 二、除了物质,还可以奖励这些…… 提到奖励,许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奖励。然而,许多孩子从小就能无条件获得各种各样的零食、玩具,甚至数额不菲的零花钱,物质成了他们最不稀罕的奖励。况且,孩子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继续努力的动机就大大减弱,奖励的可持续性就不强。 其实,奖励除了物质的,还有很多其他形式,例如: 1、活动奖励:可以承诺做完作业后看一会儿书、让孩子画一幅画、周末去看一场电影、参观博物馆、踢一场球…… 2、特权奖励:让孩子决定明天晚饭吃什么,决定周末去哪个超市购物,让孩子做一些平时不让他做的事情等。 3、陪伴奖励: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睡前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一起去散步,让忙碌的爸爸周末陪孩子玩一天…… 4、口头表扬:孩子都渴望他人的积极评价,尤其对于那些经常受挫、信心不足的孩子,及时、具体的表扬是他们最想要得到的奖励! 5、代币奖励:奖品可以不用直接给孩子,而是通过代币兑换。例如:每次做作业字迹工整,就可以得到1分,10分就可以去看一部电影。让奖励化整为零,让孩子持续不断地得到奖励。 总之,奖励的形式丰富多彩,总有一款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有些奖励不仅能起到肯定、鼓励的效果,还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加强亲子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三、奖励要小而频繁 现实生活中,家长经常采用“假期旅行”等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作为奖励,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为,奖励的周期越长,不可控的因素就越多,更是对孩子延长满足能力的极大挑战,很容易让孩子半途而废。一旦孩子没法达到奖励的要求,家长往往骑虎难下:如果放松要求,带孩子去旅行,可能会影响到后续奖励的权威性;如果坚持下去,又是对孩子的巨大打击。 奖励与其大而遥远,不如小而频繁。比如,原来孩子要30分钟背诵一篇课文,那么可以和他约定,如果在20分钟内背完,就能看10分钟动画片。原来孩子晚上10点钟才能做完事情,洗漱上床,可以约定如果9点结束,可以奖励3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奖励虽然小,但是容易做到,而且立竿见影,对孩子来说反而比遥远的大奖更有吸引力。 此外,用代币奖励也可以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将奖励内容设置多个阶段,每完成一项约定的1分, 2分可以和爸爸提一次球,10分可以兑换周末看一场电影,20个、30个……100分可以获得一次假期国内旅行等等。这样一来,孩子的每次努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分数,收获及时的肯定。至于是兑换容易获得的小奖品,还是攒着分数兑换相对遥远的大奖,则由孩子自己做决定,也能培养孩子自主决策的能力。 |
|